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時近清明,第五波疫情喘定,但每天的確診死亡人數仍然逾百,累計死亡人數已逾七千七百。箇中數不清的猝不及防的生命流逝,基於各種迫不得已的倉促埋葬,天人永隔之間,匆匆話別的機會也沒有,近日開始有議員提議開設公開悼念的平台,又或舉辦追思儀式,可是,如何才夠得上那沉沉的重量?假設要將七千七百個名字一個不漏的莊嚴地誦念一遍,以向亡者致哀及追思的話,以選特首唱票每小時唱266個的速度,便需約三十個小時。
緩減死亡是抗疫首要,不會有人異議。但對於如何走出疫情,面對人才流失,經濟重創,仍然莫衷一是。今期我們有一個挪威例子,有趣是,當地政府在二月剛抵達疫情頂峰後取消所有防疫措施,而社會成功復常,但挪威也有其羨慕不來的天時地利人和。
俄烏戰事持續,甄梓鈴今期文章記出走的人,不是出走烏克蘭,而是俄羅斯,有人因一場戰爭從此去國;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剛完成一項關於追蹤祖堂地的研究,關於解決香港土地問題近日有一些「精簡程序」的舉措,民間卻深恐是向更深的矛盾進發。
驟冷驟熱,驟晴驟雨,更覺愁雲慘霧。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