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0+3」措施一出,飛機、酒店預訂網大塞車,飛往日本的機票比以前貴兩三倍都有人買,社交媒體上人人都在談論去哪裏旅行、哪裏有平機票。香港等這天等了兩年多,香港人雀躍又感慨,旅行終於回來了。當重新踏上旅程,前往異國感受他鄉文化,你還記得旅行的禮儀嗎?當日本滿街都是說廣東話的香港人時,當地人的生活又有何改變?在重新出發前,讓我們學做一個有良心的旅遊公民。
旅行不再理所當然
開關第一件事,記者馬上到專營文化深度遊旅行團的GLO Travel網站,期待GLO Travel會再推出旅行團。記者在開關後兩天找上GLO Travel共同創辦人、旅遊作者陳成軍(Rubio),他當晚也即將飛往新加坡。早於5月他就已經出過境,去美國公幹,但這次離開香港的感觸更強烈。Rubio一邊坐機場的無人駕駛電動列車前往閘口,一邊跟記者說想飛一轉泰國、峇里:「我覺得興奮為主,可以再出發。」Rubio在facebook專頁形容:「可能是知道全個城市都『一齊郁』,那種集體行動特別有動感。令人想起,旅行其實都是要同人講、同人分享、有共鳴,才有意思。」
必需品vs.奢侈品
再出發的興奮,也包括希望彌補這兩年的遺憾。過去香港人去旅行很容易,GLO Travel的誕生也源於香港人已對旅行習以為常,追求在旅程中有更深刻、有意義的體驗。「我們可以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買機票都好平,所有東西都很容易得到,我們覺得世界以後都會這樣,但原來可以完全不同,原來可以全球的人都出不到關。」有人或許因疫情離世,或不能再去旅行,「令我覺得,我以後每次出發,都不會將旅行這件事視為理所當然」。
去旅行是種特權。有人「報復式旅行」,花6000元買日本來回機票,也有人因為疫情打擊經濟,旅行是負擔不來的奢侈品。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王劍凡教授哲學與翻譯,其中「旅行哲學」一課深受學生歡迎。「比如我有學生告訴我,他無去過旅行,入到大學先發覺跟同學的差距大到不得了,他說中學時都只是去過一兩次銅鑼灣,他住天水圍。香港有不少這種人。」香港人這個身分也是幸運的,持香港特區護照可以免簽證去168個國家,比不少國家多,「加上我們相對富有,去一些第三世界或者比較貧窮的國家時,我們就好體驗到,我們可以去到他們的國家,但他們不能到香港」。
做個有品旅行公民
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權力去旅行,既然我們有這種福氣,是否也有更大的責任做一個良好的旅行公民,或者透過旅行為世界帶來一點點不同?「所謂make a little difference,不是說要改變世界這麼誇張,或者只是盡少少道德義務。」至於是什麼道德義務,王劍凡說人人都不同,視乎自己的限制,但至少可以嘗試盡量減少對其他人、其他地方帶來的傷害。
「近年如果討論道德旅遊,有種好極端的講法,就是你逢去旅行就不道德。」回想兩三年前的香港,一街都是藥房、金舖,售賣本地人甚少購買的金莎、金表,我們深明這種不好受的感覺,但當我們作為旅客到訪其他城市,也會為當地帶來同樣影響。「比如麗江古城,麗江本來已經沒多少納西族當地人,全部都是漢人,逼遷原有的客棧、傳統房屋,變成民宿、旅館、cafe、酒吧街,更加不用提人多、垃圾多、破壞環境。」旅客為城市帶來經濟效益,也會炒高租金、地價,改變當地地貌,趕走小店和原本的居民。疫情前的旅遊熱點如威尼斯、西班牙巴塞隆拿亦有過度旅遊問題,太多旅客到訪,超出城市可承受能力,沙灘、路上人滿為患,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乘搭飛機去旅行也會增加碳排和造成空氣污染。
以善良的心出發 虛心做客人
王劍凡說何謂「旅行公民」、如何去旅行去得有道德,最簡單的做法是多做功課,了解當地歷史,以開放心態認識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多光顧小店、留意當地低下階層,「多講作客之道,不要講這麼多好客之道,覺得自己大晒」。但如果要深入探討旅行道德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沒有簡單的正確答案。例如情景一,我們應否到被認為踐踏人權的國家如北韓旅行?支持的一方說旅行可以讓北韓人有機會接觸外界,遊客可以將當地的苦况告訴世界,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國家,旅遊業也帶來經濟效益,養活更多北韓人;但反對一方又會質疑:「你給這麼多錢去北韓,其實你會不會進貢當地政府,進一步破壞世界和平秩序,甚至對人權更加剝削,會不會更差呢?」王劍凡說因為我們沒法得知北韓的財政報告,沒辦法量度究竟去還是不去比較道德。
情景二,到訪比較貧窮的國家時,有小朋友叫賣紀念品,我們應否光顧?如果你買,小朋友就能掙到收入,他和家人都不用捱餓捱窮;「但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深入問一個問題:你會不會這樣做後,令他更加無機會接受教育,因為他的家人一早推他出來賣紀念品,掙到錢,更加要他繼續在街上賣紀念品。」常說我們到異地旅遊時應多光顧小店,不要光顧大財團、跨國企業,光顧民宿而非大酒店,王劍凡也試過深入伊朗北部,幫當地婆婆買了幾個手做玩偶,後來發現玩偶是中國製造,錢也不是全進伊朗婆婆的口袋。「你覺得幫到真真正正當地人,原來去到最後,他們背後其實都是一個國際財團、跨國企業支撐,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要尋根究柢找到每個道德問題的答案不容易,也不是人人願意找,大部分香港人去旅行的主要目的是吃喝玩樂。吃喝玩樂以外,或許我們也能夠保持着一個善良的心跟當地人接觸,「唯有就是多點反省,去到某一個位,可以盡到些心意,其實已經好美好」。
反思旅行的意義
重新出發,除了可以反省旅行的道德,也不妨思考一下旅行究竟有什麼意義。為什麼一開關就要去旅行?你是為了什麼去旅行?Rubio觀察身邊朋友對旅行的態度,「第一種人,固然是即刻搶閘出關,我是其中一個,身邊好多旅遊達人的朋友都是這樣。但也有朋友說他習慣留在香港,其實都沒有所謂,他不覺得旅遊是這麼必要」。Rubio形容以前香港人去旅行是條件反射,一有假期就去旅行,但這兩年被迫留港,反而讓香港人發現以前沒有留意的選擇。「現在會多了一層思考,其實不一定要條件反射,就算在香港,我可以攞幾日假,自己梳理一下自己做的事,我覺得是帶了一個思考空間給大家。」
「我覺得大多數香港人,都習慣了其實無旅行是不會死,沒什麼大不了。」王劍凡也有同樣觀察,「再加上我們有好多旅遊的替代品」。他舉例,我們現在在網上已經可以買到世界各地的產品,以前到日本旅行必去的「驚安之殿堂」(DON DON DONKI),現在港九新界都有分店;如果想吃當地美食,現在美食全球化,香港不難找到媲美當地質素的地道餐廳;如果為了打卡、虛榮感,王劍凡形容為儀式消費,「這就更加多東西可以補救到,你想想,去不到旅行也可以staycation」。在有海景的總統套房staycation,可能比台灣來回機票連住宿套票更貴;「如果你覺得去旅行是好奇、看新事物,好多東西都做到,未來科技更加厲害,可能戴個眼鏡,有體感、感覺。」有人說去元宇宙都有去旅行的感覺。
高科技代勞 旅行已死?
「所以我們說旅行已死,這種真正用隻腳去旅行的旅行,而取代它的就是高科技、旅遊節目、旅遊特輯。」如果你不認同旅行可以被取代,就要問自己,旅行對於你有什麼意義。「這兩年沒有旅行,我今年旅行哲學(課堂)的學生都較以往難溝通了很多,他們正正是這兩年zoom上堂、DSE上來的一班。」王劍凡問他們旅行是什麼?旅行有什麼意義?「他們完全答不上來,甚至他們為什麼想去旅行、獲得什麼東西,他們最簡單的講法就是『未見過就想見下囉』。」對王劍凡而言,他覺得旅行不能被取代。「因為我最喜歡的就是跟當地人交流,沒有什麼重要得過這件事。這是對自己一個最大的衝擊,才知道這個世界有這麼多可能,有這麼多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