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生活圈:回首新市鎮由山到海規劃 有眼不識鞍山

文章日期:2022年12月04日

【明報專訊】馬鞍山最出名是什麼?美食沙漠,還是沙田旁邊的新市鎮?在馬鞍山公園裏尋得一個「鞍山小城時間囊」,到2027年就是建城40周年,今次主角是自出世就住在小城東邊「最篤篤」的John,他是網上專頁TourisMan.hk版主,一直關注大嶼山發展,假日會花來回近5小時車程往梅窩種菠蘿,不過很久沒細逛自己所居之地。同行的資深規劃師杜立基都是街坊,兩代人走走談談,昔日今天、由東到西,步至公路之下,終於得見鞍山名物!

馬鞍山時間圈

5-10分鐘:烏溪沙站到市中心車程

1小時:坐港鐵到黃埔上班

1.5小時:坐兜勻全區的巴士到機場

超過2小時:坐港鐵到東涌轉巴士入梅窩

睡房社區 宿命難違?

在屯馬線盡頭的烏溪沙站集合,好大風。John住在站旁的利安邨,鞍山格局很好理解,一邊是山,另一邊是海,中間的長形社區橫跨港鐵烏溪沙站、馬鞍山站、恆安站、大水坑站,他的家就在最東邊,平日往黃埔上班,行程約1小時內。會否覺得住得「偏」了些?他說不會:「靜得來又不會靜得好誇張,有山有海,港鐵總站又係我,巴士總站又係我,去邊都有位坐。」但他放假多數外出,「典型新市鎮,好多都是睡房社區,居民除了回來睡覺,放假、返工也不留在這裏」。

杜立基則住得較近市中心,笑言兒子與John年紀差不多,他安身此處都有約30年時光了。1987年恆安邨入伙的居民是鞍山「開荒牛」,他談及新市鎮發展,「早期是沙田、屯門;中期是大埔、上水、粉嶺、元朗;最後是天水圍、東涌、馬鞍山、將軍澳,所以你看(同代新市鎮)好多地方是相似的,全是大商場為中心,車路為主」,不過這裏有它一點獨特。John帶我們走他昔日的上學路線,中學位於市中心附近,約20至30分鐘路程。上期「一小時生活圈」到康城一遊,十幾個樓盤以大閘隔開,要散步遊遍社區不是易事,但杜立基指出馬鞍山與被稱為「無街之城」的將軍澳有點不同,「這裏是奇怪的,叫做有得行,像天水圍也是一大堆天橋、輕鐵,幾乎行不到去隔籬邨」。

在美食沙漠嘗「名物」

那麼鞍山小城又自前代市鎮經驗學來什麼呢?「只取商業成功的部分,商場最賺錢,就乜都塞晒入去,以商場取代市中心。」傳說馬鞍山是美食沙漠,給人印象這裏是只得一個大商場、淡然無味的地方,可是這天在兩個資深街坊同行之下,行程毫不悶蛋,穿過新港城的街市,記者說起這裏的魚肉燒賣是「名物」,全部人連同在沙田長大的攝記都異口同聲「未聽過」,二人帶着篤住燒賣的記者走向海濱,杜立基站在橋底,聽他解釋一二,真是有眼不識鞍山,眼前所見確才稱得上地區名物,不隱世,很開揚,對John來說也是新發現,舊時天天經過,上上落落,這回總算看個通透。

1. 烏溪沙站邊高邊低

烏溪沙站只有兩個出口,左右各一,通往兩個樓盤:靠山的「銀湖‧天峰」與傍水的「迎海」,站在中間已能體會馬鞍山的地形特性,一邊是平地,一邊是天橋,杜立基說迎海就在連島沙洲上,「所以它很低,外面白石又是山。」John補充:「連島沙洲即兩片陸地之間,退潮時會形成一條路,像長洲以前就被叫作啞鈴島。」

2. 郊野邊緣的橋底秘境

從烏溪沙站步向利安邨,經過被圍欄包圍的一片青草地,亦見溪水流過,「當初整個馬鞍山的規劃是有幾條從山到海的綠色走廊」,通道是劃好的,實際又是另一回事。「這是一個大漏洞,康文署做傳統公園,但這是『郊野』,幾個通道初頭都攤在那邊長着雜草,沒部門處理。」循草地旁小路走到盡頭是車行繞道下方,再上便是往郊野公園的路。原本鋪平作維修的路變成街坊樂園,時見經過的人放狗、跑步。

3. 積木城堡利安邨

利安邨設計帶着童趣,入口的三角像積木城堡,走道可窺見光管用半圓裝飾,底下是極粗石柱,用料相當實淨又保持質樸的玩味。John沒多留意屋邨外觀,倒指指毗鄰居屋錦龍苑,說媽媽有朋友居住,兩邊社區親近,杜立基稱從前規劃是大幅地皮由房屋部門劃分公屋居屋,後來「孫九招」停建居屋,「近年再建就周圍摷,好多時兩座又一個地盤、三座又一個地盤」,馬鞍山社區報《馬聞》亦曾關注單幢式居屋會造成社區碎片化的問題。

4. 尋找小店生存角落

John樓下的屋邨商場都是連鎖食肆,走向馬鞍山市中心,途中經過富輝花園商場,卻見裏面「立立雜雜」,是許多小店的藏身之處。我們一行人頓時你一言我一語,品評起哪間的雞飯好吃,哪間車仔麵又轉了手,充滿回憶,杜立基指鞍山小店林立的角落都有共通點,包括近市中心另一頭的福安花園,都是私人參建居屋,「多數不是發展商有興趣,而是建築商投來做,樓起好就交給政府,商場賣散就變成小店」,但居民早出晚歸,他與John都說有心經營的小店難以生存。

5. 鐵路劏開社區

馬鞍山在之前的新市鎮身上學足了以商場、車站、上蓋物業形成「市中心」的發展模式。攝記說不喜歡懸在半空的鐵路將社區𠝹開兩邊,杜解釋當初不是先起鐵路再發展市鎮,「是掉番轉頭預留地方給鐵路,但未定架空還是在地面行走,後來發覺如屯門輕鐵經驗,會令交通燈『死晒』,因預很多時間給鐵路專用,最後決定全部架空。還不止,你看日本鐵路有車駛過時像天空之城很好看,但這裏要解決噪音問題,就要加埋個兜與隔音設施,變得好大嚿」。

6. 通風走廊夠低調

沿鐵路之下的西沙路走,到市中心穿過街市,來到目的地,便是John曾就讀的中學,在頌安邨裏。杜立基在橋底停下腳步,他在大學教步行規劃時,「其中一組學生來這邊,回來說好正呀!」站在行人通道抬頭看看,頭頂是車路。「這些不用落樓梯的隧道,是馬鞍山通風走廊的一部分。以公園作為公共空間,由山邊行到海邊,那怎麼過這條主要幹道?」他說做城市規劃會為此「好𢱑頭」,「天橋是有嚿嘢在上面,又好核突;隧道陰暗,行人又唔鍾意。把馬路抽高點,行人路壓低點,做到這個效果。」這得從規劃是白紙一張時就構思好。通往海濱的西沙路花園就似烏溪沙站旁草地的理想版,John說多年前曾荒廢許久,今天作為寵物共享公園,沒甚設施,簡簡單單已能搖身變成居民可享用的地方。

7. 海濱記「麻甩佬」時刻

馬鞍山海濱長廊備受街坊喜愛,望着海一片,杜立基說:「這就是新市鎮,就算幾成功,仍有欠缺。像要看一場show時,就覺得自己住得偏遠,唔似得別人住在市區,食個消夜才回家,我們就像灰姑娘。」二人談起過去生活點滴。「以前過海好隆重㗎!」John說:「細個車費貴,能去SOGO行街好開心,那種格局是在沙田找不到的。」杜立基很明白John逢假日就走出去,他也是這年紀時,有個難忘時刻。「那時個仔讀緊小學,有一年聖誕節,學校有活動去台灣交流,老婆跟個仔去了幾日,我一個人過聖誕,發覺年輕家庭推住BB車去商場購物,一切OK,又有公園讓細路仔走來走去,但一個麻甩佬,完全不知可以做什麼,如果不出城,成個新市鎮無嘢為你而設㗎喎!」結果那個聖誕怎樣過已沒印象,讓他深刻的似乎不是過節的冷清,「我便在思考新市鎮邊啲人啱、邊啲人唔啱囉」。

文˙ 曾曉玲

{ 圖 } 馮凱鍵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