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話舊達人}冼培安 沒有了海鮮舫的香港 失去的豈止地標

文章日期:2022年06月05日

【明報專訊】佇立南區近半個世紀的珍寶海鮮舫,因經營成本高昂,未能物色經營者接手,加上香港沒有泊位,海鮮舫業主決定將海鮮舫移離香港作檢查維修,另覓新經營者。移走在即,海鮮舫廚房躉船入水傾側。

冼培安(安哥)是香港仔老街坊,家族曾經營漁利泰海鮮舫,見證1950年代至今香港仔和海鮮舫的變遷,曾經的香港仔漁港水清見底,晚上泊滿不同字號的海鮮舫,燈火通明,遊人絡繹不絕,是香港的重要地標。

他沒想過香港會留不住海鮮舫。

海外網購舊明信片 街坊贈舊照

翻查有關香港仔歷史的資料和書籍,不少圖片都標示「冼培安提供」。安哥向記者展示兩本厚疊疊的相簿,裏面是他收集了20年的香港仔舊照珍藏,記錄了近百年的漁港故事,每一張他都認得攝於何時何地。安哥在香港仔土生土長70年,家族因漁業發迹,小時候他住在湖南街,那時候未填海,他家就在海旁,放眼望去是深闊的海灣,跳下海就能游到海鮮舫,但以前家裏沒有相機,沒有留下香港仔的照片。20多年前他經過曬相舖,看到一張外國人在60年代拍下的海鮮舫夜景相,令他大為感觸,「係喎,香港仔以前在我小時候好靚㗎喎,點解我不找這些相呢?」他在eBay網購明信片,又有街坊送贈舊照,慢慢愈儲愈多,由海鮮舫延伸到整個香港仔,從相片中梳理香港仔的歷史變遷。

百年前的香港仔已是漁港,岸上有香港仔船塢,海灣停泊不少風帆漁船,「香港仔有個彎進來的海灣,船停泊在這裏就有安全感,有漁港的天然條件」。除了漁船,香港仔還出現有「孖煙囪」的船,「即是條船好長,中間有兩條煙囪的船,一這樣說是不是就覺得好舊式,船泊在海岸線,向着街,我看着舊相,就想為什麼有這些船在這裏」。安哥推敲因為香港仔的陸路交通不發達,魚獲靠水路運輸,「漁港捉到魚,你運去哪裏賣呢?香港仔不是好多人住,這些船就是中環、九龍駛入來香港仔買魚,再從水路出去賣」。安哥家族以前經營賣魚生意,香港仔的魚獲會供應至中環街巿、西環魚蝦欄,幾乎壟斷整個港島的海鮮供應,「香港仔的魚獲最多,筲箕灣、青山都好少,因為香港仔港灣大,泊船容易」。

海鮮舫前身 漁民宴客「歌塘船」

漁民聚居在香港仔漁港,在海上生活,飲宴也自然在海上舉辦,於是稱為「歌塘船」的水上酒家興起,主要做漁民擺酒的生意,宴客時親友的漁船就圍着歌塘船停泊,喜宴一連吃上幾天。安哥小時候也試過上歌塘船吃飯,「擺的是四方枱,不是圓枱,8個人一圍,餸就用紅公雞碗裝着,有扣肉、雞、燒肉、蝦那些」。當時鴨脷洲、香港仔有墳場,拜祭的人來自香港不同地方,他們就地光顧歌塘船吃飯,本來只做漁民生意的歌塘船就擴充業務,慢慢發展成海鮮舫,吸引遊人到船上吃海鮮。戰後海鮮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安哥記得最高峰時期,香港仔同時停泊了至少7艘海鮮舫和歌塘船,包括全記、合記、太白、廣寒宮等,安哥家族經營的漁利泰海鮮舫也是其中之一。

冼家其實不是漁民出身,「我們祖先在大陸是做官的,有事走難,整個家族兩隻船走到香港,有隻船遇到颱風沉了,全隻船的人都死了,剩下我爸爸那族人」。冼家一族在香港仔定居,初時跟漁民做生意,以「漁利泰」的字號賣山貨、船上用品,貸款給漁民。在安哥的珍藏中,一張停泊在碼頭的漁利泰山貨船相最為珍貴,他估計拍攝於50年代之前,他出生時這艘船已經不存在了,「這張相是在廣州買回來的,有個朋友玩舊相、舊東西,他碰巧在攤檔看到相簿,看到漁利泰的相片,他馬上買下來,回到香港就打電話給我」。安哥用500元買下這張相片,「他要1000元我都給他,因為連自己家族都沒有這些相片」。

40、50年代漁民要借錢,多數是找漁利泰,「那時候買層樓都只是9000元,湖南街那些一萬蚊一層,你裝隻船(造新船)就要萬幾兩萬,就靠我們借錢裝船」。漁民捕魚回來,由漁利泰賣魚,賣到2000元的話漁利泰就按比例扣起200元,100元用來分期還款,100元當是利息,「最多的時候有300隻船、有300人跟我們借錢,1951、1952年,一天可以賺一萬元,賺佣金,即是一天可以賺一層樓」。但漁利泰貸款給漁民也有投資風險,魚獲豐富利潤就多,如果遇上風暴漁船一去不返,或內地海域禁止捕魚就血本無歸。後來安哥的親戚開始發展海鮮舫,他爸爸就在岸上開香港第一間茶餐廳「漁利泰茶餐廳」。漁利泰海鮮舫後被海角皇宮收購,70年代演變成珍寶海鮮舫、太白海鮮舫、海角皇宮三強鼎立。之後太白和海角皇宮都併入珍寶,成為今天的海上宮殿珍寶王國。

昔日香港仔 好山好水

「那時候去海鮮舫食嘢好巴閉㗎,一啲都不簡單。」安哥回想自己小時候,海鮮舫是有錢人吃飯的地方,香港仔本地人平常也吃不起,只有辦重要活動才會隆重其事上海鮮舫。他小時候想上海鮮舫,也要等到爸爸帶朋友去吃飯,才順便帶上他。看50年代的舊照,有艘遊艇停泊在太白海鮮舫旁,安哥說這都是由中環上船、特地來香港仔吃海鮮的大老闆,「因為以前沒有氣泵,要食新鮮海鮮一定要去香港仔。那時候未有香港仔避風塘防波堤的時候,啲水好靚㗎,水清到見底,因為流水去得快,所以魚又多、蝦又多」。香港仔好山好水,有新鮮海鮮,也有新鮮本地菜,黃竹坑以前有菜園,「總言之你在香港仔住,食魚食菜都靚」。

海鮮舫消失 嘆再無漁港風味

早期遊客都是本地人居多,到50年代後期,香港仔開始出現外國面孔,「外國啲航空母艦、戰艦來香港『度假』嘛,所以好多水兵來香港仔影相」。海鮮舫那時也配備了冷氣,很多外國遊客專程搭飛機來香港旅行,香港仔的「Floating Restaurant」成為必遊景點,英文報紙上也提及海鮮舫,「遊客除了來香港仔食海鮮之外,就係看香港仔的漁民、漁港景色,好吸引他們」。未有碼頭專船接送遊客時,一走近海旁,搖櫓的蜑家人就向遊人招手,招人上艇去海鮮坊。為了吸引遊客,光顧漁利泰、太白海鮮舫還會送一對象牙筷子,但安哥笑說在那個年代,象牙不是什麼名貴東西,「那時候唔矜貴㗎象牙,好平咋嘛,幾蚊對」。60年代由香港仔搭巴士到上環車費約5毫,一個菠蘿包1毫,茶餐廳早餐要1元。稍為富庶的人家家裏都有象牙筷子,像他家五口人,就每人有一對雕刻了自己名字的象牙筷。

那時的香港仔晚上燈火通明,海鮮舫金碧輝煌,海上觥籌交錯,因為海鮮舫晚上11時才休息,「你來到南區,嘩另外一個世界,夜景好靚,黃昏時旅遊車一車車咁車啲客來碼頭,等上船出去食海鮮,到9點、10點先散band,所以那個年代好光輝」。安哥記憶中的香港仔很旺,漁民出海10天8天回來,就盡情飲飲食食,睇戲上麻將館,「香港仔不是好大,那時候未有華富邨,都可以有兩間戲院,就是做漁民生意」。

外國遊客來香港仔吃海鮮,也留下不少50、60年代香港仔漁民生活、海鮮舫的珍貴相片,「那時候香港仔是最多相的,因為當時是旅遊區嚟㗎嘛,外國人才有相機影相,40、50年代,香港人有幾何有相機?要好有錢你先有相機,啲相還要冲曬」。當年的外國遊客回到歐美,幾十年後子女從鞋盒、櫃桶深處找到這些中式畫舫、蜑家漁船相片,放上eBay放售,就讓安哥看到,把相片帶到它被拍下的地方,「對他們來說,相片價值不大,對我們來說就價值好大」。

隨時間流逝,海鮮舫由香港仔搬到深灣,由賣本地海鮮到賣進口海鮮,附近泊的船由漁船變成遊艇,船廠變成豪宅。安哥形容海鮮舫陪伴香港一起成長,跟香港一起變遷,由漁港變成金融都市。但海鮮舫依然是南區地標,是南區人聚腳擺宴之地。每要接待朋友,安哥必定帶他上海鮮舫,看着海景坐上幾小時,「以前帶朋友去,個個都好開心,因為去海鮮舫你預了花時間,你得閒才會落去,酒樓不是,隨時走人」。

想不到珍寶不會重開

2020年3月,珍寶海鮮舫因新冠疫情宣布停業,消息宣布得急,安哥也來不及在停業前光顧。他最後一次去海鮮舫已是兩年前去吃團年飯,海鮮舫停業前10年,他年年都在海鮮舫下層吃團年飯。他沒想到海鮮舫的燈一關,就不會再開,「太白海鮮舫入面我就影晒相,珍寶只有自己的家庭相,無話刻意去影,因為它不做的時候沒想過它不會重開,無人諗過,以為過了這個疫情就會開,點知搞到咁樣」。

安哥估計,海鮮舫會駛到內地停泊和維修,因為內地成本低、地方大,「你一拖走就返唔到嚟㗎喇,大陸實有人要,大陸市場大,做海鮮仲啱,大陸地方政府又肯發展,地方又大,這個灣不行就第二個灣」。海鮮舫象徵香港漁業、旅遊史上曾經光輝的一頁,安哥最感可惜的是,若海鮮舫消失,南區失落了半世紀的地標,香港也失去漁港風味,是香港歷史的一個缺口,「今時今日,政府都不肯去幫助它,老實講,你揸住條例去做,個牌到期就要走,即係逼死佢啫」。

文˙ 朱琳琳

{ 圖 } 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