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趁墟系列之二】:回到戰後大埔 從春暉園說起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31日

【明報專訊】自從大埔墟火車站1983年在現址啟用,人潮也漸漸從舊車站轉移過來。隨舊車站於同年關閉,列車後來凝定成路軌上陳列的模型,車站本來的中式設計更為這個鐵路博物館添上作為博物館應有的典雅莊嚴。舊車站毗鄰短小的戲院街今天靜悄悄,大埔第一所戲院在關站的多年前彷彿已嗅到了一個時代遠去的氣味,於1950年代末提早結業,現為明月樓。仁興街裏已不再聽到電影《雞同鴨講》中燒鴨店與炸雞店老闆的嬉鬧聲,只剩車房裏默默工作的師傅。

這次我們繼續跟隨老街坊朱森的腳步漫遊大埔,首先在大埔墟站集合,旁邊的穿梭巴站前有一個日光充盈的洞口,彭玉文卻給它起了個充滿神秘感的戲稱──時光隧道。我們穿過去,到達運頭角,車站的喧囂人聲被管道篩隔得所餘無幾。就此,我們回到了戰後香港,迎面是春暉園的石牌坊。

春暉園 小孩追逐 古樹屹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春暉園之名,教人想像是個孝子報答慈母的故事,朱森解釋,實情反是倒過來。春暉園是大埔官立小學在1952年遷校至此後,家長為子女籌錢所建的玩樂園地。從前的涼亭都被拆光了,剩下數棵今天被記於古樹名冊上的老樹木。樹葉不斷搖落,讓清潔嬸嬸用掃帚扒出忽短忽長的節奏,身後還有火車頻繁埋站的轟隆聲。當年車站即使還尚未落戶在此,悠長鐵道早已鋪展開來,多年前在春暉園追逐的小孩跟我們一樣會聽到火車駛過,只是火車班次疏落得多,一小時才來一班,不怕危險的朱森和他們都愛跑到路軌上玩,「擺個一毫子在路軌上,大過眼珠少少,火車來,一壓,變了個銅板」。

學校停辦後曾用作國民教育中心,今天以鐵柵鎖起,操場上僅豎起三支沒掛上旗幟的白旗杆。校門旁山坡上有一截斷木,朱森憶述那曾是一棵非常碩大的木棉樹,每年都將棉絮吹送到相鄰兩間學校裏,據聞木棉樹也成為了兩校歷年許多屆學生中文作文的描寫對象。「說有蟲,就斬了」。這些會為木棉樹心動的學生,如果看到後來每逢三月到八月飛來山腳林間繁殖的鷺鳥,說不定也會把牠們寫進文章裏。

英督察骨灰撒舊警署草坪

在春暉園裏蹦跳跑走的學生也許曾碰見過特地來到運頭角小山丘上舊大埔警署的人,在無憂無慮的課後時光,從這些因各樣沮喪事情跑來報案的人臉上學習成人世界的憂慮。這座古建築今天已活化成「綠匯學苑」,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管理。因為疫情,暫時無法進內參觀,看不見那傳說中的草坪──朱森翻出舊報紙,說出一個英國督察的深情故事: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名英國督察在這裏駐守,退休返回英國,離世前立下遺願,希望自己的骨灰能被帶回此處,撒落殖民政府接管新界時舉行升旗典禮的這個草坪上。「綠匯學苑」推廣永續生活,卻未將這段綠色殯葬歷史記載推廣。

這小小的運頭角,居民暱稱升旗山,朱森指大埔從前被殖民地政府視為新界中心,除了一度擔當新界警察總部的警署,山上另一頭還有高級警員宿舍,以及理民府。理民府負責辦理多種行政註冊工作,裏面也曾有裁判司法庭,今天則成為了羅定邦童軍中心。彭玉文猜測行政機構所以集中此處,有一定軍事意義,「因為近海,有船有炮艦可以來!」

萬四長園給終生不嫁的女兒

沿山坡朝廣福道方向往下坡,左方看見故居抗日名將翁照垣將軍故居「紅樓」的舊址,現已建成沒刷上一點紅的普通民居。這一帶也許是風水地,除了將軍府邸,朱森說也有不少仕紳富商在這半山位置建屋。抵達廣福道,馬路對面有一幢形貌獨特的矮樓,像是準備啟航的小船模樣,刷上了浪漫的粉紅外牆,門外寫有「萬四長園」。朱森說,取名歷來引起許多猜測,聽上去較合理的說法是這大屋原來的面積有一萬四千呎。萬四長園據知建於1959年,當年鄉紳鄧若璠的女兒年屆二十九,仍然未嫁,鄧氏便於酒樓大宴親朋,宣布女兒終生不嫁,「就起了萬四長園給女兒住,好錫個女的」。

今天屋外汽車來來往往,當年這位閨女在玻璃窗看出屋外的風景肯定不一樣,想來也許會看過一大群鴨子散步的壯麗一幕。朱森說,這個位置從前叫鴨麻寮,大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人養鴨,蓬勃得輸出外國,成為臘鴨佳餚。鴨子喜歡吃貝類海產,鴨民早上會帶成群的鴨子來到這邊泥灘吃蜆仔。

魚蛋粉何解馳名?

拐進東昌街,走到「六鄉」一帶,走了一個早上的我馬上被蔡潤記的招牌吸引過去,看見玻璃窗內師父在炮製熱呼呼的魚蛋粉。朱森考問,知不知道為什麼它會如此馳名?我胡猜人們認錯老闆是名食家蔡瀾,把大家都逗樂了。原來因為魚類統營處成立翌年便於這裏設立漁市場,以便附近漁民直接將魚獲批發,老闆正是魚商之一,用最新鮮的魚打魚蛋,深受街坊食客愛戴。

文、圖˙ 潘曉彤

………………………………………

掌故:租借新界到發展新市鎮

當太和市廣福橋建成兩年後,1898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但是在1899年4月,英軍在大埔舉行接收的升旗儀式時,部分新界鄉民火燒棚場,促發「六日戰爭」。在事件平息後,輔政司駱克在升旗禮的地方建立早期的大埔警署。(停用的警署現已活化,並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由於大埔的地理位置優越,1907年,港英政府在大埔警署旁,建成了北區理民府,成為租借新界最早成立的民政中心,這座以紅磚砌築的典型殖民地建築,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在新界租借後,英國與清政府達成興建九廣鐵路英段路線的協議,火車在1910年通車。九廣鐵路在太和市側建成火車站,並特別按中國傳統風格建築,1913年落成,稱「大埔墟」火車站。自這時起,因車站名為「大埔墟」,太和市的名稱漸被遺忘;昔日的大埔墟衰落被稱為舊墟,今天除了天后廟外,已無遺蹟可尋。

1945年香港和平後,大埔墟也有前民國將領和仕紳在這裏定居,其中抗日名將翁照垣將軍,便在今天的運頭街與運頭角里之間建成「紅樓」,安享晚年(這座建築在1980年代拆建)。在1960年代初期,寶湖道及鄉事會街一帶的新房子開始建成,大埔墟逐漸成為新界東部的市鎮。

市鎮角落 仍遺下史故

1974年,港府計劃發展大埔工業邨,1976年在大埔海進行填海工程,並在1979年把大埔納入新市鎮發展計劃。1980年大埔工業邨廠房開始投產時,第一個公共屋邨大元邨也快將落成,之後不少大型的私人樓宇及公屋、居屋分佈新市鎮各處。在1984年鐵路電氣化後,大埔墟雖然都市化了,但今天在市鎮的角落,仍遺有不少歷史和故事可供懷緬。

文˙沈思

………………………………………

人文圈:大埔墟戰爭遺蹟

大埔墟至少有八處古蹟與新界六日戰爭有關,此戰亦可謂因大埔而起,改變大埔發展方向史無前例。長春社李少文(2014)梳理此戰原因,富啟發性又接近真相,可是少人論及,值得重提。從李文角度看,雙方並無深仇大恨,由偶發原因促成,好好溝通便息干戈。

新界六日戰爭 源於溝通不足

接收新界前,英國派駱克到新界調查,他在1898年8至9月便完成,有賴地方人物協助,屏山村鄧潤山是其一。可是此人涉嫌在1898年6月清英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為華資地產公司散佈謠言,說當英國接收新界後,會充公原住民土地,誘騙村民以低價賣地。

這時,鄧族在長沙灣土地,已被一間公司收購。鄧潤山是這間公司董事之一,此公司屬有利銀行華人買辦及定例局非官守議員韋寶珊所有。何東指出在出售長沙灣後,鄧潤山因害怕村民尋仇而不敢回村。陪駱克入新界的還有吳老三,他因欺詐買賣土地而被清政府通緝,逃亡香港成為韋寶珊的跟班,而鄧潤山是吳老三的跟班。抗英領袖伍其昌向英方招供,指在1899年3月30日,元朗諸鄉老開會,「會中咸指英人租借此地,實為購地皮公司所促成」,為發動戰爭提供理據。

會講流利廣東話的輔政司駱克,被詬病在親訪各村時,沒有向村民講解政府會保留村民原有權利,相信與身旁這兩位地產代理有關。作為輔政司,他竟然完全漠視自己形塑的官商勾結形象,成為引發戰爭其一導火線,早在進入吉慶圍被喝倒彩時已見端倪,可謂是替總督卜力添煩添亂。

4月1日廈村父老鄧青士等召開會議,通告「各鄉鄉人約束子弟,不許為英人工作,一致通過以武力對抗英人接管」。當時廣貼揭帖:「我民所深惡痛嫉者,英夷也,該夷將入我鄉界,奪我土地,貽無窮之患。禍在旦夕,我民夙夜焦愁。我鄉閭百姓不甘安坐待斃,決心抵抗夷人。」

工人在王肇枝中學現址為接收儀式搭蓆棚時,遭村民恫嚇,蓆棚被燒,卜力便僱廈村鄧祥興在各村張貼公告闢謠,表明英人不強取田屋,會保留風俗習慣;又派警務局局長梅含理在富善街大埔鄉公所(文武廟)與耆老面談;又赴廣州查詢兩廣總督;又往屏山在父老面前確保接管後維護村民既有利益。可是鄧祥興被同村判為漢奸被浸豬籠而死,梅含理在屏山覓地建警署遭鄉人洶湧反對後,在文武廟更遭村民磚棍恐嚇要躲走。村民甚至密謀坐夜船至油麻地襲擊警署。

英軍解圍 鄉勇撤退

1899年4月14日梅含理收到文武廟廟祝情報,指上千鄉勇大軍雲集大埔,即急報港督。原來鄉勇在大埔頭、大埔舊墟、泮涌後山掘戰壕,設炮槍陣地,對準運頭角里。4月15日,駱克及伯傑上尉領120名印裔兵團由九龍入大埔、梅含理由海路至,即被山頭炮火轟炸,雙方駁火至傍晚,皇家驅逐艦榮譽號趕到,凱斯艦長發射十二磅砲彈轟炸山頭陣地,英軍解圍,鄉勇經三渡坑石橋撤退,泰亨村文湛泉和其他大埔長老,來運頭角里叩頭謝罪,他們還帶來英國國旗,參與4月16日由駱克主持的升旗禮。

升旗後情境由H.W. Bird速寫,Wal Paget彩繪,5月27日刊登於英國報章,圖中旗杆正前方有較高山坡,那處在日後建大埔警署,升旗處似設在今古蹟復修組原址,用谷歌立體地圖驗證,那處是唯一在當日能見到圖中向海山頭、營地(王肇枝中學現址)、元洲島、碼頭及三門仔之地。圖中停泊的兩艘軍艦,其中一艘想必是榮譽號,她當日發炮的位置,由鄉勇陣地至榮譽號距離與射程決定,計算出來,在今填海而成海濱公園回歸塔處。

大埔戰事告一段落,大埔村民退出,元朗鄉勇卻堅持作戰。4月17日埋伏林村坳被攻破後散入八鄉平原,4月18日再襲英軍可頭圍營地,駱克違反卜力只作驅散之命令,而予擊殺。4月19日鄉勇投降後,駱克又領英軍巡屏山廈村,又入沙頭角出大埔遊一圈。駱克之後又到廈村燒了鄧青士等主謀的房屋。駱克種種行徑不為卜力接受,改推薦梅含理擔任下任港督。許舒評論駱克就是因為太通中國,努力實踐儒士理想,方會如此背離英國規範。此話可堪細味。

文˙彭玉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