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年城市研究學者大力推廣散步,游走這個仍有很多未發現的「家」。人類如何感知一處空間為家?最近看了WMA展覽「不規則複數:常居」,展場佈局與作品相當具心思,游走經驗令我思考更多,見證創作者對移動或停留的選擇。
展覽展出兩組藝術家之作,分別為林穎詩、黃加頌與Benjamin Ryser。於策展學中,選擇什麼作品、如何擺放作品,均與突顯展覽主題及作品內容有關,並以空間作為語言,營造提示讓觀者了解和感受其中。這個展覽可見策展團隊對空間運用的敏銳觸覺。一踏入展場,你會見到3組金屬架打斜、平行並列置於中間。單單這個貌似簡單的安排已很恰好,充分配合兩組藝術家創作中「游」的元素。如果金屬架是正正地放,看起來會像圖書館書架般,發放一種靜止感覺。只是稍打斜了,感覺便流動,並像邀請你步進一樣。
黃加頌與Benjamin Ryser的作品亦包含聲音創作部分,觀者可戴上耳機邊聽邊行。於《太陽下山後,可以帶我走一次你回家的路嗎?》(2023),你可聽到一段頗長讀白,引領聽者走到各組相片作品前,由此沉浸其中。我認為藝術家如此安排很有意思,因為雙腳實際的移動,以及眼耳感官共振,讓人就像在「陪伴」聲音中的人一起回家。聽着聽着,我好像也感受到回家路上的安逸,同時,也有孤獨、憤怒、恐懼的時候,甚至滾熱地燒透整個城市。彷彿,我與創作者一起走、停下、停下、走,甚至再也走不動。我就放眼,把情緒寄託在路上一切,包括其相片作品中捕捉到的街燈、植物、湖上的閃光。之後閱讀簡介才發現,《太》為藝術家收集了3個朋友回家的故事再重組,而她多游居歐洲。作品內有一些你我在城市中可共通,但平時埋在心的情緒。
林穎詩喜歡搭巴士觀看這個城市,其作品卻有許多等待的痕迹,相當細膩。錄像作品《回來時請把燈亮著》(2017-2018)捕捉路上街燈關掉或着燈的一瞬間。更有趣的是,當中拍到路上一些T形的雙頭路燈,其中一邊的路燈突然關掉,另一邊的還亮着。它們有點像吵架的情侶,其中一方不說了就猛然掛電話,總之就有種不協調,她讓我留意到城市中的幽默光景。另一組作品Roadshow II(2022)則是林穎詩收集友人推薦的巴士路線,跑去一一試坐。流露時間的作品讓人着迷,我總認為時間是愛,沒什麼浮華,和喜歡的對方、事物、地方待在一起,送上最寶貴的時間,spend time。
人居住在一個地方,不代表就有主動的情感連結。即使有,空間與自身隨時間變遷,是好是壞是痛是甜,總會形成一些角力。這個展覽讓我感受到,無論移動與停留,家總出現於你肯打開心去連結、回應的一刻,存活於當下。所以家不止是居所,也不止是習慣。
文:小東
(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