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張愛玲筆鋒尖刻,寫電車卻流露溫柔,形容電車軌是聲響的河流,也是光瑩瑩的曲蟮,說「非得聽見電車響才睡得着覺」。中文科教師梁詠詩自小住在筲箕灣電車總站旁,初讀張愛玲時因而心生自豪。長大後她住遍同區各處,在窗邊靜聽民生脈搏;擔任區議員後,窗戶更成了她的社區「瞭望台」。
簡介:疫情為「a room with a view」一語添上當代意義。留家抗疫、檢疫、隔離,一扇窗成為人與世界的連結。被窗框裝裱的風景,等同一幀幀疫下風情畫。「考現學」與考古學相對,微觀今人生活百態,換句話說,長期憑倚窗邊的人,其實已是個社會觀察員。這欄目從他們的視角出發,發掘有趣的行徑或現象,之後探尋答案。
【時地。人物】
窗外:筲箕灣街道
謎題:交織舊區的各種聲音
【窗內。窗外】
「叮叮」伴起牀 叫賣聲迎歸家
做老師得早起,清晨5時多的電車「叮叮」,喚醒梁詠詩起牀。出門之前,她會聽到街市有大貨車上落貨,商販在打點,節奏慵懶;她伸手出窗外,確認當天的氣溫。傍晚6、7時回到家,窗邊傳來街市的減價促銷,店舖開始關門,「(窗邊)完全感受到是什麼時辰,那脈搏是怎樣的」。前幾年,她在家中改功課,覺得特別安靜,埋頭改至晚飯,探頭出窗外看,發現路軌包上了吸音和避震的橡膠,減低電車繞行時的嘶鳴聲,她為此向附近街坊徵集給電車公司的表揚信。「當然,叮叮聲尚有,但完全接受到,清脆悅耳。」
她每兩三年在同區搬屋一次,都是臨街低層單位,現住在工廠街與望隆街交界,旁邊是行車路三岔口。她的舊居能看到電車在清晨排隊入站,現時雖然看不到,但仍聽得見叮叮聲,心靜下來,甚至可聽到路人在談話、街坊在對面粉麵廠逗貓、街上有人吹奏樂器、三岔口塞車響咹,「我不怕噪音,反而喜歡,可感受這個城市在動,是一種生命力的顯示」。她成立筲箕灣民生關注組及當選區議員後,開始跟進街坊的投訴,方知許多社區環境聲音都被看成「噪音」,例如是避風塘船隻起動機件時的低鳴、露天街市商販的叫賣、電車摩擦路軌的聲響。她唯有取中庸之道,兩邊調停,像跟新街坊多解釋,電車已在轉彎處加吸音膠,「沒法子,電車軌年紀比他更大。又有很多住在街市樓上的投訴個案,但要街市完全靜、沒活力,是否好事?」自小被電車聲縈繞生活的她,認為總不能要求環境遷就自己。
拍窗外月亮照 連結離散街坊
不是個個區議員住在當區。梁詠詩因「窗」乘便,連在家中都可監察社區大小事,例如電車總站排隊人龍長至斑馬線、颱風吹襲情形、爆水渠、唐樓火災、交通擠塞或街道工程,「似瞭望台的位置,因應情况匯報給街坊,例如有交通意外就提醒他們」。丈夫曾笑說她是在「開窗巡區」。她解釋,有時情况危險如打颱風,或是街上圍觀市民眾多,走到街上不及在窗邊一目了然,「好幾次都是看到情况,大概知要做什麼,才換衣服跑下去」。 她也想到用窗連繫社區,曾經拍下清晨5時55分南安街的月亮,放上社交平台,令已移民的舊街坊頗為感觸,後來不同街坊回傳家中或在避風塘所見的月亮,「這裏多水上人,很多街坊5、6時周圍遊、晨運飲茶。大家不住在同一幢樓,從不同地方見到筲箕灣月亮,好過癮。有時出些社區帖文,不用時刻說做了什麼的實務,這些都是連結感情的方法」。她覺得看窗是在考一個人的觀察力,「認真看可以看到很多,有不同方法拍到事物」。
她物色單位時,並沒刻意尋找「瞭望台」位置,「窗景有它自己的安排,但每次都有驚喜」。有時可讓她從忙碌中唞氣,例如面向工廠街遊樂場的單位,「見到年輕人打籃球、老人家伸展,覺得很舒服;有時看吓樹景,因山景、樹景在筲箕灣不算太多」。她現在的睡房附有窗台,本來掛滿外套,「因早期覺得,反正都是看樓景的」。後來清空雜物,「個窗出來了,原來有月亮可看,自己走寶了」。她患上新冠肺炎期間於睡房隔離,為多曬陽光和令空氣流通,在窗台放上摺枱,拿矮櫃當椅子,以90度角靠坐在窗邊工作,沒想到見到海景,「原來不望向窗台,而是靠着窗台時,會見到有海,不同角度看窗都差很遠。」她猜連地產中介也不知道,故沒以此為賣點。「如果家中有窗的話,盡量不要封起,多些空間給自己唞氣,有風舒適很多。」有時,她會在窗台放上咕𠱸和矮凳,悠然看書。
【實地。考現】
聽聽筲箕灣的聲音
外人眼中,筲箕灣是歲月靜好的避風塘港灣,與噪音沾不上邊,但亦有街坊向梁詠詩投訴過環境太吵。這次用耳朵考現,游走筲箕灣,聽聽這個攙雜各種新舊聲音的社區,查找它們的來源。
街市叫賣聲
梁詠詩以前不時到金華街露天街市處理雜物阻街的投訴,近月因「政府打擊衛生黑點計劃」雷厲風行,金華街明顯變得整潔。街上水果店、肉檔,甚至麵包店和乾貨舖都會叫賣,部分使用擴音器。菜檔東主梁先生承認,整頓後的行人道更寬闊順暢,街市也沒以前吵耳,「可能以前太迫(所以鬥大聲),與對面排檔可以握到手」。惟如今顧客明顯減少,因所有檔口的擺貨位置要收窄至5呎闊,當局日日巡查,令檔主不敢入貨,他賣的菜由10款減至6、7款。「以前賣不完可放在排檔後面的大雪櫃,現在大雪櫃都丟掉。」為省位置,多數檔販會站在檔口旁邊做生意。叫喊聲量降低,但早晚會多了商販忙着推板車的聲音。他說以前擺貨後會把發泡膠箱放在街市中間路口,讓垃圾車在早上7時取走,現在當局規定商販自行推到垃圾站;傍晚時,商販則要排隊將垃圾倒上垃圾車。就街市是否需如此整潔,梁詠詩說以前有兩邊的街坊在角力,她盡量取個平衡,以不影響他人為原則。
「貓店員」的喵喵聲
筲箕灣街頭巷尾都有貓,例如梁先生替金華街店舖看顧的兩隻貓,吸引到身穿西裝的下班街坊前來探望。另一隻有名的貓,是梁詠詩樓下、佛記粉麵廠的三色貓阿B,下午常有來逗阿B玩的學生。店員說:「有時街坊跟牠打招呼,牠喵一聲回應,有時悶起來,會喵喵喵跟人聊天,知道你在說什麼,牠看心情回應。」貓窩放在門前,裏面都是街坊送阿B的玩具。近來天氣冷,阿B下午會躲到店內玻璃櫃的「專用位」,蜷伏在路由器上取暖,如有熟人在門外喊她名字,會出去「應酬」或給人摸兩下。店員說牠雖是13歲的「婆婆」,但像小朋友般貪吃,自小腸胃弱的牠吃了便吐,着大家不要亂餵。
電車轉彎聲響
往佛記粉麵廠後方走,是電車路的轉彎處,旁邊的電車站正在更換路軌,滿是碎石。電車到站前,工人會停下來,讓電車駛過。在一旁批發膠袋紙袋的商戶發記展示電車公司通告,示意工程將持續至明年。發記在此開業40多年,老闆娘說換路軌的鑿石聲其實不及電車在她門前轉彎時刺耳,那像拉鋸的聲音害她「頭暈眼花」。而駛出筲箕灣的又比駛進來的電車吵,因為彎位更大,「聽訂單電話,一經過就聽不到」。她看着幾架電車在面前來去,有的會在進站前減速,相對較安靜,但她從未向電車公司反映,「開慢些當然好,但沒理由叫他收慢,不可以控制司機。說出來沒用的。你問就講你聽」。另一大彎位是電車總站迴圈,在旁邊開了50年報紙檔的老闆說得激動,「未加吸音膠前,轉彎聲入晒腦,我就嚟爆血管」。鋪吸音膠後的確較靜,但近來開始有少許聲響。
樓宇清拆重建噪音
從筲箕灣街道望向山邊,總會見到處於新舊之交的明華大廈建築群,包括尚未拆卸、建於1970年代的第三期;建於1960年代、已丟空和正清拆的第二期;於2021年完成重建的第一期(又稱「新明華」),共3個不同面貌。而在電車總站,會隱隱聽到地盤的清拆聲「襯底」。據幾個在新明華休憩處閒坐的長者所說,有三分二鄰居均從舊明華一同搬過來,也有些遠從新界來「上樓」的住戶。他們稱讚新樓似高級住宅、環境乾淨,更有一層「空中花園」,惟租金比之前貴一截,部分原居民付不起。而且,這邊不及舊明華的長形設計寧靜,新明華正對依山而建的柴灣道,房協為向馬路的住戶加裝隔音玻璃趟窗,但長者抱怨笨重又阻礙通風,怕損毁要賠償而不敢拆掉。新明華象徵筲箕灣正往山上推移,居民更遠離山下船聲、電車聲和街市聲,要適應另一種居住環境。
【考現學。案例】
路邊商販的攬客方式
「考現之父」今和次郎經常在街上見到大批行人聚集,於是在1927年7月調查上野廣小路的店家,記錄他們如何用聲音招攬人群。如賣防走失掛牌的店家以示範說明,吸引了4人觀看;積極吆喝推銷衛生褲的店家招徠11人;偶爾吆喝的香蕉商販招徠2人等。他將攬客方法分為:純粹陳列商品、示範說明或競賣、不可思議的演說3種,發現第3種最能吸引人潮,能達15至30人。店家通常在較暗處,以墨汁在紙上寫成海報,發表莫名其妙的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