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之外 「疫市」進場 工廈商場樓上舖 藝術空間湧現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26日

【明報專訊】藝術需要空間,又會創造空間。M+開幕成為城中熱話,一方面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其官僚及相關審查問題不免令人憂慮。在這龐然大物之外,一批藝術空間悄悄生長,「疫市」進場。它們面對經營壓力,為提供具彈性的展覽與交流平台,各有風格特色,像菇菌一樣現身城內各處。

近年,城內出現一浪新的中至小型藝術空間。在疫情影響下,部分地區租金稍下滑,不少欲試試「搞場地」的藝術工作者終有機會籌辦自己空間。2020年至今成立的藝術空間包括灣仔富德樓的Negative Space、中環的Yrellag Gallery和Square Street Gallery、炮台山的Mist Gallery、大角嘴的RNH Space、深水埗的Present Projects和135YCS、九龍灣的WURE AREA等。

它們跟一般畫廊有何不同?商業主導(commercial-oriented)會直接影響作品及藝術家創作過程,配合營運銷售。當然,獨立與商業界線模糊,作品「可以」出售不代表商業導向。以上空間正正在光譜上游走,部分場主分身多角,一邊工作一邊補貼空間,甚至「義工式」提供藝術勞動。關鍵在於空間有否保持開放,例如讓不同媒介、非傳統方式、新進藝術家及各樣交流得以呈現。

WURE AREA打破「餵飼式」展覽

來到九龍灣一所工廈,離鐵路不過幾分鐘步程,可能因為不是廣泛熟悉的地標式機構,不免帶有尋幽探勝心情。畢業於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葉偉靖(Jeremy)今年5月在工廈開辦WURE AREA,從此由繪畫藝術家多了一個身分——場主。甫踏進去感覺有點陰森,Jeremy笑說:「因為要省電省錢,有些空間沒人用,我就把燈關上。」這裏是混合用途,房間租予不同創作者做工作室,中間是畫廊位置,亦稱為「多用途活動區域」。

「每個個體均有差異,但往往被社會規範同化,或者要收藏起來。這裏希望可以讓每一把聲音可以被聽見。」正常根本不正常,Jeremy解釋,WURE AREA希望跟大家一起「回到異常」。短短半年,場地舉辦了3個展覽、2次公開召募的駐留計劃及數次工作坊。場地面積對比其他獨立藝術空間大,足以舉行數人群展,生成更多花火。剛剛完展的「床旗」,作品有些關於龍吐珠,有些關於《春光乍洩》,有些關於日界線,形成奇異合奏。

藝術品,怕看不明白嗎?WURE AREA強調觀眾主導,積極開拓跟觀眾互動的方式,抗拒一向「餵飼式」展覽設定。例如,部分展覽設有自製工作紙,有別於一般作品簡介,上面列出一堆生字,驟眼可能毫不相干,卻讓觀者打開聯想力,協助各人建構敘述作品的方式,實行打散話語權:「唔係展方講咩就咩。」另外,展場長期提供素描工具供人即席畫畫,以創作回應創作。Jeremy希望空間可以打開感性,也打開話題,即使思考未經深入組織,或沒有結論也可。

Present Projects 玩味實驗當下

每一個獨立藝術空間,都有其個性。來到深水埗黃竹街Present Projects,地面保留舊樓的紙皮石。位於2樓的場地去年底開辦,著名攝影師夏永康有份支援首年租金及藝術計劃。至今場地舉行了7個展覽,5個為Present Projects策劃。整體來說,展覽及場地本身散發着一種怪誕玩味,個性鮮明或有不易親近的錯覺,其實展期每周都有導賞團。身兼負責人、策展人及藝術家的曾智愛怡(Eunice)說:「場地就如一個遊樂場,但我們不想超級大眾化,可能說,要花少少時間消化。」

曾在大館及香港電台工作的她認為,大機構始終有官僚主義。獨立場地有更彈性空間讓藝術家嘗試過程中的實驗,緊湊捕捉當下創作欲望,兩者的權力關係亦較對等。例如最近完結的展覽「斷層線」,原是藝術家何兆南及李新傑跟她聊起有創作意念,卻未成形。Eunice一次行山啟發她以「斷層線」為比喻,再委約其他藝術家圍繞創作或展出舊作,一步一步編織故事,欲反映「時代變遷中的狀態」。Eunice說:「展覽是一場討論,大家在想的問題可能差不多,但每人都有其表達方式,像散在天上的一顆顆星星,從不同地方走在一起。」

Mist Gallery 借藝術相聚對話

「因為不夠人手,我們常常要藝術家自己『睇場』,好聽一點是『駐場』,哈。」過一過海,來到炮台山富利來商場,Mist Gallery負責人劉菁兒(Cathleen)說。Cathleen從事雕塑及空間裝置藝術創作,去年尾見租金便宜,便掏腰包「扑槌」,藝術空間本年2月正式開幕。同期因為其他店主帶頭作藝文活化,商場人氣大增,媒體形容是死場翻生。「蚊型」場地至今已舉行過8個展覽,Cathleen說希望有一個空間讓年輕藝術家發揮。她接道:「在機構藝廊,artist可能放下作品就走,跟觀眾距離好遠。藝術家『睇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跟不同人聊天,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角度。如果他們就在這裏,有什麼可以直接問,是很close的。」

開始至今,場地的展覽多為較「易入口」的,不少觸及流行文化元素。例如8月「以歌寫畫」聯展,挑選包括《迴光物語》、《突如其來的心跳感覺》等廣東歌繪畫,手法易讓人進入,引起不少關注。當然,場內亦有一些相對實驗及抽象的表達手法,嘗試跟學院訓練下的藝術語言發生碰撞。Cathleen解釋,題材的傾向跟社會狀態有關:「這兩年社會氣氛很低迷,低迷的時候最需要聚。這也解釋為何我想搞art space,無論你聚到幾多人,都是一個契機去讓事情透過藝術發生,不再是一個隔離的狀態。」

相聚不知何時成為奢侈的事。走訪各個場地,「聚」是不約而同的願望,透過藝術發問及傾聽,散漫地流露一度麻木的情感,形成人與人連結。現實地說,不少場地表示很難思考長遠發展,目前會「捱」一兩年。不過,場地浪潮亦見到連結的新契機。今年9月,行為藝術節平台Per.Platform原定為牛棚舉行所有演出,後改為分散4個場地舉行。本屆香港國際攝影節亦有16個衛星展,包括Mist Gallery仍在舉行的「全景樂園:重複性行徑」,藝術家袁雅芝以動物為題創作。可見,創作者可以利用各場地的個性及特色,舉行更豐富的藝術節或藝術計劃。學院、機構、大組織亦可發揮牽頭角色,分擔獨立場地部分成本,創作過程及行政卻可放手,形成協同網絡。這個網絡,因為實體的在地參與,以及虛擬的社交平台連繫生出更多可能。再進一步,場地不必永久,社群可跟着走,或不斷重構。小而連結,聚而流動,此時此刻散發着生命力。

■WURE AREA

下個展覽暫定12月上旬舉行,消息有待公布

地址:九龍灣宏照道11號寶隆中心B座7樓07室(臨興街入)

查詢:www.facebook.com/wurearea

IG:wurearea

■Present Projects

下個展覽暫定12月中旬舉行,消息有待公布

地址:深水埗黃竹街13號德安樓2樓

查詢:www.present-projects.com

IG:presentprojectspresents

■Mist Gallery

地址:炮台山富利來商場1樓45號舖

查詢:www.facebook.com/MistGalleryHK

IG:mist_gallery_hk

■袁雅芝展覽「全景樂園:重複性行徑」

日期:即日至11月28日

時間:下午2:00至晚上7:00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