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知巷聞:一個維港 三種浮想

文章日期:2022年09月18日

【明報專訊】傍晚時分,從中環七號碼頭登上渡輪。船徐徐啟程,沒有如常駛往對岸的尖沙嘴,而是朝向西面,繞青衣島一圈再回來。乘客中,有的仰望橫亘船上的橋身,為藍巴勒海峽的多座大橋嘆服;有的憶想百年前的航海旅程,當自己是沉醉香江夜色的外國遊客。更多人站在船兩頭的舺板,風清月皎,一罐手工啤在手,神情活脫是「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天星沙龍 重渡維港」船程約兩小時,是今屆「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節目之一,參加者乘坐經改裝的渡輪,上層有沙發椅、露天舺板和咖啡吧,下層保留小輪原貌。協辦的「懷疑人生就去」成員林兆榮說最初有數條路線可選,其中一條橫向航行至東面的鯉魚門,「即是由西向東看維港,但我們覺得好普通,不如試去維港的另一方向」。於是有了現時的航線,途經昂船洲大橋、葵青貨櫃碼頭、荃灣、青衣船廠、汀九橋、青馬大橋,然後返回中環。

遊船河穿梭貨櫃碼頭

令乘客嘖嘖讚歎的一段,是渡輪駛進藍巴勒海峽後,夾岸便是晝夜運轉的碼頭,與超大型貨櫃船和巨型吊機擦身而過。「大家平時在地面和坐巴士經常見到,但我們在貨櫃碼頭航道中間穿過,這樣近或用水平角度去看,都幾新鮮。」航線「盡頭」是位於担杆山路、維修天星小輪的青衣船廠,主辦方特別要求船長駛近,本身是交通迷的林兆榮說:「平時坐天星只會到尖沙嘴、中環、灣仔。(相信參加者會有)類似參觀巴士廠的感覺……唔知會唔會整緊船,咁可能就見到有架升起嘅天星(小輪)……可以眺望天星小輪比較幕後嘅地方。」去程正當黃昏,主辦方識趣地讓乘客自由走動,靜靜吹海風、看夕陽。回程時,舺板的不同角落始聚攏三三兩兩,由嘉賓延展另一重維港想像。

見證基建里程

原以為建築師韓夢凝會講解維港兩岸地標建築,她卻選了講大橋:「我平時坐渡輪,可能會留意建築如尖沙嘴天星碼頭的比例怎樣,但因為距離太遠,都是印象式。今次近距離的旅程,有多些思考,例如昂船洲大橋、貨櫃碼頭都好壯觀,香港人的基建項目都幾值得驕傲。」她考慮到回程夜色漸濃,許多景物難以辨清,大橋尚有燈光,可讓參加者看到輪廓,加上今年是青馬大橋落成25周年。「我個人對這年分最深刻的不是回歸,是大橋開幕、煙花匯演的電視畫面。加上它作為香港的大門,離開和回來香港都會途經,好深印象。」大橋構造非她所長,所以靠資料蒐集、訪問行內專家、看紀錄片,「既然有這個課題,自己學習一下都不是壞事」。網上資料多流於數字,她請教相關的工程師前輩,才從枯燥數字整理出當時建築理念。

渡輪一邊在青馬大橋下劃過,她一邊解說大橋的結構和設計優點。直徑為1.1米巨型橋纜,每條由數萬條鋼絲絞合而成,並選用能抵禦風雨侵蝕的高規格鋼材。颱風「山竹」登陸呂宋前的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250公里,「(青馬大橋)可抵擋每小時300公里的風速,設計壽命預120年,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部分施工步驟須避開風季,又要搭建臨時橋,再用滑輪運送鋼絲,絞織主纜歷時9個月。另一挑戰是放橋塔地基的海牀意外開挖太深,要填補混凝土,這令進度落後,但後來工人花3個多月就建好橋塔,終如期完工。這是香港首次建造懸索橋,克服不同技術困難,更邀得前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開幕。「相信是當時工程界驕傲的事,那年代的工程人員有毅力和敢於創新,好值得今日我們的工程人員學習。」下次她會多講解大橋的伸縮縫:「希望到時大家從橋下抬頭會看得見,對外行人來說幾新奇的。」

觸得到的旅行文物

另一協辦者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執行總監梁梓豪,最初想過在船上展示維港舊照,沿途作新舊對比,但略嫌不夠新意,他把這活動當成短途旅行:「特別是港人這幾年不能旅行,以前的郵輪旅行、上船旅行是怎樣的?想透過這活動去答。」

他邀收藏外國舊物的Morpheus Antique負責人馬晧程一同參加,精選數樣有關遠洋旅遊或維港的物件,呈現早年外國人眼中的香港,例如1920年代隨煙盒附送的「世界風情」系列畫片,上面繪有香港海岸景致;1930至60年代,由紐約到遠東郵輪上的鍍銀糖罌,「是以前付錢去享受,坐郵輪,可能是卡位、餐吧才見到(這些)較高級的器具」。美國旅遊代理Donald L. Ferguson於1964年出版了一本環球旅遊章程,行程為期4至5個月,最令今天乘客好奇的,是當時人們怎樣到訪香港和所需的旅費。梁梓豪說:「想大家不止聚焦在景觀。(想問大家)上船、去旅行的行為,是什麼意義?」

今次他們不用導賞形式,由馬晧程將物件放在陳舊的行李篋中,待「有緣人」趨前發問。因為他有處理文物(object handling)經驗,故放心讓乘客把近百年歷史的行李牌和相片等「拎上手」。乘客翻轉糖罌的底部,可以見到型號、容量和商標等細節。家住離島的梁梓豪想到假如舊中環天星碼頭仍在,我們的渡輪經驗就與百年前的港人相同。隨着鐵路發展,海港離民眾生活更遠,「這是我第一次,用休閒、學習、短程旅行的心態對待維港」。

金曲唱盡香江美

在船頭舺板的夜幕下,林兆榮取出一個透明方盒子,中間有些鹽粒。那是他在颳颱風時,於天星碼頭撈起海水再曬成的「維港鹽」。「看維港有很多方法,我就用了自己的方法 。」他掇拾了數代人觀看維港的角度,例如巴金在《香港之夜》寫道他坐船離開香港,香港的燈比天上的星星還要明亮,香港「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萬丈光芒的星的山」。黃霑由廣州乘船到港,初時以為維港兩岸的房子會移動,結果發現那些全是汽車。林兆榮帶來80年代的黑膠碟《香港城市民歌》合輯,其中收錄了李炳文主唱的《昨夜的渡輪上》,「夜渡欄河再倚/北風我迎頭再遇/動盪如這海/城在兩岸凝神對視」琅琅上口,當下依然貼切。林兆榮的拍檔黃宇軒說,在《三峽好人》、《愛在日落巴黎時》等電影中,都有觀光船情節。「但我覺得在香港好特別,我們是重要的海港城市,似乎沒有去坐觀光船的習慣,可能有小小俗套,但都是難得的體驗。」這程船經過的不少海濱、島嶼,市民平日都不能踏足或進入,今次卻能一睹。「我們經過的橋,全部都是玫瑰園計劃一部分。這又令我想起汀九有個機場核心計劃展覽中心,即將消失。」他還會在船上分享與海洋、漂流和坐船有關的藝術品和藝術節。

如同所有旅程一樣,計劃總趕不上變化。這天因為要讓路給貨櫃船駛離葵青碼頭,渡輪得停留在海上10分鐘;日落也比預期來得早,到青衣船廠時已經入黑。乘客都滿不在乎,因為既有「鹹蛋黃」點綴的中環海濱,又有貨櫃碼頭上方的朗月助興。給參加者的貼士:下次出海夜遊,不妨選接近初一十五的日子。

天星沙龍 重渡維港

日期:10月7日、10月14日

地點:中環碼頭集合

詳情:bit.ly/3RNGFAL

票價:正價$250;贊助票$500(包括兩罐本地手工啤酒、一人份野餐盒及一個紀念布袋)

文˙ 梁雅婷

{ 圖 } 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