藝術家務農 從「扮耕田」到深耕

文章日期:2020年12月25日

【明報專訊】藝術家落田耕種,農務的起點,是2008年的菜園村運動,他們當時是參與抗爭的年輕人,現在是投入在地復耕、種菜賣菜的人,複雜而尷尬的是他們是藝術家還是農夫?勞麗麗準備的多頻錄像裝置,看見生活館眾人深陷在耕種與文化意義間的拉扯,逾10年間他們經歷雨傘運動、反修例運動,要抗爭或要深耕,文化藝術、社會政治、生活日常,要思考香港土地前途問題,或可從眾人絮語間獲得啟發。(註﹕因應政府防疫措施,展覽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記者與勞麗麗聊天時,無法不注意她的雙手,皮膚黝黑而帶點粗糙,指甲修剪整齊方便工作而又不藏污垢,記者看見的不是一個在閒暇到農田放鬆心情的藝術家的雙手,而是在太陽底下日曬雨淋辛勞耕作的農夫的雙手,問她10年前會否想到自己耕種10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勞麗麗畢業後先做旅遊記者,之後參與菜園村反高鐵的抗爭運動,再加入生活館務農,訪問除了講今次的展覽,也不得不提這路她是如何走來的。

生活館成立於2010年3月,由教攝影的李俊妮、藝術家曾德平和做版畫的陳花發起,勞麗麗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學習種菜,是生活館成立兩個月後的事情。生活館持續發展,成員除了藝術家,也有設計師、教師、記者、研究員等。2011年的時候,他們在菜園村旁的謝屋村開始耕種,在附近租用了「員工宿舍」,當時他們白天耕田,晚上就煮飯、玩康樂棋等。勞麗麗提到,一開始眾人「不是太投入或純粹(地耕種),你知道自己即使搬了村仍很想延續(耕種)這件事情,但那時已經沒有抗爭上的意義」。當時菜園村被逼遷的大局已定,她和其他成員想繼續發展生活館,但她形容一班人當時「嘻嘻哈哈」,偶爾會賣菜,也會一起採摘洛神花,做蜜餞和果醬,但比較像一班朋友一齊玩的感覺。

像自來貓「各取所需」

在今次製作的影片開初,就由曾德平形容這個狀態︰「其實生活館就像我們那些自來貓,喜歡就來,各取所需,就是這樣,有些人覺得很有意義,就會逢周末來出一身汗,做到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就行了,過一段時間,大家的工作忙,有自己的家庭等,接着就不再來,也是可以的。」這句說話中的「各取所需」,也成為勞麗麗拍攝此影片,最想跟觀眾分享的信息。

在場刊勞麗麗跟瞿暢的訪問中直言,直至2014年前,也算是「扮耕田」,只是在那幾年間,成員們也陸續搬到新界居住,2014年,大家決定認真耕種,勞麗麗說是︰「不知為什麼,剛好我們都想『恆常出菜』,或者可以恆常出菜,覺得那時候(種菜)的數量和質素都去到那個位,那就做了。」而這個形式,就需要眾人更加投入地學習耕種,一如勞麗麗形容為最先掌握農務的成員周思中,在影片中反思時說︰「我回過頭來想,原來大部分他(袁易天)教我們的技術,其實在2010年在菜園村時都說過,不過我們當時沒有一個生產者的思維,去把這些不同的方法整合在一起。」

袁易天是生活館眾人的耕種師父,也是重要的啟蒙者,在影片中勞麗麗覆述他對生活館有這樣的評價︰「10年也沒有什麼好說,他在半推半就之下,說這其實是個miracle(奇蹟),究竟這個奇蹟農場是什麼?奇蹟在於我們很小規模,生產力不是很大,竟然10年也不倒閉,還繼續做。」記者看完影片,腦海浮現的第一個問題,是這10年時間中,勞麗麗有沒有想過放棄?她說沒怎想過放棄,因為她也從這塊土地,這個地方取得自己所需要的,「我需要一種既有群體又可以發揮自己所長的感覺」。

被「文化意義」綑綁

生活館不少也是文化人,常問自己耕田的文化意義,或者嘗試在生活館同時做一些親子教育、電影節等計劃,但各人也會被這種意義綁住,即使是最投入的周思中也受過這些思考的影響無法全心認真地投入農務,也就是文首所言的拉扯,成員李俊妮在片中這樣說︰「因為我們有一種尷尬和複雜,我們很想努力地做一個專業的農夫,但其實,與此同時,我剛剛也說我們很貪心,我們又在思考一些生產意義的問題,就是電影節,到了Kids Club,就是教育,你對比其他的農場是不會這麼複雜。」對於勞麗麗來說,這樣的耕種不夠純粹,她創作今次的紀錄影像裝置,也會反問自己:「為什麼你不用拿着相機的時間去學耕田?」她承認自己的拉扯。問到想純粹地投入農務的原因,她說是一種心靈上的舒服,可以透過土地反思自己。

用時間做燃料

影像中勞麗麗分享眾成員的迷惘和掙扎,由記者變成藝術家的她,過往作品中不少是對農作物和昆蟲的觀察與書寫,今次也想講共同耕作的伙伴 ,他們各自的需求如何磨合,他們既疲憊又要彼此協商、合作走下去。在片末,她用他們做日式米糠漬,準備發酵過程的影片作為眾人關係的比喻︰「這班人就用時間去發酵,你用時間做燃料……你覺得好像沒什麼熱度,不同發酵物的熱度不同……你不會預計到是什麼的,而無論是成功或失敗,都是重要的。」回想一切源於菜園村的抗爭,勞麗麗感謝那場社會運動為她帶來的改變,到了2019年,眾人都有掙扎應否回到街頭,最後有些人出去,有些人留下,最主要是希望守好自己的陣地,也畢竟,要恆常出菜嘛。

從天光聊到天黑,臨走時勞麗麗領着記者看展覽場地中擺放的玻璃瓶時,還能看到她沾着泥垢的球鞋,她一邊介紹說,這是洛神花蜜餞,那是蜜糖酒,還有紅茶菌……抬起頭,會看到她長期被太陽曬着的頭髮,彼時牆上、布幕上的影片繼續播放,有蚯蚓鑽進泥土,和從農田冒出來的小貓;這個裝置的設計,沒戴上耳機就聽不到訪問對話的聲音,只有勞麗麗準備的環境聲,是鳥鳴、水聲和風聲,還有關注社運和土地問題的歌手黃衍仁的音樂。

■勞麗麗個展 「寂靜春天來臨前」

日期︰即日至2021年1月15日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周一休息)

地點︰WMA Space(中環永和街23-29號 俊和商業中心8樓)

預約參觀︰https://bit.ly/3qnKoYI

入場︰免費

文:胡筱雯

編輯:陳淑安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