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資深輔導員 剪紙理思緒

文章日期:2023年09月24日

【明報專訊】「其實我唔識藝術㗎,我唔識畫畫㗎。」看到輔導員出身的王瑞芳所剪的黛玉、寶釵肖像,姿態靈動,婀娜多姿,聽到這席話實在難以相信。她說只是參考網上圖片起草圖再剪,當記者請求她教剪中秋節主題時,她甚是難為情地說:「我心諗『弊傢伙』,我也是將所有能吃的全都剪出來嵌埋佢。」成品證明剪紙10年的她謙虛了。記者跟着她學習剪紙大概3個小時,僅能剪出皮毛——一隻兔子,只能說剪紙絕不是小朋友做手工那般簡單。

作品主題豐富 最愛《紅樓夢》人物

上一次剪紙是何時?當下立即想到訪問前幾天將一張A4紙一分為二,但這次跟王瑞芳學習的剪紙非彼剪紙,而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民間藝術。王瑞芳的作品主題豐富,有京劇臉譜、動物、有花和人,部分背後還有典故,例如現供觀賞、看上去平平無奇的金魚,原來在南北朝文學家任昉所著的《述異記》中,記載「關中有金魚神,云周平二年,十旬不雨,遣祭天神……金魚躍出而雨降」。金魚是吉祥的象徵。眾多作品中,王瑞芳最喜歡《紅樓夢》的主題,「我小時候看不懂《紅樓夢》,現在再看,覺得書中對人物的刻劃十分細膩」。《紅樓夢》的人物各有可歌可悲之處,揭示封建社會的腐敗,也許因為她多年來從事個人及家庭輔導,也曾擔任戒毒復康社工,看慣世態炎涼,故喜歡了解人性,對人物故事十分著迷。

還記得小時候被搶玩具便會大哭,母親總打趣道:「乜你成個林黛玉咁㗎?」笑記者整天哭哭啼啼。世人讀過《紅樓夢》後,對林黛玉的評價不是體弱多病,就是多愁善感。王瑞芳剪出來的林黛玉眼神卻沒丁點憂鬱,被繁花環繞的模樣倒像在孤芳自賞。王瑞芳以深藍色的宣紙剪出林黛玉的頭髮、五官和衣服細節,再以粉紅色和紫藍色的漸變彩紙托底,線條粗幼恰到好處,不知下了多少工夫。記者躍躍欲試,她笑言:「慢慢來。」着記者先從簡單的學起。

剪紙睇個性

說時遲,那時快,王瑞芳不知從哪裏變出一棵小巧的立體樹,「這是我教幼稚園小朋友剪的,你先試試吧」。然後拿出一張宣紙,着記者按她的草圖起稿。立體樹的草圖簡單明暸,畫的都是直線。也許是想證明自己不是小朋友,記者硬要把直線都改成鋸齒狀,王瑞芳見狀,無奈表示:「看來你是個喜歡挑戰的人。」聽罷頓時有種做錯事被逮個正着的感覺,只好尷尬地笑着,她打破沉默:「不要緊,你想自我挑戰也是可以的。」說完便把草稿釘在另一張紙上對摺,拿起她特意訂做的剪刀跟着草圖剪,逐個步驟示範。她解釋,對摺雖是非常基礎的剪紙技巧,但不能輕視它,它能確保我們剪出對稱的圖案,提升美感。

王瑞芳下刀不疾不徐,手起刀落,反覆叮嚀記者「要一刀到尾」。她使出「旋轉刀法」,左手轉紙,右手拿剪刀,手肘安放桌上,只順應她剪的方向動動手指協調,她不忘苦口婆心地叮囑:「手肘不能凌空和離開桌子。」記者光是剪外框已花了10分鐘,每刀都猶豫不決,總將她說的「一剪到尾」拋諸腦後,剪出來的切口參差不齊,「藕斷絲連」,她不厭其煩提醒一刀到尾剪出來才乾淨利落,「你愈小心就愈唔斷尾,做人也一樣,好得意㗎喎,有時我哋愈小心就愈多錯漏」。她又安慰說自己也是熟能生巧,初時覺得吃力屬正常。練習了大概1小時後,記者便開始學剪細膩的圖案。

剪紙必要法則

剪紙分為陽剪和陰剪,陽剪的剪刀刀口朝上,剪下去線線相連,適合剪流暢優美的曲線和細膩的圖案;陰剪的剪刀則刀口朝下,剪下去線線相斷,適合剪大面積的圖案。王瑞芳說:「初學者一般會先學陽剪。」她展示她用陽剪專程為周五中秋節剪的圖案,那是一個貼了兔子、月餅、水果、月亮和花的燈籠,這麼多圖案,大概剪半日也未能剪好,她見記者似被嚇怕,笑言「你不用全都剪出來,對你來說有些難剪」。說起中秋節便想到「嫦娥奔月」和「玉兔搗藥」的傳說,記者從不同圖案中果斷選了月亮和兔子。她強調:「由主到次、從繁到簡、由內而外,從上而下。」是剪紙的必要法則,所以要由較多細節的兔子開始剪。其實剪紙跟中秋節甚有淵源,古時傳統走馬燈的輪軸上會有剪紙,利用燭光投映圖案。

為了降低難度,她吩咐記者「兔仔畫大隻啲」,但又要合乎比例,最後在宣紙上數了6大行,先用鉛筆畫了一個大概是原圖兩倍大小的圓形,然後把它修成三角形再慢慢加上兔子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毛髮細節,還有預計會趴在月亮上的兔子前肢。起草圖之際,王瑞芳默默地尋找勾勒線條的麥克筆和針筆,搖着頭,「這些太幼了」。直到她找到一支科學毛筆,才滿意地笑了,「哈哈哈,呢支好啊,呢支夠晒粗」,她怕線條太幼,剪的時候一不小心把圖案剪斷,又叮囑:「你唔好剪走佢(黑色粗線條)。」她隨後用科學毛筆把兔子鼻填滿,「牠的鼻子是實心的,你別在中間剪一個洞出來」,並指示記者把草圖剪出來。她另一邊廂先幫忙剪月亮,說:「圓形有點難剪。」看着她擔心這樣,擔心那樣的樣子,只覺她真是操碎了心,不過她的思慮不是空穴來風。

正當她剪好又大又圓的月亮,甚是歡喜,卻猝不及防被記者的行為打落谷底,「咁快手嘅你……做咩剪隻兔仔出嚟」。其實她只是想把草圖剪成方框,釘在顏色宣紙上對照着剪,並非要把草圖上的兔子剪出來。輔導員的職業使然,她再次從細節分析:「你是一個很急的人,一收到指示便想行動,但需要別人清晰講解,你才知道背後原理。」她隨即想起她教一名校長做紙糊,着他把紙慢慢撕小貼上公仔,「我話音剛落,他立刻用張紙包住成隻公仔」。她不禁感慨香港生活節奏急促,「都未唞到啖氣,就『興興冚冚』去做其他嘢」。

半百始學剪紙 藝術影響下半生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要重新起稿。再次起好草圖後,用釘書機把它釘在成品用的黑色和褐色宣紙上照着剪,「在黑色底下加上其他顏色紙做陰影,會更有立體感」。為什麼剪紙要用宣紙,不用其他紙如A4紙?她解釋,宣紙質地柔韌,透薄易剪,耐摺不易皺。首先用「直插刀法」把剪刀尖插進要刪減的地方,由有眼耳口鼻、較複雜的兔子臉入手,而非由紙張邊剪起。剪着剪着,剪到鼻子連接嘴巴的轉彎位覺得不太順手,便想先把外框裁掉,立刻遭王瑞芳制止,「由內到外,先剪外面隻兔子會甩出嚟,好難再剪裏面(的細節)」,剪好便能用膠水將宣紙貼在漸變彩紙上。她好氣又好笑,大抵覺得這個學生真是冥頑不靈。

不同性格的人適合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記者經此一課,覺得自己毛毛躁躁的個性不適宜剪紙。為何王瑞芳喜歡剪紙?「我發現我既鍾意建立,也鍾意破壞」,把紙裁掉再拼拼貼貼。而她學剪紙則是受她輔導過的一名當事人啟發,那名當事人興高采烈地跟她分享:「我就嚟50歲喇,諗吓點過生日先。」當時49歲的她被一言驚醒,心想自己也將年近半百,思考該送自己什麼禮物,最後她決定花5萬元學藝,學習剪紙、紙糊和沙畫等,「將藝術作為影響我一生的生日禮物」。

藉剪紙梳理情緒

做了35年輔導員,她閱人無數,少不免要接收別人的負能量,她會透過剪紙排解心情,笑稱「資深輔導員老到一個地步就會好鍾意做藝術」,讓自己復歸平靜。她剪過的作品不計其數,「諗到乜就做乜,沒什麼構思」。對她來說,剪紙也好,紙糊也好,利用藝術去表達是一個情緒梳理的過程。情緒沒好壞之分,會感到開心、傷心、憤怒和焦慮等都是人之常情,是需要抒發的。作為一個輔導員,她了解別人之前,先要了解自己,不能誤以為自己是萬能的超人。她讓記者猜她旅行的必備之品,想了半晌也沒想到,她揭曉謎底:「是蠟筆和紙,用蠟筆掃掃掃掃掃。」彷彿雜亂的思緒會一掃而空。好奇為何不剪紙,她笑道:「剪刀是攻擊性武器,帶出去很麻煩,哈哈」。

現年59歲的她再次決定在60歲前送自己一份禮物,那就是成立「瑞紙剪」的facebook專頁,向大眾分享剪紙這項傳統文化藝術。她覺得剪紙這些傳統工藝已漸式微,被視為是「古老的東西」,她卻被吸引,「其實係寶嚟㗎」。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