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話題:鄭州雨災的啟示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5日

【明報專訊】河南鄭州雨災還未完全過去,提筆時又看到山西臨汾山洪暴發,另一邊廂,颱風「煙花」挾大量水氣逼近華東,其環流直徑超過1000公里,移動速度極其緩慢,可能會對沿海帶來大暴雨。這一年對中國來說,或者又是一個「大災年」——不止中國,看看歐洲火災、北美熱浪,整個地球都不太好過。

「我們老家發水了。」「你老家是哪裏?」「我是鄭州的。下了好大的雨!這邊打颱風,都沒下這麼大的雨。」筆者前幾天在公園裏,偶然聽到兩位婆婆的對話。就在前一晚,互聯網上流傳的雨災圖片、短片觸目驚心,鄭州地鐵內水浸及胸,路面汽車被冲翻,有路人遇險獲旁人伸手相救,大水卻將救人者也一同冲走……而1300公里外的大灣區,颱風「查帕卡」豪雨洗刷後露出明媚藍天,那位來自鄭州的婆婆表情平靜,未有提到鄉下的親人、財產是否遭遇了什麼,但她那句「這邊打颱風都沒下這麼大的雨」說得沒錯——鄭州從19日晚8時至20日晚8時的24小時雨量達到552.5mm,20日下午4時至5時1小時雨量201.9毫米。前天文台長林超英在博客寫道,香港天文台1884年至今最高單日雨量是534.1毫米(1926年),最高一小時雨量是145.5毫米(2008年),都低於鄭州今次的數字,「鄭州這場雨確是非同小可」。

鄰近地區早預警早防範

林超英還稱,這場暴雨影響範圍只得約香港全境大小,屬於「中尺度天氣系統」,是「天氣預報員最怕」,因為範圍小、變化快,「就算幾天前能預見大雨來臨,究竟到時最大的雨下在什麼地方,仍有太多因素影響,不到最後幾小時甚至幾分鐘不知結果」。據鳳凰網報道,鄭州暴雨5天前的7月17日,河南焦作就曾發出18日至19日「降雨量預計500毫米」的預警,因為焦作在太行山腳下,是地形降雨的首選位置,鄭州原本被認為是暴雨的次中心,雖有預報但緊急級別不夠高,而最後暴雨中心南移100公里、時間晚了1天,殺了一個措手不及。

這個教訓就是,如有一地發出高級別災害預警,鄰近地區亦應做好防護。在鄭州西邊100公里的洛陽,上任僅12天的市委書記江淩從7月13日起就召開全市防汛工作視像調度會,14日到洛河大堤巡視。江淩是廣東梅州人,曾在東莞、清遠、珠海、韶關等地任職,在暴雨前兩天用100多輛大巴將偃師區低窪地帶居民全部疏散,有網民讚他「見過大世面」,「治理水準高下立見,還有人那天晚上嘲笑江書記,小題大做,來洛陽先治沒用的防洪」。

「雨帶北抬」 華北的氣候挑戰

「沒用的防洪」變得「有用」,不少專家都提到,這與全球暖化的趨勢密切相關。在中國內地,近年被討論較多的是「雨帶北抬」的現象,即每年夏季長江流域梅雨帶往北移動,原本被認為較乾旱的甘肅、陝西,以及四川、河南、山東一線,都可能出現比往年更多降水。這或者有利於北方農林業發展,過去的沙漠邊緣地帶和黃土荒山亦有望重獲生機,但對平時疏於防洪的城鎮而言是個警號。「雨帶北抬」究竟對內地社會經濟、自然環境有何影響,可能還要觀察多數年甚至十數年。

近日在歐洲出現的洪水、美加多地的高溫和山火,都屬以往「X年一遇」級別的極端天氣。在全球暖化趨勢下,「X年一遇」只能用於形容嚴重程度,而不是真的那麼多年才遇上一次,實際出現機率可能愈來愈頻密。德國之聲網站引述德國錫根大學洪澇專家嚴森(Jürgen Jensen)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城市的排水系統能應對(鄭州)這樣的情况」,而暖化程度愈高,空氣存水能力就愈強,發生暴雨的機率也就愈大。報道指,德國洪水發生於山澗或坑窪地區,不是鄭州這樣1200萬人口的大城市,而對於城市規劃來說,事先預留出更多緩衝地帶,減少如馬路和大型建築群這類無法吸收水分的面積就變得更為重要。

尤記得去年長江汛期,在新冠疫情中剛回過氣的武漢市又面臨洪峰過境的壓力,但充分的預警和「海綿城市」設施終保住「江城」平安,令「基建狂魔」前任市委書記阮成發(當年綽號「滿城挖」,現任雲南省委書記)在多年之後獲得市民的理解。鄭州也有「海綿城市」工程,但面對遠超預期的暴雨,能做到的十分有限。畢竟城市建設投資巨大、建設周期長,要以建築硬件來應對偶然發生的極端天氣並不現實,但若能改善城市管理救援、氣象預警及居民應急意識教育,在減災上的成效可能更顯著。

大城市煩惱 農村更煩惱

雨災過後,鄭州市民艱難地走出家門,面對的是停電停水斷網,以及滿街的淤泥,銀行、地鐵等公共服務一度暫停。手機無法支付,只能重新找出現金;酒店無法連接網絡確認預訂,只能將客人信息抄錄在紙上;地圖App無法再即時彈出路段中斷資訊,只能靠陌生路人口口相傳、互相提示危險地帶;熱心網友製作的線上協作「求助信息」文檔,也不知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有沒有辦法登入。此情此景,像足了千禧年到來時,各大機構為防「千年蟲」癱瘓電腦系統而做的人手處理演習。內地曾經引以為傲的「互聯網+」經濟,在斷電斷網的一剎那被打回原形。今次救災行動中以翼龍無人機搭載通訊基站,為災民提供臨時「報平安」信號,亦為救援部隊聯絡立下汗馬功勞:隨時日增長,整個社會從基層百姓至政府機構對互聯網及通訊設備的依賴只會有增無減,如何能「以技術保障技術」,預計將成為防災減災的重要研究課題。

不過,這些都是「大城市的煩惱」,城市居民還可以拍攝自己遭遇的災情發上網求助,但農村呢?今次同樣受災的河南鞏義、新鄉、鶴壁,受到的關注就少得多。農村地形多變,居民居住較分散,要疏散轉移也更困難;城市民居入水,受損的是家俬電器,地鐵入水,受損的是公共交通,但如果水淹糧倉、倒灌良田、冲倒村屋,就是家園全毁、收成盡失,其慘痛程度,不是我們這些城市居民能夠想像。所以,預先為颱風「煙花」作準備,安徽泄洪區提前開閘放水,又引起一片慨嘆:棄農村保城市,公不公平?

對,這幾天「煙花」逼近華東,各省市早早開始應對措施,該排水的排水、該疏散的疏散、該加固的加固、該停航的停航。預計颱風最大可能登陸浙江寧波,當地24日起已經升至一級警戒。沿海地區畢竟不是第一次,且有鄭州教訓在先,相信各級官員不敢怠慢,老百姓亦已提前備好物資。祝願河南早日脫離災厄,也祝願華東平安度劫。

文˙余衡方

編輯•劉子斌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