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抄經:昨日因,今日果 自由意志可改變命運?

文章日期:2021年12月19日

【明報專訊】佛教相信昨日因,今日果,因果能解釋宇宙萬物,包括人的一生。但因果論非佛教首創,更早的印度宗教已經將因果輪迴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上期我們提過「無我」,今次哲學系教授再引用電影《大隻佬》,解釋無我和因果的關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佛陀無我 否定靈魂

現在我們說因果,多聯想到有關人類行為的善惡業報,種善因是否一定得善果尚未有科學實證,但在物理學上,因果關係就更被大眾所接受。牛頓在蘋果樹下,看到蘋果會向下跌而發現萬有引力,在這個情况下,地心吸力是因,蘋果跌下是果,兩者的出現次序有連繫,證明因果關係客觀地存在於物質世界的運動和變化之中。當牛頓進一步將因果定律應用在力學上,在另一方遙遠的印度,因果關係不止用來解釋自然定律,還延伸用作解釋非自然的領域,包括人類行為、社會現象。

在中文大學任教哲學系的姚治華教授研究佛教哲學和印度哲學,「在佛陀出生前,印度宗教已經有提及因果論」。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公元前約500年,當時印度普遍信奉的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多神論,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婆羅門教將人分為4個種姓,分別為最高的「婆羅門」,即祭司;第二是「剎帝利」,是國王、貴族、官員等;第三是「吠舍」,普通平民如農夫、商人;最底層的是奴隸「首陀羅」。種姓是世襲的,奴隸世世代代都只能成為奴隸,婆羅門教以政法規條《摩奴法典》強調階級制度,嚴格地規定了各種姓在社會中的權利和義務,藉此維持社會秩序和規範,並以因果、輪迴作為懲罰機制之一。例如《摩奴法典》記載,在道德上有罪的人,死後要下地獄受苦多年才能再投生;殺死婆羅門的人會輪迴變成狗、野豬、駱駝、牛等動物。但姚治華教授翻查再早期的婆羅門教經典,在佛陀出生前約1000年的《梨俱吠陀》(Rig Veda),發現內文從沒提及過因果和輪迴,「因果論像是被發明,讓統治階層用來維持自己的利益」。

而釋迦牟尼出生的年代,正值沙門思潮的興起,那時是印度人文意識發展最蓬勃之時,大量印度思想家湧現批評婆羅門教派,推翻神論,佛陀也是批評婆羅門教的其中一派,「等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古希臘哲學理性思辨時期」。釋迦牟尼是王子,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屬第二級種姓,他反對婆羅門教的階級制度,提倡眾生平等;祭司因為能夠與神溝通而成為最高階層,他亦反對多神論,否定宗教,否定神的存在,否定人有靈魂,說「無我」。

因果輪迴 為上一階段行為負責

佛家無我得來又要面對因果輪迴,姚治華上課時常用電影《大隻佬》解釋。電影劇情是劉德華飾演的大隻佬了因和尚,遇上張栢芝飾演的女警李鳳儀,大隻佬看到李鳳儀的前世是一個殘酷不仁、殺人無數的日本兵,預知她很快會死於非命,儘管李鳳儀本性善良。李鳳儀覺得要為前世業障負責不公道,但大隻佬只說:「日本兵不是李鳳儀,李鳳儀不是日本兵。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這是因果法則。」姚治華說,「這句聽上去很奇怪,什麼日本兵不是李鳳儀,但李鳳儀就要死,乍聽不明所以,但其實很好地表達佛家的看法」。

因為無我,無靈魂,前世的日本兵和今世的李鳳儀不是同一個我,所以李鳳儀覺得要為「別人」還債不公道,但大隻佬看到的因果法則是,日本兵和李鳳儀雖不同,卻並非完全獨立、互不相連,兩者之間依然有相續性。姚治華舉燭光的佛偈故事為例子,你燃點一支蠟燭,當蠟燭一直燒,愈燒愈短,這分鐘的燈火和10分鐘後的燈火自然不是相同的火焰,但它們是有關連、彼此延續的,每一刻的燭光都依靠上一刻的燭光而生。另一佛偈故事以喘急的河流作例,河流看似是同一條,但仔細看,當水一直向下流,每滴水珠都不同,每一剎那的河流也不一樣,而水珠和水珠之間是相續不斷的。佛學以心和識的相續性解釋,不同階段的「我」雖然不同,但是連續的、相關的,因而有因果關係,要為上一階段的自己的行為負責。

隨時變化 沒有固定不變的「我」

無我中的「我」(Ātman),「現在中文翻譯成我,self,但梵文意思其實更偏向soul。」當佛陀說無我,並不是否定人的自我意識,而是否定靈魂。佛陀認為人沒有永恆不朽的靈魂,只有肉體和心靈活動,心靈活動包括五蘊中的受、想、行、識,人有認知、思考能力,但這並不是由靈魂驅動,而是連串複雜的計算過程。姚治華以電腦和人工智能為例,電腦也能夠認知物件、儲存記憶、計算思考,但我們並不會認為電腦有靈魂,因為電腦只是執行一行行代碼。「電腦這個例子可能不太好,因為電腦背後也有一個下達命令的人」,但佛陀說的是世上沒有神,沒有至高的存在賦予人類靈魂,沒有靈魂下達命令。他再引用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科學將心理活動分為專注力、情感等不同面向,認為人的心靈只是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元的運作效果而已,概念與佛學中的五蘊相近。

佛陀還說人的肉體都在隨時變化,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我,10年前和10年後的你身體內外的細胞都全換過了,不是同一個你。但問題就來了,如果既沒有靈魂,又沒有肉體,沒有「我」,那麼「我」是否也不用盡責任和義務?「例如昨天的我打了人,今天的我用不用負責?」反正今天的我細胞已經不一樣了,我也沒有靈魂,昨天的我不是今天的我。當人人做任何事都不用負責,就帶來道德上的危機。而佛陀說無我之餘,還提倡有因果和輪迴,善惡到頭終有報,鼓勵人行善除惡,維持道德秩序,「但沒有靈魂,他要解釋如何有因果和輪迴就很麻煩」。

因果vs. 善惡有報

因果跟善惡無相對關係

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到,時辰未到」,佛教以因果論鼓勵人行善積德,但綜觀日常生活中,似乎不是所有善惡都能「現眼報」,或者常出現好心做壞事的情况?姚治華笑言的確因果是一個複雜的網絡,一個動作可以引發蝴蝶效應,在未知的未來漣漪牽連甚廣,並非做好事必定有好報這麼簡單,「因果關係始終在自然法則世界比較明顯,跟善惡無相對關係」。也有人解讀大隻佬為無論日本兵是不是李鳳儀的前世,可能日本兵做了某些事,帶來漣漪效應,影響了前世的李鳳儀,或影響其他人令幾十年後的李鳳儀要承受結果。

無我vs. 自由意志

命運可自主?

再延伸思考,現今哲學常討論自由意志(free will),在佛學的因果論下,當有因必有果,人對命運有主宰嗎?人有自由意志嗎?基督教哲學家奧古斯丁嘗試以自由意志解釋人類的原罪,《聖經》〈創世記〉故事中,上帝叮囑亞當夏娃千萬不能吃分辨善惡樹的果實,夏娃在蛇的引誘下吃掉禁果,於是人有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園,「自由意志就是,亞當和夏娃有不聽話的可能性」。如果沒有自由意志,人類就只能聽從上帝的指示,不吃分辨善惡樹的果實,就如電腦只能聽從人類的指示,處理人類輸入的命令,沒有自由意志,「人工智能不可能不聽話,不然就嚇死人了」。

因果論:無法逃避果報

大事已決 小事可安排?

但如果相信因果論,有因必有果,人一步步跟着因果的地圖走,你無辦法逃避果報,沒有不聽話的空間,宿命是命定了的。極端的命定論派將因果解釋為,你今日所做的所有選擇,都是冥冥中就安排好,假如你今日走進一家台灣餐廳,在鹽酥雞排飯或牛肉麵之間,你選擇了雞排飯,「你以為這是自由意志下的選擇,其實只是illusion。」因為更早之前有其他因素,影響你作出這個選擇,可能因為你很久沒吃煎炸食物嘴饞;可能你之前吃過的牛肉麵都不好吃,再倒帶,為什麼你吃台灣菜不吃日本菜?為什麼你不回家吃飯?你性格是喜歡社交、外出吃飯的嗎?一早種下的因環環相扣,導致你今日的果。溫和的命定論派則認為,大事是冥冥中決定好,但在午飯吃什麼這般小事上,人仍有自由選擇的餘地。不過回歸佛教文本,既然無我,那麼是否也必然沒有「我」的自由意志?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徐沛之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摩崖刻石的風格撰寫5字,字體出於北齊時期,混合隸書和楷書的風格。刻在懸崖上的金剛經,每字約50厘米大,氣勢雄渾,感覺肅穆端莊,如果身處石字現場,像被金剛經包圍,令人感覺渺小,符合文章中因果避無可避的主題。

小技巧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本為大字,讀者抄寫時宜用大筆寫大字,將線條放大,更能感受寫字的力量感,以及字體的氣勢。

文˙ 朱琳琳

題字˙ 徐沛之

{ 圖 } 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