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世界盃見證足壇科技演化,於2014年引入判斷入球的門線技術、2018年採用視像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VAR),今屆有人工智能(AI)的半自動越位識別技術(Semi-Automated Offside Technology,SAOT)。科技介入伴隨爭議,例如有些被稱為「納米級」、要靠3D畫面才見到的越位;另有指賽事判罰更精準,但帶來更拖遝的比賽、更疲憊的球迷,亦影響作賽球員心理。用於體育賽事的技術日增,下屆又將引進什麼?界線應劃在哪?
SAOT技術 不是新事物
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首席講師霍偉棟鑽研運動科技,他解說SAOT採用的技術不是新事物,有一樣已在我們「手上」。SAOT包含球場的12部追蹤攝錄機,以每秒50次的速度從球員身上收集最多29個數據點,就像「火柴人」。其中所用的人體骨架分析(human skeleton analysis)在坊間已應用近10年。由他擔任總監的港大運動人工智能實驗室以它研發項目,包括通報泳池異常動作的溺水偵測系統、泳手或高爾夫球球手的姿勢分析、評估學生運動情况的應用程式,甚至可用於保安,近日有幼兒中心試用人工智能閉路電視,偵測拍打及搖晃等動作,通知主管翻查片段,所用技術也是由該實驗室提供。「此技術是人工智能,可分析人體骨架,靠電腦建模。」
皮球內設感應器、銅線圈
SAOT於世界盃用球內加裝慣性測量單元(IMU)感應器,以每秒500次的速度收集數據。感應器中有陀螺儀感應「角速度」變化,測量方位。一般智能手機中都有陀螺儀,故畫面能自動旋轉,多款遊戲機手掣亦配有此裝置。另外,足球內有銅線圈,配合球門上的磁場感應器,當球越過門內白界,裁判的專用手表會顯示「GOAL」確認入球,是門線技術的一環。
整套SAOT需要足球感應器和攝錄機兩者配合,分析最後一次傳球時間和當時攻守兩方球員的姿勢、位置,從而辨別是否越位。據國際足協(FIFA)介紹,有SAOT後,VAR裁判檢查越位的時間由平均70秒減至25秒。霍偉棟說同類技術可應用在其他運動,如球類運動的出界和「Ace球」(發球直接得分),科技輔助賽事裁決的例子有不少,但足球較普及、參賽人數多、球場範圍大,所以配備更複雜,更受公眾關注。以今屆世盃為例,場地除了上述SAOT鏡頭,亦有門線技術的14個高速鏡頭,以及42部VAR的廣播級攝影機。
SAOT不止監察越位
SAOT發出自動越位警報後,先由VAR裁判核查,再通報場內主裁判。SAOT和VAR同樣設置在近龍門和禁區等關鍵位置,霍偉棟比較兩者,說VAR似早期的逐格重播,「我會形容是上訴機制,不服時回看。SAOT有時比裁判快,可以即時有答案,似影快相,即時在公路偵測」。VAR監察的比SAOT多,可助主裁判判斷入球、出示紅牌、判罰十二碼和糾正誤認犯規球員的錯誤。不過,日前SAOT意外發揮監察越位外的功用:足球感應器推翻了C朗的「上帝之髮」入球,將該球判歸隊友。
「毫米級」越位難逃VAR法眼 或影響踢法
觀眾最在意的,或許是對球隊和球賽節奏的影響,參與成立專頁「足字室」的Lansbury,與其他同好「BLnaze的足球札記」及「車迷Z」版主討論過今屆賽事的科技觀察。VAR在上屆開始採用,4年間見於大小聯賽,已成常態,他們見裁判更熟悉流程,「少了4年前與球員一同困惑等待結果的情况」。球迷則養成「一日未有VAR判決,一日都不慶祝」的習慣。上屆VAR爭議在於經常暫停賽事,但補時不足令淨比賽時間減少。今屆FIFA訂下新指引,將所有換人、射十二碼和VAR等所花的時間的都準確計入補時。補時以往常是5、6分鐘,但今屆英格蘭對伊朗的分組賽已見補時24分鐘。Lansbury說新措施可彌補因覆核VAR而失掉的時間。「而一場比賽刺激程度,並非取決於補時的時長,例如早前韓國對加納的10分鐘補時,互有攻守,非常刺激。」
今屆引入SAOT,在卡塔爾對厄瓜多爾的揭幕戰已見「蝦碌」:厄瓜多爾的安拿華倫西亞在早段入球,賽事繼續數分鐘後才被VAR推翻,判越位在先,引起批評。裁判之後改善做法,遇上疑似手球或越位,都先暫停賽事,等待VAR檢查,「觀感較好,當然代價是補時長」。VAR其實時刻都在覆核畫面,與比賽同步進行,惟主裁判則在遇有爭議時才會暫停賽事。另一場備受關注的賽事,是沙特阿拉伯隊勝阿根廷隊,爆出大冷門。阿根廷在上半場的3個入球均被VAR判越位推翻,前兩球更難以用肉眼辨認,阿根廷主教練形容為「毫米級」越位。球員「連食詐糊」,Lansbury見到阿根廷隊表現困惑,下半場少了突破越位陷阱的入球,「次次都越位,不如不試,可以觀察到(對他們)有心理影響」。越位風險增,日後在賽場上或更少突破和致命的穿透傳球。此外,今屆常有球員在入球後慶祝一輪才被判越位,球迷樂道的經典慶祝場面或更少見,「球員或不敢肆意慶祝,如脫去上衣被罰黃牌後,入球無效只淪為笑柄」。
核查畫面新增3D圖像
從球迷角度,他覺得今屆大會較細心,如檢查VAR時,直播畫面會出現提示字眼,SAOT的3D圖像亦較清晰指出越位位置,「大家沒想像過。之前看VAR是看一條線,被嘲笑像小畫家亂畫,有3D可看是驚歎」。這既讓「忽然球迷」更易明白越位理據,也方便觀眾翻看和深入討論。他舉例,馬勒當拿在1986年世界盃半準決賽中使出「上帝之手」,「以前技術當然看不清楚,可一不可再,令整件事更為『傳奇』。以後有VAR畫面,公眾可引伸不同討論」。他留意到另一轉變是,足球評述員會傾向「帶頭盔」,常補句「最終要等VAR」、「信不信VAR見仁見智」,他表示諒解:「大家都是在看球,我們用肉眼都不會見到VAR見到的問題。」
科技介入判決 提高公平性
儘管世界盃判罰走向「納米級」,Lansbury和霍偉棟均認為值得用精準科技,確保賽事公平。Lansbury說這是世界盃回應時代之舉,雖然網民抱怨VAR推翻入球,但有時可倒過來「彰顯公義」,如喀麥隆對塞爾維亞的分組賽,本來裁判舉旗示意喀麥隆一方越位,經核實後改判入球有效;日前日本對西班牙,終靠VAR判定日本入球有效。部分聯賽如英超,其實容許更多身體碰撞,SAOT按理亦可調校得更「寬鬆」,但霍偉棟說世界盃這種大賽應採最嚴格標準,「正如(上帝之髮事件)C朗和般奴費南迪斯都是同一隊,誰入球有什麼所謂?但因為大賽,獎金有過百萬差別,要更準確」。
主裁判既已熟習VAR流程,賽後又有3D分析,但在現場或看直播的觀眾,有時仍看得迷茫。Lansbury說觀眾往往只見主裁判用對講機跟內部溝通,又不看VAR,有時會質疑他的判斷,他認為VAR裁判與主裁判兩者應互相尊重,「溝通要足夠,如有爭議判決,裁判可以先到場外看VAR電視,球迷會更為信服,吹錯了可以糾正,令球迷不會說他是黑哨」。越位牽涉傳球者、接球者和防守者,有時包括其他參與進攻者,他亦寄望SAOT鏡頭的數量和角度能跟上球賽變化。
建議普及公眾對VAR認知
香港足總將於2023/24年的港超球季引入VAR,Lansbury相信初時定有批評,長遠應增加VAR教育,令大家認識這是有助賽事的專業裁判崗位,「為何VAR現在會被放大?因為大家不知怎樣才算入球。VAR實行不算久,需要公眾教育」。他見外國電視台轉播時,會在角落加小畫面,解釋VAR裁決。雖然賽事緊湊,評述員要不斷講解現場攻勢,但若時間和資源許可,他建議在中場休息時段除了做數據分析,亦可解釋VAR的判決爭議。
主裁判的目光多放在足球所在位置,他相信隨鏡頭增加和技術成熟,VAR日後可監察其他場內違規或應判角球的情况,避免2010年荷蘭對西班牙的決賽中,荷蘭錯失角球機會的歷史重現。霍偉棟說,SAOT所得的數據有許多應用可能,例如分析球賽;追蹤個別球員,檢視他們的整場表現;收集球員的走位和陣式,改變下半場的排陣等。他不排除日後可有其他科技,包括用球鞋感應器計算球員步數和步幅等,助教練即場分析和佈陣;或參考「車聯網」,藉感應器和定位系統,提醒球員「後面有鬼」或附近的敵方,惟需顧慮到不同國家間的技術水平差異。目前體壇的共識,是不能影響球員身上的裝備,故一般改動皮球,「人工智能技術上可取代人類,但始終是人的比賽,有裁判在場內精彩一點,用不同工具幫手,所以SAOT寫明是半自動,是輔助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