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廚房,有兩大剋星。」如果接得到這句對白,多數都是有點年資的港產片迷。在1995年上映的賀歲片《金玉滿堂》裏,棄武從廚的熊欣欣到「陸羽樓」踢館,粵劇名伶羅家英則從容應戰,內地過江龍鬥本地薑,同時又是祖傳滿漢全席「牛派」和「趙派」的門楣之爭,但拜門過招,他們不靠血燕魚翅這些山珍海味大排場,而是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一碟脆皮乾炒牛河和一碟水晶咕嚕肉。時至今日,脆皮乾炒牛河和水晶咕嚕肉仍是兩大香港都市奇譚,又或者是我孤陋寡聞,一般平民茶餐廳及酒樓、中菜館都未見過,網上倒有不少人照足電影情節來學廚,譬如牛河上碟要倒冧酒點火,咕嚕肉則要炸起拿去蘸汁冰鎮,令表面看似結冰。但電影歸電影,實則淪為黑暗料理居多,只求概念上跟脆皮乾炒牛河和水晶咕嚕肉有幾分相似的話,那倒是有的。
乾炒牛河、咕嚕肉 家中餐桌少見
故事後面是拍得太誇張了,將蜂蜜熊掌猴子腦都擺上枱,但賀歲片別太認真看待,反而「踢館賽」用乾炒牛河跟咕嚕肉則挺合情理。首先,像「陸羽樓」這種平日會幾萬元買龍躉的老字號大酒樓,確實很少會將這種平價菜式端出來。踢館者用意囂張,既瞧不起對方,暗嘲他們只配煮平民貨色,又明剃眼眉,平價菜式都煮得差,別妄想煮滿漢全席這種帝王宴了。
但撇除脆皮和水晶,乾炒牛河和咕嚕肉本身亦很考工夫,不愧為廚房剋星。我從小就已領悟到這個道理,因為我媽是標準家庭主婦,一年到晚完全自煮,只有非常情况才會買一兩次外賣。味道與新意非首要考慮,家庭主婦最講效率,難煮難洗、花時間的菜式一律不碰,尤其是多油大火,乾炒牛河和咕嚕肉就是了。所以,難得會光顧茶餐廳買外賣,我媽一定會點自己平時絕對不煮、認為最難煮的菜。小學時,因為代表學校「參戰」全港常識問答比賽(是毛孟靜做節目主持),有好幾個周末都要留校集訓,作為獎勵,我得償所願吃了幾個周末的外賣飯盒,開心到不得了。負責老師直覺認定我很喜歡吃乾炒牛河,其實不是,真相是我媽買外賣給我,多數就是乾炒牛河,跟喜歡不喜歡無關,她純粹覺得自己在屋企不會煮,這最划算。我沒所謂,總之不是蒸魚和蒸水蛋就行了。
牛河靈魂 在粉不在色
後來有一段時間自己獨自生活,會煮一些簡單的菜,便開始明白家庭主婦的心事。乾炒牛河和咕嚕肉都是難煮的,凡是需要準備醬汁的都很麻煩。當然,超市可以買到現成的醬汁。啊,但身邊總有幾個懶有深度的老饕會跟你說,最正宗的乾炒牛河不是用老抽「上色」,網上有幾個說法,其一是將紅糖煮成焦糖色,如此一來甜而不澀,味道更佳。作為某小學的知名乾炒牛河達人,我個人認為「上色」是門面,牛河的靈魂始終是河粉。
回歸前後,香港飲食生態的改變之一,就是以前只有河粉,如今內地餐飲品牌進駐,食材大不同,至少很多時候要懂得分辨誰是河粉,誰是粿條。河粉和粿條看似一樣,都由米漿製成,但米漿比例不同,所以兩者在厚薄、彈性上都有分別,河粉炒起來沒那麼易碎,不會煮成一團漿糊,用筷子一夾就知,口感差異就更明顯。當然都有牛肉炒粿條,可以不用分得那麼細,但始終不是同一種,不是我以前每個周末都吃的乾炒牛河。今日能在香港找到一間茶記,有一碟色香味俱全的乾炒牛河,牛肉不柴,河粉不會碎,已是一樂。
紅遍中外咕嚕肉
咕嚕肉在成為咕嚕肉之前,是有個比較文雅的說法,叫糖醋排骨。「廣東女孩像糖醋排骨,上海女子像粉蒸肉。」張愛玲說的,很夠分量。我想,可能只有祖師奶奶說才合理。因為糖醋排骨算是張愛玲的故鄉菜,不是粵菜。
但作為粵菜的咕嚕肉,本貌亦不是蘸一層熒光橙汁的炸豬肉。雖然是可以找到名為「古鹵肉」的食譜,就像正宗的乾炒牛河不用老抽,比較傳統的咕嚕肉也不是用那麼多茄汁。不過,經過了漫長文化旅行,遍及全球唐人街再回流「中原」的咕嚕肉,應該已不屬於粵菜,或任何一個菜系。說完我媽,便到我爸了。我爸常自誇年輕時是煮咕嚕肉的高手,他在倫敦唐人街的中餐館捱了幾年,咕嚕肉算是他的撚手小菜。可惜我出世之後,他就再沒煮過。
事實上,咕嚕肉的光譜比我想像中還要闊。不只唐人街有,日本都有,而且是中華料理店的標準菜式,有時候仍寫作咕嚕肉,但也叫酢(醋)豚。據我記憶,跟香港茶餐廳的咕嚕肉是完全兩碼子事,反而比較像日式炸豬排店常用的豬排醬(主要成分都是茄汁、豉油和烏醋)。醬汁還是最關鍵的,而我心目中最好、但絕對不是最正宗的咕嚕肉,應該是沒勾芡,顏色鮮艷刺眼,番茄汁多過醋,可以撈汁伴滿滿一大碟白飯。是我對那些不需要用QR Code落單的快餐店、茶記的一些重要記憶。
懷舊當時麾 「冰室」取代茶餐廳
近年以茶餐廳自居的食肆已經買少見少,尤其是幾經翻新、轉手之後,都紛紛順應時勢變成「 XX冰室」,開到成行成市,完全取代了快餐店、茶記。「冰室」本來是一個比茶餐廳還要舊派的稱呼,如今反而習以為常,把懷舊當時麾,表面看來精緻高端了幾個檔次,但其實只是將叉燒飯寫作醬燒西班牙黑毛豬,將焗豬扒飯變成懷舊厚切豬扒焗飯,檸檬茶變成錫蘭檸檬茶,這一切便顯得有點矯情了。
周街都是「XX冰室」,但不是每一間都有咕嚕肉。當然,一碟理想的咕嚕肉,甜酸濃稠因人而異,大概不是每一個地方都合胃口,但確實每個地方的唐人街都有咕嚕肉。以前常聽上一輩說,移了民還是會想念香港的平民食物,在外國再貴、再難吃都覺得是一種情懷。但願有朝一日我並不會像他們那麼矯情。
在1995年,大概就是我吃得最多乾炒牛河的日子,幾乎每一部港產片都跟回歸大限扯上關係。《金玉滿堂》也不例外,張國榮深感時日無多,不想再做大耳窿,他要學一門手藝,移民到加拿大開餐館,做廚師。廿幾年後,張國榮已不在了,但類似的事情又再歷史重演。故事最後演變成中港廚師代表以滿漢全席一決高下,想到滿漢全席的歷史淵源,就知道電影其實隱含淡化衝突,以和為貴的社會信息。乾炒牛河和咕嚕肉亦當然不只是廚房剋星,兩者皆為粵菜代表,回歸前夕,香港人視中國大陸為洪水猛獸,粵菜正是內地(廣東)和香港兩地的共有飲食文化。電影曾經投射了一些政治信息和願景,但時隔廿幾年,回頭看得比較清楚,《金玉滿堂》並非中港合拍片,戲中的「廣州」是做做樣子而已,它其實是在香港拍攝,包括今日已成歷史的荔園。
文˙ 謝利
………………………………………
剋星實驗筆記 /文、圖˙ 呂晞頌
當謝利提議這期專欄以「廚房有兩大剋星」為題,重看了一遍《金玉滿堂》,菜式構思眩目得跳脫常理。脆皮乾炒牛河做法簡單直接,最大特色在於佯裝「雪山火焰」的點火環節,更稱能令食材有「脆皮」效果。另一個視覺上讓觀眾留下印象的是,把河粉捲成一個個精美的圓餅形來拌在碟邊。「實驗」期間,試把河粉捲好後煎、炸、焗,成品強差人意,炸後成了麻糬質地;另一批進焗爐的雖勉強定形,但水分烤乾後呈半透明,賣相不佳;而用竹籤固定後煎,也是無法讓河粉卷固定站好;若加些生粉水或麵粉水黏合,口感又太古怪,除非僅把這些卷狀物當裝飾,不下嚥又太浪費。最終決定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用筷子捲起河粉放進圓形模具,輕壓出形狀,上面放塊牛肉粒遮醜。而要點火「打卡」,灑上冧酒的分量不能少,試用了白冧酒和君度橙酒,這些酒精濃度較高能燃起火焰的視覺效果,但其苦澀糟蹋了一碟牛河。把酒拿來醃肉,上碟時再把些酒另外盛在小碟點火,網上也有影片教人把酒加在外碟,但看似頗為危險,但這樣一來,就沒必要用上冧酒。想當然,無法靠點火做到脆皮效果,把乾金邊粉炸脆,甚或可以煎些肥牛片,增加層次。
烤焗冰鎮 皆難做「水晶」效果
牛河部分蒙混「過關」,真正困難的是水晶咕嚕肉,好些中菜館有冰鎮咕嚕肉這道菜,但未見過像電影中把咕嚕肉做成冰糖胡蘆狀。不斷調節糖醋汁、冰糖漿的水分比例和溫度,把裹上醬汁的咕嚕肉放焗爐烤乾,也試過冰鎮,但失敗告終,糖無法依附在咕嚕肉表面,而那些咕嚕肉太甜之餘,不是太乾就是太冰。而要令醬汁「爆漿」或要用分子料理的處理方式才能做到,因此打從一開始便放棄。只能把心思放在考驗刀工的三色椒絲擺盤上,也是中看不中用、耗費時間的技法。這場實驗在滿滿的挫敗中落幕,想像力還是留給電影吧。
脆皮乾炒牛河‧食譜
【材料】
•牛肉……200克
•河粉……600克
•韭黃……4條
•葱……2條
•芽菜……50克
•白洋葱……半個
•紅糖……2湯匙
•生抽……4湯匙
•老抽……2湯匙
•鹽……半茶匙
•乾金邊粉……少許(可略)
【牛肉醃料】
•冧酒……2茶匙
•蛋液……1湯匙
•生抽……1湯匙
•生油……1湯匙
•生粉……1茶匙
•水……2湯匙
【做法】
1.把醃好的牛肉絲略炒,如要擺盤,可另切一口大小的牛肉粒煎熟備用
2.另鑊炒洋葱絲,軟身後加紅糖,小火炒至焦糖化的啡色
3.加河粉、韭黃段及芽菜拌炒,加入餘下調味料拌勻後,再放葱段
4.取部分炒好的河粉,用圓形模具輕壓出數個圓餅形伴碟,上方放牛肉粒
5.把牛肉絲與餘下河拌炒後上碟;可油炸金邊粉伴碟,以及用小碟或杯裝冧酒點火
(失敗的)水晶咕嚕肉‧食譜
【材料】
•三色椒……各一
•豬肉……半斤
•菠蘿粒……適量
•生粉……適量
【糖醋汁】
•茄汁……4湯匙
•砂糖……4湯匙
•OK汁……2湯匙
•白醋……2湯匙
•罐頭菠蘿糖水……1湯匙
•鹽……少許
【豬肉醃料】
•生抽……1湯匙
•生油……1湯匙
•紹興酒……1湯匙
•生粉……1茶匙
•胡椒粉……1茶匙
【做法】
1.豬肉切塊後略醃,裹生粉中火油炸至轉色盛起,再以大火油炸至金黃色
2.把豬肉與煮好的糖醋汁拌勻,放冰格備用
3.三色椒切頭尾去籽,對半切開,修掉內部突起的部分,鋪平切細絲
4.三色椒鋪好在碟上不加蓋蒸熟,放上菠蘿及咕嚕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