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活:自製苔蘚森林 微觀奇妙生命力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25日

【明報專訊】未了解苔蘚植物之前,記者在户外沒留意它們的存在,因為它們長得矮小,不會開花,葉又沒有特別。但苔蘚原來很厲害,在強風凜冽或貧瘠荒蕪之地,沒有其他植物能夠生存,苔蘚依然能定居下來,成為先鋒植物,漸漸為生境帶來改變。

把苔蘚種在密封玻璃瓶內,加入小山、小石、小動物等擺設,創造屬於自己的都市叢林,每天看着這個微觀世界,欣賞苔蘚的生命力,彷彿告訴我們只要有韌性和耐力,儘管遇上挫折,陰天過後總會放晴。

乾燥環境 自我調節水分

苔蘚植物(Bryophytes)一般只有幾毫米至幾厘米高,多數喜歡濕潤和光照不強的環境,生長在泥土、岩石表面、樹幹或台階上等,看似微不足道,但相比其他植物,其實更懂生存之道。苔蘚植物有一特性,就是身體水分含量和環境有關,它們利用葉莖吸收空氣中水分,如果環境過分乾燥,身體水分少,便會進入休眠狀態,一旦接觸水分,瞬間便回復生氣。內地苔蘚專家張力在一場公開講座中提到,「苔蘚的特性讓它能在貧瘠地方立足下來,成為先鋒植物。經年累月,苔蘚把土地變肥沃,然後小昆蟲、細小開花植物遷徙過來,生物多樣性變得豐富」。即使在當風地方,矮小苔蘚因聚集生長,互相支撐,因此能夠抵禦狂風,也減少水分散失。

探索屋久島苔蘚「小幽靈」

「有些荒廢地隨時間流逝,逐漸被苔蘚及不同植物吞噬,有一種被大自然接手感覺,我很喜歡這種廢墟場景。」屋久島工作室創辦人伍震傑(阿傑)就是愛苔蘚這分強韌生命力,2013年設立工作室,全情投入在苔蘚世界,製作苔蘚溫室瓶及雨林生態缸。屋久島是日本一個海島,位於鹿兒島縣對出,島上有一個古老森林,好些大樹逾千歲,全年氣候潮濕,遍地苔蘚。阿傑愛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作品,特別是《幽靈公主》,有次無意中得悉《幽靈公主》製作人員到屋久島取景,他疑惑,「一套動畫也需要真實地方取景?」出於好奇踏足這個古老森林之後,被深深吸引,工作室便取名為屋久島。

在主題公園擔任動物護理員的阿傑,日常工作是為爬蟲類設計家居,因為一篇新聞報道,燃起他對瓶內種植的興趣。1960年復活節,一名英國男子忽發奇想,打算在瓶裏種出一塊花園,於是在大玻璃瓶中加入土壤、植物和水,1972年後再澆水一次後就密封玻璃瓶,數十年後,瓶內植物仍健康生長,阿傑覺得相當神奇,於是鑽研相關栽培技巧。在密閉玻璃瓶栽種苔蘚能限制水分蒸散,因此長時間不用澆水,好顧好養,傑說它們是名副其實的「懶人盆栽」。

溫室瓶中設計 模仿自然景觀

世界各地也有苔蘚愛好者,有人種在花盆上,當作一般植物打理,亦有人種在密封玻璃瓶中,設計成心目中的瓶中花園。亦有人走像真風,加入迷你石頭、木塊及動物擺設,模仿自然景觀,在瓶內創造一個野外世界。傑製作的苔蘚溫室瓶便有這種視覺效果,苔蘚像在自然環境中生長,raw得來又不乏美態。

自製苔蘚溫室瓶不難,若要模仿大自然景觀,沒有違和感,就要對大自然生境有一定了解。傑常到野外觀察,留意大自然佈局,細看苔蘚及其他植物在樹木石頭上的生長形態,拍照記錄。把苔蘚與物件融為一體也有技巧,「譬如打算放入一塊漂亮木頭,若將苔蘚完全覆蓋在木頭上,便看不到木塊形態,我會鋪一小部分,約佔木塊面積兩至三成,待苔蘚自然生長,效果一定較人手鋪砌,來得更美更真實」。

「悶養」常用苔蘚品種

苔蘚品種眾多,並非每一種都適合在密封瓶內「悶養」。阿傑常用以下4種苔蘚,因栽種容易,形態不同,混合栽種可增加觀賞度。

◆大檜蘚

密集叢生,外形像松柏科植物幼苗,一束一束,多呈黃綠色或棕綠色,葉狹長披針形,對濕度非常敏感,乾燥時會萎縮捲曲。

◆白髮蘚

日式庭園、盆景鋪面常用品種,葉密生,部分葉彎曲,葉邊平滑,外形優美,是受歡迎苔蘚植物之一。白髮蘚缺水時,會由綠色逐漸變灰白。

◆圓葉葡燈蘚

多呈鮮綠色,葉呈闊卵狀橢圓形,前端具小尖頭。

◆小灰蘚

聚集生長的小灰蘚驟眼看像一塊草皮,葉形細長,莖較長,愛明亮散射光線,耐旱,忌澆水太多。

不毛之地的拓荒者

苔蘚觸感毛茸茸,矮小叢生,有些外形呈直立狀,有些如迷你葉子,以匍匐形式生長,無花無果,以孢子繁殖。全世界苔蘚植物逾2萬種,當中分為苔類(Liverworts)、蘚類(Mosses)及角苔類(Hornworts),一般人難以從外形區分。

苔蘚不止是不毛之地的拓荒者,更是植物演化上的老前輩。內地苔蘚專家張力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約在4億年前,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水裏生活,苔蘚植物是最早由水生環境登上陸地的類群,苔蘚登陸後,逐步佔據陸地,老苔蘚轉變為有機物肥泛土壤,生境逐漸改良,更多類別的植物逐漸演化出來,包括石松類、蕨類和種子植物。」

香港有360種苔蘚

苔蘚能在岩石表面生存,分泌酸性物質促進岩石分解形成土壤;在腐木或落葉上生長的苔蘚,能使之腐爛分解,為微生物、昆蟲提供食物來源;地表上的苔蘚則可保持土壤濕潤,減少水土流失。張力曾研究香港苔蘚,發現這彈丸之地有360種苔蘚植物,「以香港面積來計算,數字很高」。

靜觀雨林生態缸 心靈之旅

阿傑除了設計溫室瓶,還有更大型,模擬雨林生境的生態缸。缸內安裝了植物燈、水泵、自動噴霧系統,製造合適濕度、溫度和光照,是一個能自行運作的微型世界。生態缸內,水流從岩壁上緩緩流入小溪,兩旁長滿苔蘚,濕氣為苔蘚帶來生氣,周遭還有各種蕨類、耐陰及雨林植物,藤蔓植物在木上伸延,一片生機盎然,看着缸內風景,聽着潺潺流水聲,鬱悶心情一掃而空。

「生態缸製作需時,一條小溪已花了3個晚上製造,要讓流水經過,又不能弄濕兩旁,很花工夫。」但他樂在其中,滿意完成後的效果,「有時放下手上工作,看着生態缸的植物,聽着流水聲響,感覺很療癒」。生態缸除了作觀賞用途,也有人用來養蛙或小蟹。

※溫室瓶製作示範

1. 挑選玻璃瓶

先構思景觀佈局,根據佈局面積、植物數量,選擇合適形狀及大小的高透明度玻璃瓶。

2. 建造底層

瓶底鋪設泥土層、隔離層及疏水層。阿傑研究不同基質,認為以下組合較為理想。由下至上:

疏水層:玻璃瓶底部加入陶粒,陶粒具氣孔及較大顆,有利疏水和觀察水分含量。

隔離層:在陶粒上加入水苔,避免泥土流入疏水層。

泥土層:赤玉土和泥炭土混合使用,赤玉土透氣性佳,泥炭土保水性良好。

3. 放入植物及擺設

在泥土上放入擺設(如木塊),先用釘固定,尖的一頭插進擺設內,另一頭插入泥土中,輕輕壓實泥土,再植入苔蘚。如在擺設上加其他裝飾,可用膠水固定。同一種苔蘚,也有不同的綠,老葉顯深綠、新葉較翠綠,配搭得宜,看上去較有層次。最後,審視瓶內景觀,微調修正,滿意便可噴水,蓋上瓶罩。

■種植貼士

很多人認為苔蘚喜歡水,於是不停澆水,由於瓶底沒有去水孔,水分太多便難以補救,苔蘚發黑是「濕死」先兆,給水宜採用噴灑葉面方式。傑說:「當底部疏水層水分完全乾燥後才噴水,直至看到水分滲落疏水層便停手,通常一個月才補水一次。」苔蘚需要一定光照,應養在有散射光的地方,避免猛烈陽光照射。

【室內養植系列之六:苔蘚】

文、圖˙ 李佩雯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