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歸來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一直好奇「夜繽紛」何以繽紛,看新聞見到灣仔利東街將有以五彩LED燈光取代煙火的舞火龍表演,腦海隨即浮現「香港夜繽紛」啟動禮上的「熒光獅子」。「香港夜繽紛」的活動有暌違3年復辦的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又有國慶煙花匯演,似乎是要將節慶活動塑造成吸引遊人的噱頭。不禁想:中秋舞火龍原是為驅除瘟疫的傳統習俗,跟振興經濟掛鈎會否格格不入?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鍾寶賢表示,以「格格不入」來描述傳統習俗跟振興經濟的關係不太貼切,「不同時空的『民間』(人物或社區)都時常承先啟後,為民間傳統加入新意義」,創造出新的演繹方法。傳統不是創新和社會發展的包袱,隨時代變遷,舊有傳統也在進步,後人不停想出新點子來詮釋傳統文化,就正如時下的繡花鞋不止會繡蓮花和鴛鴦等寓意吉祥的圖案,還會加入貓、狗等較討喜的元素。

鍾寶賢說,本地舞火龍活動「一直也被加入新意義和新特色」,就像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的路線以前較隨機,亦有即興成分。她聯同浸大歷史系一級講師郭錦洲,跟研究團隊花了3年時間到薄扶林村實地考察和梳理歷史資料,著成《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薄扶林村火龍紮作師傅吳江乾告訴他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秋舞火龍「沒有特定路線,活動亂中有序,可供村民自由發揮」。但就鍾寶賢近年所見,村民現在會透過社交平台和報章等媒體,提前公布詳細的巡遊時間表和路線圖,讓村民和遊客按時觀賞,也讓外來的人更容易找出打卡景點,方便攝影發燒友計劃行程。她頓時憶起小時候看過的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當時規模較小型,外來的遊人較少」。

到了火龍活動當日,村民會透過facebook實時發布巡遊情况,她不禁感嘆:「這可以說是科技、物流管理與民間傳統的結合。」難怪當她聽說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總教練郭文龍將親率團隊,在利東街舞動由LED燈製成的18米長火龍時,絲毫不感到驚訝和奇怪,「早在十多年前,薄扶林村火龍的眼睛已配上LED燈泡!」火龍的形態和造型與時並進。她娓娓道來紮火龍材料的演變。

傳統上,大坑火龍主要由珍珠草、藤和麻繩紮成,而薄扶林村火龍則由禾草、竹和鐵紮成。鍾寶賢說從舊照和口述歷史得知,薄扶林村火龍的材料不時加入新元素,她引述「好精靈」的薄扶林村紮龍師傅分享,那位師傅年幼時,薄扶林村曾有7條火龍,由不同孩子各自組隊紮作和舞龍,材料除了牛奶公司牧場的禾草,還有在垃圾站內找到的掃帚,她笑道:「所以舞火龍翌日,垃圾房的工人會『追殺』他們。」

「有村便有龍」

若要比較大坑舞火龍和薄扶林村舞火龍,撇開材料和外觀不說,鍾寶賢認為還可留意活動為社區( community)帶來的影響。據她的觀察和研究,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動員並凝聚整個多姓村落的成員,令不同姓氏、不同時代遷入和操不同方言的村民都可以透過社區參與得到「薄扶林村村民」的身分認同。這種團結也解釋了為何薄扶林村能以村落形式存在,抗衡都市化。她記得薄扶林村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有村便有龍!」氣勢如虹,村民亦強調火龍一定要游走村內各大小街巷,參拜所有土地神後,才出村巡遊至華富邨。

薄扶林村舞火龍的終點是鄰近華富邨的瀑布灣,村民在那裏拜祭和舉行「龍歸滄海」儀式,以火龍沉入水中作結,事後再打撈起火龍,鍾寶賢更覺意味深長:「我們的家都在同一個翠綠的山谷內。」華富邨是鍾寶賢長大的地方,附近有一道獲譽為「扶林飛瀑」的天然瀑布,自求學時期便對歷史有興趣的她閱覽不少舊地圖,沿着地圖上的瀑布漫溯,發現它的上遊正是薄扶林村,「兩條村可說位處同一山谷之內」,有此緣分,怪不得她花3年時間研究薄扶林村舞火龍活動,而不是大坑舞火龍。

說華富邨和薄扶林村相連並非毫無根據,研究期間有陳姓村民敘述,她的祖輩是乘船到瀑布灣,沿山谷往上走,抵達薄扶林村現址建村(即圍仔大街「十八間」位置),部分陳氏後人與黃竹坑村周氏通婚,後來陳周兩姓又再有分支遷到南丫島(即周潤發族人)。及後鍾寶賢與團隊從鴨脷洲洪聖古廟的紀錄找到陳氏的足迹,她更覺奇妙,「換句話說,百多年前,薄扶林、黃竹坑、鴨脷洲、南丫島是由水路、陸路網連結在一起,形態也很『繽紛』」。

鍾寶賢記憶中的薄扶林是一個半島形狀,「似一座theatre(劇場)」,沿着山谷斜坡似是走到劇場的前座、中座和後座,觀眾望到遼闊的碧海藍天,「由日出東方、到日落西山」,可見晝夜的景物變化。昔日薄扶林「很少大廈高樓,光害較少」,入夜後能見到滿天星斗,「常聞村民說見過UFO,我覺得這種傳聞不是純粹巧合」。

今天提起華富邨,不少人都會想起「全海景平民豪宅」,羨慕居民坐擁廣闊海景。不過鍾寶賢說,除了交通不便,華富邨也被認為是「陰地」,建邨初年,「很多人不願入邨(申請入住)」。原來當時流傳華富邨以前是亂葬崗和雞籠灣墳場,衍生不少靈異故事。鍾寶賢的父母是華富邨「第一代邨民」,在她童年時講過不少鬼故事,其中兩段她仍記憶猶新。話說有4號巴士的司機駕車至薄扶林路,見到很多人截車,但停車上客後,卻發現車廂內空無一人;另一則是關於她的母校華富邨寶血小學,當年校內有一個長期被木板蓋着的「沙池」,同學間流傳有名被罰留堂的頑皮學生,一時貪玩,獨自走去跳「沙池」,被一雙「鬼手」拉進池中後從此失蹤。乍聽甚是詭異,老一輩對這些超自然軼聞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讓孩子出夜街,「父母當時不想我們『通山走』,尤其是走近認為『陰氣重』的瀑布灣」。

她追憶兒時點滴,說直到華富邨居民增加,「陽氣重了」,父母才放心讓孩子「通邨走」。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瀑布灣由荒山改建成公園,那時華富邨有很多小朋友,中秋節時公園有不少孩童聚集,一起玩燈籠點蠟燭,或在邨裏的樓梯間玩耍。說到這裏,她不禁感慨當時的熱鬧跟現時過節的冷清有很大分別,「我小時候入讀的幼稚園現已改建成一家老人院了」。

守候「龍歸滄海」

「華富邨要拆遷了,但薄扶林村和舞火龍活動應該會繼續受到保護」,她這樣想也不無道理,始終薄扶林村及舞火龍活動具深厚的歷史文化,薄扶林村甚至在香港島尚未開埠時已經建村。華富邨重建在即,鍾寶賢的母校華富邨寶血小學早前公布,適齡學童人口下降,加上華富邨重建及搬遷計劃令收生情况雪上加霜,將於2028/29學年結束後停辦。問鍾寶賢會否趁今年疫情後首次復辦中秋舞火龍活動,舊地重遊薄扶林村和華富邨,她表示:「今個中秋會回華富邨,到寶血小學校園看看,然後到瀑布灣守候(舞火龍的「龍歸滄海」儀式)。」希望闊別數年後,能再一睹火龍歸海的景象,再次感受華富邨和薄扶林村的中秋「夜繽紛」。

文˙姚超雯

圖˙受訪者提供、《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編輯•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