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翻着藝術家兼知名「巴士迷」林兆榮的首本個人結集《訊號山劇院》,總帶點迷惘。是小說?是散文?但又夾雜很多畫作。書如其人,未能名狀,表面上雜亂無章,實際上圍繞的同是「林兆榮」這主軸。若看了書依舊一頭霧水,趁周末到訪原稿展或能解惑。
藝術家白雙全在書序寫道:「林兆榮係一個幾奇怪嘅人……好似好難概括佢做緊啲乜嘢。」對於林兆榮這名字,本報讀者應不陌生,他的圖文曾出現在不同版面,這書除了選取了部分〈星期日生活〉專欄「童軍跳彈牀」的文章,連載過10期的中篇小說〈訊號山劇院〉成了點題之作。今次《訊》成書及原稿展,是他相隔10年的個展,10年前他以長途步行為藝術創作,首次舉辦個展,當年他由上水行去尖沙嘴,由將軍澳行去元朗,「我走了10條路,我就展示了10條路」;10年前他也在草稿上寫下書中第一隻字,「其實有想過究竟過往的10年,我都在做什麼」。這次個展是他10年創作生涯中,小小的一個總結。
記下很典型的香港
展場中央放了林兆榮以人手逐條𠝹開再拼回的兩幅作品。旁邊是他代入小說的主角「啟」,用水彩繪畫的維港景色,為小說結局畫下句號,「直接在尖沙嘴海皮看到那個很典型的香港……覺得不如用一個很行貨畫的形式去畫,那就可以呈現到他(啟)那種已融入社會的狀態」。另一幅紅隧塞車的畫更接近香港人印象中的夜色,迎面而來是一輛「88R」,「那個時代(2013年)就是有這一款巴士,走這條線,我要這些東西都是正確,那個地點會發生這些事,那個地方這個時間會塞車」。
他的創意依從一套自己建構的系統延伸,如首次展出的「訊號山劇院」平面圖,「譬如明明第一場說轉左就是辦公室,但為什麼我這一場是講轉右去了辦公室」,供自己參考以防出錯。而故事選址也經思考,「如果我要在九龍開一個劇院,而它一定要在市區,究竟還有什麼土地可以興建劇院」。他指出自己平常看電影時,很在意地理邏輯,因此在自己的創作時更為嚴謹,「我想很難找到一些地理上的反駁」。他又在不同篇章加上坐標,讓讀者能在Google Maps找到真實地點。
劇院平面圖旁邊的玻璃櫃,展示着小說雛形和3幅沒收錄進書中的畫作。「這個就是一開始的手作書,是在Osage(奧沙畫廊)展覽展出,大概是2017年那時候做的第一個版本。」他把兩萬多字分為9冊,嘗試挑戰畫廊這場域能否容下文字,結果有參觀者把9本小書讀完,讓林兆榮多了信心寫小說。「我有去前女友的公司上班,曾坐過同一個位置。」與小說情節分別在於他當時上班只為薪水而捱罵,沒有浪漫、冒險甚至發瘋的想像,更多是回想分手後的遺憾。他笑說沒有讀者想看他分手和抱怨上班的故事,因為大家生活也夠累夠苦,故情節在多年間反覆琢磨、增增減減,成就現時的版本。
愛情是人生信仰
書中第二部分「第一日前」收錄多篇未曾出版、輕鬆有趣的雜文,林兆榮說這些文章反而更貼近自己個性。當中的〈己連拿利〉跳脫文字書的既有形式,由多幅半山街道圖組成,加插手繪街道間擬人的對話,原稿掛在牆上展示着「己連拿利」的身分認同。他想撇開「巴膠」標籤,但編輯反而建議他放〈巴士內功心法〉在書中,其實遊記也離不開鐵道主題,「我想始終與交通有關的事情,都是我一個很大的面向,我不應該避開的,所以(展場)各有一邊,都是講一些鐵路遊記、巴士」。巴士站牌下展出了他5歲所畫的巴士圖畫,以及近年考到正式的小巴牌和的士牌。
相對前兩部分,第三部分的「童軍跳彈牀」只選了4張剪報展出,林兆榮解釋這部分用iPad繪畫,「因為是原稿展,我很想展一些實體繪畫的作品」。交通以外,他認為愛情是他人生信仰,像〈情人的眼淚〉中主角在18區各有女友,(作者在文尾自稱現實中只有17個女友),故事是在疫情停課期間,看到楚原執導、周潤發主演的《大丈夫日記》受啟發,寫了一個在情人節女友們同時送口罩,引發群眾聚集以催淚彈結尾的故事。
本月初新巴車身貼上城巴標誌,而事情發生每每象徵時代更迭,要一併送進檔案室。林兆榮請來遊記〈泰國簽證乒乓騷〉中的朋友Roger設計這本書,外包裝那透明保鮮袋印着4年前的日期。所以當你準備好,打開這熟悉的未知,請持書走入「劇院」,在原稿展靜靜觀賞這一齣題為「林兆榮」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