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引領受助者活得更好 食物銀行唔止餵飽人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26日

【明報專訊】在同一個地方,有人手上的食物多得要丟棄,但同時有人受制於經濟狀况,只能選擇低營養價值的食物。所指的是香港,亦是新加坡。為了填補剩食生產者與慈善組織之間缺口,兩地分別有食物銀行運作,致力解決食物浪費、糧食不安全及貧窮等問題。我們訪問了兩間食物銀行的代表,發現他們的運作狀况深受社會環境及政策影響。他們距離解決上述社會問題還差幾多步呢?

確保充足潔淨有營

食物銀行經常會提到一個社會問題:「糧食不安全」。字面上或許以為是指不乾淨的食物,但實際意思更為廣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英文原文Food Insecurity的定義,是指人無法定期獲得足夠安全和營養食物,以維持正常成長發展和健康活躍的生活。所以,糧食安全其實包含幾個元素:定期獲得、足夠、安全及營養。香港和新加坡都是繁榮地區,很難想像有人食唔夠,或進食不潔淨的食物。不過對低收入家庭來說,膳食開支的沉重負擔迫使他們作出取捨,例如需要減少食物分量、無法確保均衡飲食等。香港政府統計處在早前的住戶開支統計調查中揭示,食品開支比重與住戶總開支水平呈反比,例如在總開支最高25%的住戶當中佔比22%,但在開支最低25%的住戶當中佔比高達四成二,反映糧食是低收入家庭最主要的生活開支。

至於新加坡則面對隱性貧窮(hidden poverty)的問題,新加坡食物銀行(The Food Bank Singapore,FBSG)食物籌募及籌款主任黃偉明指,由於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所以從外觀及居住環境上難以分辨低收入人士,「人們沒有意識到新加坡實際上有很多人需要幫助,除非那個人向你敞開心扉」。新加坡是多語言國家,黃偉明在訪問中亦教我們一句閩南語「歹勢(Pei Sei)」,意指尷尬。他以此形容有需要人士不願將苦况告訴他人,不會主動求助,令社會難以察覺貧窮、糧食不安全的問題。

連結生產商與慈善機構

FBSG與香港的食物銀行「樂餉社」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他們的創辦人都是看見社會上的剩食情况,繼而思考這些食物可否有其他出路,例如解決糧食不安全。市民想領錢的話會去銀行,不過若果有需要領取食物,竟然不是直接前往這兩間食物銀行?首先要解釋一下食物銀行的角色,他們是食物生產商及前線慈善機構之間的橋樑,譬如樂餉社是企業對企業(B2B)的機構,不會直接尋找和接觸受惠人士,而是支援合作機構的食物計劃。這些食物計劃模式多元,可以是為合資格人士送米、派飯,亦有機會是提供熱食的社區廚房。樂餉社食物籌募主任盧樂天解釋:「我哋相信前線慈善機構最清楚服務緊嘅對象,屋邨下面嘅機構自然比我哋更清楚條邨公公婆婆嘅需要。」

根據「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網頁,全港有至少19間接受食物捐贈的機構及團體。樂餉社榜上有名之餘,亦會向名單上一些機構轉送食物。既然機構本身已有渠道收集外界包括企業捐助的食物,為何還需要食物銀行作中間人呢?樂餉社表示,大型企業的捐贈或僅限於部分食品種類,部分只在特定日子捐出,食物銀行則可以補足慈善機構對其他食物的需求。黃偉明補充指,食物銀行的好處是作為集中配送點,協調食物捐贈的流程。「慈善團體不需要逐個捐贈者問,而捐贈一方亦只需要聯絡食物銀行,便可以接收所有食物。」

食物從何而來?不論是香港或是新加坡的食物銀行,作出捐贈的大戶都是食品公司。港府自2013年起推行惜食香港運動,鼓勵食物製造商及售賣者向非牟利機構捐贈剩餘食物,並教育他們將不可避免的廚餘作源頭分類和收集,運送至政府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一期,轉廢為能及材。食品生產商對捐贈的反應如何?盧樂天說不少會擔心貨品轉售的問題,以需求頗大的奶粉為例,供應商關注接收者會否作轉售。此外,由於香港及新加坡都沒有制定《好撒瑪利亞人法》,食品公司亦會憂慮捐贈的食物一旦出現品質問題,須負上法律責任。

各國推動食品捐贈政策(部分)

美國:1996年制定《好撒瑪利亞人食物捐贈法令》,食物捐贈者毋須負上由食物的「性質、食用期、包裝或狀况」所引起的法律責任

法國:具規模的食物零售商及超級市場必須向慈善機構捐贈過剩食物,若銷毀尚未出售但可食用的食物,即屬違法

英國:採取自願做法,與私營機構共同推廣捐贈食物;300家食品企業承諾執行減少食物浪費路線圖,包括所有主要雜貨零售商

資料來源:香港立法會文件、各國官方網頁

星將規管企業處理剩食

「如果以今天嚟講,丟咗佢(剩食)係30秒之內嘅決定,丟咗就丟咗,係無任何外加嘅成本。」香港計劃於今年年底實施垃圾徵費,屆時工商業樓宇及大部分住宅樓宇丟垃圾的成本會增加,按袋/按標籤收費為每公升0.11元。盧樂天引述一些參與捐贈的食品公司所言,垃圾徵費的收費水平對於大型企業是「非常之非常之低」,推動力欠奉。儘管如此,他希望新政策落實後有助說服新企業加入捐贈行列,「與其丟咗呢啲嘢,你哋要用呢嚿錢,不如捐咗畀我哋,去幫社會有需要嘅人」。

新加坡的情况又如何?黃偉明說當地明年都有新政策實施,規管企業對於剩食的處理方法。翻查資料,新加坡國會於2019年通過資源可持續發展法案(Resource Sustainability Act),當中規定從2024年起,擁有大型飲食區域的酒店、商場及食物工廠必須將剩食分類再作處理,或轉化為動物飼料、肥料和生物沼氣等。「只要將食品捐贈出去,便可以避免額外的時間及工序,推動企業更環保。」

個人捐贈佔一至兩成

除了食品企業捐贈,兩地的食物銀行都會接受個人捐出的剩食。回想生活當中,你有多經常丟掉過期的食物?盧樂天說,香港超過三分之二的食物浪費是來自家庭及個人,「只要罐頭湯買2送1,你就攞咗3罐番屋企,擺吓擺吓過咗期,都係重要嘅source of food waste(剩食來源)」。個人捐贈佔新加坡食物銀行的捐贈總量大約10至20%,而香港樂餉社的數字亦相若,個人食物捐贈約佔10%。樂餉社在全港多區設有收集點,只要你手上有室溫及包裝完整的食物,距離過期日子最好還剩1至2個月,就可以捐贈。

糧食不安全不單是食唔飽,更容易被忽略的是人們3餐是否食得健康。黃偉明說食物銀行都想多走一步,「我可以每日都給你即食麵,你都會飽。但我們想給他們更好的選擇、更多元化的食物,然後教他們吃得健康、活得更好」。FBSG嘗試平衡受惠人士的喜好及食物營養價值,「在新加坡非常非常受歡迎的是美祿(Milo),人人都話想要100盒、200盒。我們不可以說要食得健康,所以不派給你。我們嘗試協調,慢慢邁向健康生活」。FBSG亦開設烹飪課,將健康食譜傳授予領取食物的市民,鼓勵他們嘗試有營養的食物。

「銀行卡」付膳食開支

盧樂天笑言香港這邊並沒有收到太多美祿,但都會有糖果、朱古力等不健康食物的捐贈。樂餉社會根據前線慈善機構的需要作分配,例如向服務家庭為主的機構提供朱古力,同時附上其他種類的食品作平衡。「食物銀行同好多機構一樣,都會有KPI、指標。好多時係睇我哋收到幾多食物,以重量去計。我哋近幾年就唔單止睇數字,開始睇佢哋嘅nutrition value(營養價值)。」他透露樂餉社會接觸生產牛奶的公司,而即使蔬果類食用期限較短,都希望盡量收集再作供應,不只是接收「有分量」的罐頭。

說到未來目標,兩間食物銀行都期望長遠能夠戰勝「糧食不安全」,不過步伐就不太一樣。樂餉社希望繼續擴大運作規模,收集更多數量及種類的食物,覆蓋更多陷於「糧食不安全」的市民。另一邊廂,FBSG的目標反而是暫停運作。

「我們最初的目標就是到2025年關閉,有信心到時糧食不安全已經可以解決。」黃偉明說他們正研究可持續的解決方法,例如在疫情期間開展「銀行卡計劃」,食物銀行每月會在銀行卡存入積分,受惠市民只需要掃卡支付膳食開支,包括在派發點領取食物,甚至到合作食肆用膳。「我們相信糧食不安全更加是物流上的問題,關乎把食物重新分配。」如果物流問題得以解決,黃偉明想像食物銀行未來的角色會改變:「或許到最後,新加坡的食物銀行只會做籌款,以取得善款資助膳食開支。」

如果想捐贈食物可以參考「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網頁:bit.ly/41kdYk5

全球食物銀行網絡促進交流

樂餉社及新加坡食物銀行同屬「全球食物銀行網絡」(GFN) 的一員。GFN連結近50個國家及地區的食物銀行,促進彼此交流,同時協助地區的食物銀行與國際企業合作。此外,網絡會定期審查成員的運作情况,確保符合指引。

【糧食分配篇】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