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時裝「佳釀」年 顛覆傳統 反問何謂標準身形

文章日期:2023年04月19日

【明報專訊】時裝展算是博物館最具票房保證的展覽類別。隨着旅遊業復蘇,不少博物館都舉辦與時裝相關的展覽以吸納遊客。如現於巴黎Palais Galliera舉行的1997 Fashion Big Bang,以及於鹿特丹Het Nieuwe Instituut舉行的Workwear,都是有趣的時裝展,分別呈現時裝的兩種面貌。

不知是代溝還是自身年齡日長,身旁不少時裝人都以「唔明」來質疑當下街頭時裝的價值。除了款式外,布料質素亦成疑。以某些奢華品牌為例,以前的針織茄士咩比現在的質地好,較少起「毛頭」,但現時仍索價不菲,可說是反映了「著嚟儲」和「著嚟睇」的兩種完全不同時裝精神。當看到LVMH集團主席兼CEO Bernard Arnault成為全球首富的新聞時,第一個反應是時裝界到底是如何壓下生產成本讓純利創下新高峰,才能「一將功成萬骨枯」地成就新首富。

難以言喻的戲劇化時裝

1997年於香港人而言別具歷史意義,那年同時亦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但有趣的是,1997年亦是時裝界少有的好年份。是的,時裝與佳釀一樣,都講求天時地利人和,年份有好壞之別,而1997年是一個好年份。

什麼是(或不是)時裝,是一個難以文字剖析的問題,作為時裝業內人士,也只能看到某一套服裝時,才能給出是與非的答案。要硬生生下一個定義,該是時裝上應有某種難以言喻的戲劇性(類似dramatic),現時時裝周街著大都具戲劇性(傾向誇張的造型),但與時裝的戲劇性相比,該算是另一種。由Miren Arzalluz策展的1997 Fashion Big Bang展覽,選出來自1997年季度發表的時裝,該算是示範了時裝應有的戲劇性。

解構主義興起 改變傳統服飾方向

說時裝有某種特定的戲劇性,很可能會引來局限創意的詬病。自從解構主義興起,不少時裝設計都走向改變傳統服飾的發展方向,西裝軍服不在話下,而宮廷服直至現在也仍是常客。但這個年份的時裝最大特點,是少了這種「改衫」的成分。在展覽內能看到不少不以傳統服裝作參考的設計,如Comme des Garçons的Body Meets Dress, Dress Meets Body腫瘤衫,完全顛覆了服裝呈現女性體態的念頭。Martin Margiela的Stockman系列,用上做衫的人體模型作靈感之餘亦反問時裝所謂標準身形,都是針對身形這個話題。當下有不少時裝均以body inclusivity為發展方向,但鮮有如這兩個系列般一針見血。

當然這兩個極具代表的系列只算是整個1997年季度的小眾,但當中仍有不少極具紀念價值的系列,如Alexander McQueen的首個Givenchy高訂系列,John Galliano的首個Christian Dior的高訂系列,又或是Jean Paul Gaultier的個人品牌首個高訂系列,都是較貼合女性身體線條的作品。當中不單能看到各個現在已經成為「神枱大師」的風格,厲害優雅而壓場。這個年份成為策展人眼中分水嶺的潛台詞,是因為當時時裝開始商業化,但尚未成為印銀紙機器的美好年華,得到好資源而仍以創意而非巿場策略先行的良好平衡。此後,我們便走入快速時裝及集團收購戰而變質的時裝時期。

■1997 Fashion Big Bang

日期:即日至7月16日

地點:Palais Galliera 10 Av.Pierre 1er de Serbie,75116 Paris, France

網址︰www.palaisgalliera.paris.fr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Comme des Garçons 工作服 1997年 設計 時裝 每日明報-Life & 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