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年輕竹工藝師以竹編織出食器,將竹藝帶入當代生活,另一邊廂有藝術家將香港竹蒸籠技藝發揚光大,以蒸籠化作藝術創作,在外地展示香港工藝,保育竹工藝。
在距離香港1萬多公里的溫哥華,有港人在當地偶遇天水圍地標「聚星樓」,拍照後興奮地在社交平台屯元天居民組成的群組發布,何解聚星樓會漂洋過海出現在地球另一邊呢?原來那是藝術家林嘉裕(Inkgo)在溫哥華舉行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的參展作品。
竹蒸籠技藝屬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時仍懂得製作蒸籠的師傅已愈來愈少。自小就對傳統技藝感興趣的Inkgo,2年前向年逾90歲的本地竹蒸籠師傅呂明拜師學藝,習得竹蒸籠的技法後,結合當代創意投入創作,望能將這門工藝傳承。早前她獲邀參與「超越界限:尋找香港故事」當代非遺展覽,在溫哥華展出2件蒸籠藝術作品。「獲邀到加拿大交流,覺得自己正代表香港某一個工藝,帶什麼過去好呢?當時就決定好帶2件作品,1件代表香港,1件代表加拿大。」
拜師做「籠」的傳人 古塔真能蒸
她選擇位於天水圍、本港現存唯一的古塔「聚星樓」代表香港的作品。香港地標如此多,為何偏要選古塔?「我不是在做建築模型,結構上能否反映蒸籠特點才是我最大的考慮。」呈六角形的聚星樓結構重複,3層高的塔有如向上疊加的蒸籠一樣,正適合以蒸籠方式呈現。探看內裏,真的是一個普通蒸籠結構,「這個聚星樓蒸籠真的可以蒸」!Inkgo稱最終成品沒有加入任何膠水定形,全靠竹的編織技法穩固結構,使其不會散開,「作為一個工藝師或藝術家,它既然稱作蒸籠,我覺得它就要擔起蒸籠的責任,如果不能蒸,我覺得是我的技巧未到,或是結構不夠紮實,又或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實用度」,所以即使未必會將作品蒸煮,她仍會當成一般蒸籠製作,「這是我作為蒸籠傳承人的擔當」。加拿大的代表呢?她選取溫哥華的蒸汽鐘,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蒸氣發電的鐘,中間部分讓人見到時鐘結構為一大特色,「蒸與蒸籠關係密切,在這件作品都可以見到蒸的過程,與看時鐘運行過程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沒想過外表平平無奇、用作蒸點心的蒸籠,能化身成如此精細的建築雕塑,「蒸籠的可塑度很大,至今我仍未能完全發揮。很多地方都很珍惜自己的工藝,大家一起研究,令蒸籠也能走得更遠」。Inkgo預告之後會與呂師傅一同創作,兩師徒的蒸籠作品還可怎樣「玩」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