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殺到埋身,攝影記者拍下無數打動人心的影像,照顧有中度認知障礙症婆婆的孫女、出書及開專頁分享心得的文文說,「星期日生活」上期關於老人院撤離的圖輯,讓一眾照顧者都心有所感。其中一幀照片是坐輪椅的伯伯等候安排,手中抱着塑膠嬰兒公仔,有讀者解畫是安撫腦退化長者的工具,如何在疫情中照料這班「老友記」,我們向相關專家、治療師、孫女集思廣益,得到不少實用貼士。
抱公仔不止為安撫
賽馬會耆智園首席訓練顧問、腦退化症護理專家崔志文說,抱公仔的做法,「台灣稱『娃娃治療』,根據依附理論,當人去到一個階段,在認知功能上退化,對身邊所有事都會害怕,因為分析不到發生什麼事,如果有些東西可以依賴,便會安心些。好多人會問是否把公仔當真,其實(認知障礙長者)在中期或中後期開始,覺得公仔都是生物,會跟他對答、互動」。他解釋公仔有幾個功用,包括正向的社交表達,「對住小朋友有一種『我可以照顧你』的感覺,因為腦退化症患者常被照顧,這小朋友不會責備他、嫌棄他」;亦可減低老友記的焦慮,「以往研究指出,當焦慮感下降,可減低藥物介入」;還可增強日常生活的動機,「如幫公仔換衫、抹嘴,會有類似教育的作用,當你為公仔做,即你也會這樣做」。而除了普通公仔,還有電子公仔、具溫度、表面似皮膚等各種款式,可為長者提供觸感刺激。
撤離貼士
崔志文提醒,撤離過程中,「工作人員辛苦,長者也好辛苦,但老實講,佢係咪話好受苦呢?其實我們不會知道。好多時人們會說見佢個樣,使乜問佢吖,梗係愁眉深鎖啦,或說問佢都唔識答你啦,但其實認知障礙症的照顧,最緊要是長者覺得點,有些老人家可能覺得有人推來推去幾好睇,我不否定他們會有負面情緒,但起碼唔好覺得個個都係咁先」,盡量從老友記的視角出發,他有幾項建議:
撤離時簡單解釋
撤離時工作人員一定要解釋,「如果沒有人手逐個講,就派張紙仔,不用寫什麼根據防疫條例,只簡單說這裏有人不舒服,所以要帶你到別處,不用擔心,我們會幫你。不識字的老人家亦會覺得有些事在發生」。可定期每30分鐘或一小時說明,「不能假設講一次會記得,可錄音,定時定候廣播」。
如要把長者手上公仔拿走消毒,亦要說理由,「說小朋友要冲涼或朋友找他,可否借走一會,也要交代如何交還,可問『你認唔認得姑娘先,認住姑娘,我給你一張紙,等陣見到你揸住張紙,就知道是你的』」。
家人預錄影音安撫
提供熟悉的物件陪伴,「如有些人是公仔,有些人是水壺,或家人的照片。家人也可先錄兩三段片或聲音,隔離時工作人員可播給他看,跟他說不用擔心,我們都識這邊的姑娘,他們會照顧你的,有唔舒服就告訴姑娘,每段大概一分鐘,因為腦退化的人不會看很久」。
一頁資料放進走佬袋
預備一頁資料放入「走佬袋」,「不是列出生年月日那種,而是之前住哪、以前工作是什麼、家人的名字、院舍叫開佢咩名、說到什麼他會很開心等,不用長,一頁就可以,讓亞博姑娘開始照顧時看到資料」。
上門服務因疫暫停
訓練中止退化加劇
隨着感染個案急升,不少照顧者在擔心隔離安排以外,也因長者減少到日間中心或家人要在家工作,而需花更多心力照顧家中長者,提供認知障礙症上門服務的「耆俠會」創辦人Zoe和Alvin說,為減低老友記受感染的風險,他們開始研究如何以視像提供服務,他們說疫情令院舍入住需求增多,「有些本來可居家安老,但身體大腦機能退化,家人無法照顧,迫於無奈去院舍」,同時亦有家人即使疫情嚴峻,還是希望他們可繼續上門。Zoe說有些老人家只是沒做訓練個多月,已退化很多,但因所住大廈及附近有多宗確診,他們考慮上門服務會增加感染其他長者的風險,以及同事的安全,「都無辦法,而去到這狀况家人都明白,所以想試下zoom」。
「隔代照顧者」文文與Kristi都是在家中照顧認知障礙長者的孫女,她們成立了專頁「笑口祖」,文文亦有設專頁「我家有個大BB」記錄照顧婆婆的心得與點滴。二人更在網上開設「在職/隔代照顧者應援關注組」與同路人互通資訊,她與專家崔志文都提供了家居防疫的貼士。
家中照料貼士
耆智園專家崔志文建議
留意情緒 毋須執著解釋
相處不要捉錯處,「大部分我接觸的家人都係忍唔住頸,見到老友記所做的不是很合理,就一定話佢。如非危險就讓他做,做得不好或不理想,之後才去幫手。跟腦退化的人談話不用多解釋,反而要明白他們的情緒,如問他/她做乜成日摷錢,可能是因為想給你買食物,你話佢摷來摷去摷乜鬼,咪擺嗰度囉,一鬧就會有行為出來」。
安排輕鬆日程
在家中安排日程,「如上午有兩個小活動,每次大概30至45分鐘,不需要密集,不用排到開會那樣,要有足夠休息,因為腦退化症朋友在日常生活要用很多能量,一般人用五成力量,他們要用七成才好似我們這樣」。
參與線上活動
可找zoom活動參與,「可能你覺得佢唔望,或望兩秒又彈開,但腦退化朋友適應一件事起碼需要兩星期,不用心急,兩星期同一時間,一開頭陪一兩次,讓他/她習慣坐着有事可做」。
曬太陽助眠
曬15分鐘陽光,「在家裏有窗和陽光的地方,每天曬兩至三次太陽,每次15至20分鐘,可調節睡眠能力,透過光的強度變化,令身體知道日夜節奏」。
照顧者定時休息
家人要定時休息,「24小時看顧,小小事都不放過,家人會爆煲,所以建議每1.5至2小時要有30分鐘或15分鐘讓自己休息一下,也不要不停開住新聞台勁播疫情消息,會潛移默化不開心,資訊是需要的,但定期更新就ok」。
「耆俠會」Zoe、Alvin建議
簡單方式提醒
用簡單易明方式配合措施,「照顧者是協助他明白生活各方面大小事的人,要用無比耐性,講完再講,有些家人想到方法,如把長者戴口罩的照片貼在門鎖旁,他/她臨出門口見到自己,就會記得戴口罩」。
解釋現况
「他們未必可理解covid,但相信大部分長者對2003年SARS仍很深刻,可用2003年發生的一些事情,再指面上口罩,讓他們聯想到類似情况。」不讓老友記了解現時發生的事,會令腦退化加速惡化,「因為愈來愈跟現實脫離,不知時地人,更停留在『吽』的狀態,愈來愈少刺激,所以這是絕對有需要」。
安排節目互動
安排活動要有更多互動,「如看電視是比較單向的活動,他們睇住個mon,係咪睇緊電視都唔知,可能只對住電視發呆,變相是呆坐,可多些討論電視節目,第一可測試到老友記能否理解電視節目入面發生什麼事,第二可讓他們多些表達自己的意思,如問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Quality time是關鍵,不是只排活動捱時間,「很多行為問題,如拿電話對空氣說話,扮跟朋友聊天,好多時是他們覺得孤獨。一日有半小時討論劇情、談天,讓他們跟你在那一下真的connect起來」。
及早教用智能電話
文文曾邀請朋友「Soon女MM」在專頁分享中度認知障礙婆婆被送進亞博隔離的經歷,提到婆婆懂得用電話溝通和視像通話,Alvin認為這當然是婆婆精靈,但亦見照顧者功勞,「老友記還未失去大部分學習能力時,家人可在初期教定用這些儀器,如果到失去學習能力才叫他用,基本上不會學到。我們會說認知障礙是一個旅程,可預早去策劃這件事」。Zoe補充:「如果願意前期落苦功,有些老友記去到中期還識用WhatsApp,甚至用手機看新聞,永遠不要低估他們的能力,一早建立習慣就到中期都可維持。」
孫女文文建議
投其所好
文文的婆婆現時98歲,因疫情已暫停到日間中心,但她發現婆婆喜歡在中心寫大字,便買來「清水帖」,「用水不用墨,右至左寫完一篇之後,右邊就會乾,乾了又變透明,可以繼續loop」。現時老人家不能跟孫仔飲茶,她會讓婆婆剔點心紙再買外賣,後來發現點心紙也可以是認字好工具,「老人家以前鍾意數錢計數,就讓她數數銀仔;近期買菜好貴,我們家自己發芽菜,也讓她來搣。她喜歡睇大戲,我也bookmark了很多大戲給她在平板電腦看」。她說不想讓婆婆覺得被安排活動,所以多從日常生活之中發掘可做的事情。
孫仔孫女協助照顧
隔代照顧者也很重要。文文說孫仔、孫女也許不是主要照顧者,但其角色可協助父母照顧家中長者,簡單如上網搜尋資料已有很大幫助。另一方面隔代照顧者也有其困難,「如找到很多資料,亦不可立即安排,要跟父母解釋、分析再表決,一講他們可能會say no,擔心要畀錢,就要解釋好處,花很多力氣去做」,而她發現香港社福機構的活動目標多是伴侶、子女,其實也可多鼓勵隔代照顧者參與。
請專家評估家居環境
考慮請專家評估家居狀况,「家居改善安排是最重要,可以找職業治療師上門幫手做評估,告訴我們如何設置」。她說一般上門一次平均價錢是1500至1800元左右,「可能會覺得好貴,但我試過經機構安排請治療師上門,是免費的,然後由治療師報價買輪椅得半價折扣,如3000元變1500元」。她亦提醒這種服務及買器材都可用醫療券,不過或有可能如非由治療師代買、自行去買就不能用券,需先了解細節。
同路人互相扶持
文文不時在專頁及群組分享資訊,例如照顧者最近很關心疫苗護照問題,她分享為婆婆取得豁免紙的經歷。為讓同路人不至無從入手,她這次亦提供了一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