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不得 奔波半年築燕巢 「無腳雀仔」有家才能高飛

文章日期:2021年06月10日

【明報專訊】港產電影《阿飛正傳》中,張國榮提到無法落地、漂泊一生的「無腳雀仔」,原來現實中真有其雀,而且是香港常見的其中一個品種的燕子。然而這些「無腳雀仔」,現實中卻最想有家,「銜泥燕子爭歸舍」,家對於燕子來說,也許就跟香港人一樣重要。

屋簷下,燕子營營役役築巢,或餵食巢中雛燕,是香港城中一道風景。只是燕子進佔人的生活範圍,也衍生不少問題。到底人鳥如何和諧共處?對燕子這些非常鄰居的生態習性多點了解,或許可以找到雙贏方法。

小白腰雨燕常留港 家燕春來育雛

燕子,其實是燕科、雨燕科和鳳頭雨燕科這三個家族共超過200品種的總稱,而在香港的燕子品種主要是家燕(燕科)和小白腰雨燕(雨燕科)兩種。根據香港觀鳥會在2019年的調查,共記錄到1174隻小白腰雨燕成鳥和1783隻家燕成鳥。

香港觀鳥會燕子研究組燕巢普查義務統籌王學思指出,家燕和小白腰雨燕的外觀和特性各有不同。家燕尾巴分叉,體型較小,是候鳥,春天飛來香港,約3至8月在此地繁殖育雛,其後又飛回較溫暖的東南亞等地度冬;而小白腰雨燕則腰間有一白帶,體型比家燕大,是本地留鳥,全年可見。小白腰雨燕的外號是「無腳雀仔」,因為牠的雙爪結構只有前爪部分而沒有後爪,因此無法站立在地上或電線上。

愛舊區唐樓 晚餐大歎「飛蟻放題」

若要一窺燕子蹤影,某些地區較大機會遇上,例如小白腰雨燕較常於新界東部和北部一帶出沒;家燕除了新界鄉郊等地,亦對舊區情有獨鍾,王學思說:「舊區的唐樓,有騎樓底可以築巢,有電線可以讓家燕站在上面;晚上大廈外的射燈下常有飛蟻聚集,燕子們更可以來個『飛蟻放題』。」

這天,記者隨王學思來到深水埗,尋找燕子巢。在舊北九龍裁判法院外牆,我們見到小白腰雨燕的巢密密麻麻地堆疊在高高的法院屋簷下;在法院附近的唐樓騎樓底,則可以找到家燕的巢。王學思指出,相對來說,小白腰雨燕築巢的位置比家燕高得多,前者可高達40多樓層,後者則離地約5米,這是因為小白腰雨燕的雙爪無法站立,起飛時難以借力起跳,較高的燕巢有助牠們由高而下,乘勢滑翔一段再向上飛。相反「腳踏實地」的家燕沒這個需要,可直接彈跳起飛,巢也不用建在太高位置。

大自然建築師 燕巢藏人類痕迹

「家燕建巢只為生兒育女,但由於小白腰雨燕無法落地,所以燕巢是牠們不可或缺的家。」王學思說。家燕用地上濕泥混和幼草築巢,而小白腰雨燕要築巢,主要是用羽毛、幼草等,偶爾有些人工物料,牠們用自己的唾液黏合,所以一般要築建足足4至6個月之久;比起家燕只用1星期就能築起的巢,小白腰雨燕的巢對牠們來說重要得多。

王學思讚燕子是「大自然的建築師」,皆因燕巢非常堅固,如舊北九龍裁判法院外牆的小白腰雨燕巢,王學思估計至少已有逾20年。鳥兒在城市生活,人類生活的痕迹也少不免出現在牠們的家中,「例如我們看過小白腰雨燕的巢中有牙籤包裝紙袋、木筷子的塑料包裝、絲帶等;在舊紡織廠附近的燕巢裏,甚至有以前紡織廠飄出的棉絮」。想不到,燕巢也可以是歷史的見證。

雛燕鳥喙變色 象徵獨立日子到

燕子爸媽辛苦建起一個家,才可以生兒育女。父母輪流孵蛋,蛋破後幼鳥孵出,父母又要辛勤輪流餵食。燕子以空中飛行的昆蟲如蚊子、蒼蠅為食物。我們抬頭望唐樓騎樓底,只見家燕爸媽一會兒叼來一隻昆蟲給兒女,兒女一口吃掉後,一會兒又叼來一隻,逐隻逐隻餵雛燕,「城市的昆蟲較細小,所以幼鳥要吃很多才夠飽;吃不飽的話,就要日夜不停地餵了」。正是「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相對來看,小白腰雨燕似乎聰明得多,「牠們把捕得的昆蟲在口中儲成一個小球,然後才一次過餵食幼鳥」。

含辛茹苦地哺育數星期(家燕約2至4星期,小白腰雨燕約6至8星期)後,幼鳥便要離巢學習獨立,「周圍玩、周圍搵嘢食」。這時幼鳥的喙會逐漸失去原本的鮮黃色,這是父母不再需要餵食的象徵。這天在深水埗,我們看到一隻疑似「港孩」的家燕。事緣一雙家燕爸媽在燕巢內擾攘一輪,之後一隻羽翼甚豐的幼鳥飛了出來。牠飛到巢旁邊的橫樑上,「啁啾」地不住叫喚父母,父母卻別開臉,再沒有理會牠。王學思笑說:「牠大概是巢中最年幼的一隻,嬌生慣養,長大了卻留戀巢內,所以被父母趕了出來,逼牠獨立。」看來培育幼小成長的課題,不止人類,鳥類一樣要面對。

文:鄧捷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生態 無脚雀仔 小白腰雨燕 家燕 燕子 每日明報-FEATU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