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處方:中風復康運動密密操 適得其反

文章日期:2023年05月29日

【明報專訊】中風後,患者應把握黃金復康期,盡快接受復康訓練。惟不少患者為了加快復康,以為運動愈多愈好,結果導致肌肉張力增加、疲勞、痠痛、不適,反而影響復康進度。

把握黃金期 分階段練習

每個中風復康人士都想把握黃金恢復期,盡快回復原來的生活。當身體休養至正常狀態,並得到醫生指示可以開始運動,就要接受針對的治療訓練。就像準備馬拉松比賽,既要定期訓練體能,同時亦要配合健康飲食和適當休息。

很多中風人士都會認為「運動愈多愈好」,「每日行1萬步就可以行得好」,「不可以給自己休息,由早到晚都要做運動」,希望盡快康復。然而,運動強度和頻率不是愈高愈好,長時間、不間斷的運動,往往適得其反,較理想是把握黃金期,分階段地安排適當練習,方為上策。

肌肉疲勞 患肢難控制

中風令大腦受傷後,抑制脊髓反射的能力變差,使脊髓神經變得敏感,肌肉受到一點伸展的刺激就會有過度反應,這個現象稱為「高張力」。而張力大多由關節活動的速度及角度,以及情緒變化引起。肌力增強時,張力強度亦會增加,患者要小心掌握肢體張力的變化,再加以控制。控制張力的方法有很多,復康治療主要用拉筋及增強對抗肌肉力量來對抗張力;例如二頭肌的對抗肌肉是三頭肌,而手腕屈肌的對抗肌肉是手腕伸肌。

但要訓練患者的對抗肌肉並不容易,假如對抗肌肉感到疲勞,張力就相對增加,而且變得不受控制。中風一般會影響其中一邊肢體肌力、耐力及協調能力,疲憊時會令患肢難以控制。再者,中風後的感知需要重新掌握,如果在運動或活動期間,患肢提起有困難,控制不靈活,就已經是過勞的表現,需要稍作休息。特別在下肢訓練(如步行)時,切勿令患側下肢過度疲勞,要留有回程的腳力,否則途中可能因肌力問題而影響平衡力或耐力,甚或引發抽筋。

血壓持續逾140/90即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中風患者本身大多有三高問題,以往也可能缺少運動,在生、心理上要接受突如其來的頻密訓練(大約每星期2至3次),亦需要時間適應。運動會令血壓及心跳上升,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需要控制血壓和心跳,如運動時遇上指數不佳(如血壓持續超過140/90mmHg,便屬於高血壓),一定要立即停止並好好休息,待指數回復安全範圍才可繼續。

中風復康運動主要針對患側,如果對運動理論的認識不足,容易借用好側或其他肢體幫助完成動作,結果令好側愈來愈累甚或勞損,但患側卻未有明顯改善的效果。此外,主動運動帶來肌肉痠痛的副作用,比增加肌肉的力量來得快,對不明白的患者而言是「百上加斤」,他們有可能會因肌肉痠痛帶來的不適感,如肢體沉重感覺,阻礙他們復康的原動力。

■良好姿勢

毛巾放鬆下肢肌肉

中風患者休息時需要配合良好姿勢,肌肉及關節才能夠放鬆。當出現肌肉攣縮或關節緊縮,治療師會建議使用關節固定紮帶(俗稱「手紮腳紮」) ,但如果影響入睡,應該與治療師商討另覓時段使用。

患者平躺時,可以放一小卷毛巾於膝下,放鬆下肢肌肉(如圖A);患側肩膀下及前臂最好放一條毛巾,減輕肌肉張力(如圖B)。

平衡坐姿 助控制肌肉張力

對於偏癱的患者,合適的坐姿亦有助控制肌肉張力。他們應該保持平衡的坐姿,左手放左邊、右手放右邊。此外,亦可以於患側腋下放軟墊(如圖C),令患肢上臂放鬆而又不引起肌肉關節收縮;雙腳要平放,確保盆骨平衡用力放好。

在復康訓練過程中,腦細胞需要不斷更新及重組,當中適當的營養及休息,有助建立好細胞,令肌肉及神經線增長。「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中風復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家緊記聽從治療師及醫生的吩咐,循序漸進,把握治療黃金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劉嘉祈(聖雅各福群會中風復康計劃物理治療師)

示範:陳家輝(中風復康者)

相關字詞﹕下肢訓練 高血壓 肌肉痠痛 肌肉訓練 健康 物理治療 中風 運動處方 每日明報-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