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月初傳出科學館或要為「國家成就專館」讓路搬遷,大眾惋惜。記者朱令筠訪問了當年有份參與項目的建築師林雲峯,以及設計部分展品的美國公司管理者,原來科學館從建築理念到展品設計都別具前瞻視野,在科普教育方面可謂擔起了國際大都會的稱譽。
季候風帶來驟降氣溫,隆冬提醒我們2023已進入倒數階段,不知大家年初訂下的目標達成了(或遺忘了)多少?若打算在年末棄舊迎新的話,不妨先讀讀林康琪充滿警世意味的文章。上周縷述垃圾的前世今生後,今期她續尋垃圾出路、環保真相。人類善於變廢為寶,我們眼中的垃圾,在回收商眼中是財富,在南半球第三世界國家眼中則是資源。許多環保的舉措不全然有正面影響,可貴的「資源」也能成為武器,不少東非國家的在地紡織業,正是因為入口二手衣物而受重創。以為使用棉質購物袋是為環保出分力,孰不知一個棉布袋要使用7100次,才比即棄膠袋對環境友善,而掛上有機噱頭的棉布袋更要用夠2萬次才達標!試問可有人一生只用一布袋?以目下經濟模式所出產的商品質素,大概也難有布袋可用上千次。
關於環保,愈接近真相愈叫人氣餒,或者最實際的還是回到自身,從改變個人習慣、消費觀做起。2024年不妨訂立一個綠色目標,力量雖微,也總比什麼都不做好,一如有份參與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的港青代表Joanne所言,個人環保與政策倡議必須並行,即使政策未到位,也不能放棄個人行動。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