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奏個半鐘 中大校友年半功

文章日期:2023年11月03日

【明報專訊】相隔7年,世界知名大提琴家馬友友將於下星期再臨香港演奏,其中一場音樂會由他與香港管弦樂團(港樂)聯手表演。樂迷很多時關注的都是表演陣容、演奏樂曲,甚或門票火速售罄的消息。若曾仔細翻閱音樂會的小冊子,就知道節目背後涉及很多策備工夫和考量。退後幾步去想,究竟一場音樂會是怎樣組成?

先看節目全名——「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呈獻:馬友友與港樂」,與平日常見的保險公司、銀行贊助單位不同,這次音樂會由中大冠名贊助,原來音樂會是中大60周年校慶為期一年半的慶祝活動之一,很多校友義務幫忙策辦各項校慶節目,其中包括從事藝術文化製作及行政工作超過25年的區藹芝(Irene)。當知道校方希望舉辦與眾同樂的音樂會時,Irene就想有哪個音樂家是萬眾期待和喜聞樂見,於是便向中大建議邀請馬友友,並找來港樂伴奏。港樂聽到後也表示希望馬友友再次來港做節目,與他合作。Irene之後就在中大、港樂、馬友友之間幫忙策備和協調,擔任60周年校慶馬友友訪問活動的工作組顧問。

「夾檔期」決心等 無後備方案

從前期聯絡演出單位、計劃流程、找贊助商和場地,到推廣宣傳、現場接待、跟進報道和檢討節目等,全都可以概括為藝術行政工作,特別在大型藝團,會由不同部門負責。而「馬友友與港樂」音樂會由準備到成事,歷時一年半,策備過程充滿不確定。「像馬友友高水平的音樂家,其實他有他的經理人公司去幫他協調全球演出的時間表等各樣。當中大和港樂一起邀請馬友友後,經理人公司就會在計劃去亞洲演出時,考慮來香港。」之後馬友友的經理人公司會「夾檔期」,看看鄰近地區有沒有人邀請、各地是否都想在相近的時間裏開音樂會、是否有合適演出場地,從而串連一條巡迴演出路線。經過重重夾檔期,才能知道馬友友有機會來香港演出,而確認實際演出日子,還需要等候一段長時間。Irene表示,今次中大很有決心邀請馬友友,沒有想過後備方案,「我們打算等到他可以,因為其實整個校慶不止得一日,是為期一年多,所以如果他說11月不可以,要1月(才有空檔),我們都會做這件事」。最終音樂會定於下周三(8日)舉行,門票開售後短時間已被搶購一空。

音樂會全長90分鐘,由港樂音樂總監梵志登擔任指揮,馬友友和樂團將為聽眾演繹德伏扎克的大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的《蕾奧諾拉》第三序曲和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在音樂會的樂曲挑選上,中大希望演奏單位忠於他們自己喜歡的演出,而港樂亦尊重馬友友在藝術上的選擇。港樂市場推廣總監胡銘堯表示:「作為行政人員,通常會依據藝術家的提議,平衡各個主要藝術家的意見,最後由負責藝術策劃團隊,敲定樂曲的選擇。」

與中大有淵源 人文精神契合

馬友友出身自音樂世家,9歲已登上世界級音樂殿堂「卡內基音樂廳」,榮獲18項格林美獎,是當今世上享負盛名的古典音樂家、大提琴家之一,原來他與中大也甚有淵源。他是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的外甥,曾在1977年到訪中大。其後在1993年中大創校30周年時,獲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除了名聲,節目嘉賓的背景和喜好都是Irene的考量,其中馬友友的音樂理念與中大的人文精神契合,「我們一直見到馬友友不止是一個音樂家,而他都不止以大提琴家自居,他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人,要好好對待這個世界,發揮自己的功能,亦都要善待環境等各樣,這些其實都是中大人文精神很強調的」。Irene說策備節目時更注重文化和社會價值,當彼此的看法相近,又能夠互相支持對方理念,更使馬友友成為中大校慶音樂會的不二人選。「或者當你下一次看一個音樂會或節目的背後,你想一想這件事帶給你的意義在哪?作為一個觀眾,如果聽完一個音樂會,你覺得『嘩,簡直是洗滌心靈呀』,還是讓你振奮神經、明天再有鬥志上路?其實你心裏邊的情感,就是可以靠藝術文化帶給你。」

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呈獻:馬友友與港樂

日期:11月8日(晚上8:0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詳情:bitly.ws/Z3Mt

文:何詩韻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