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叮叮……叮叮」香港電車已經這樣響了120年。走在港島街頭,電車是流動的廣告牌,每天10多個小時在馬路中央滑行駛過。疫情過後,小紅書上的香港電車攻略源源不絕,遊客逢節日假期爭相上車打卡。可是,按退休電車高級稽查員葉煥祥(祥哥)回憶,千禧年前,電車是街坊日常的交通工具,跟現在的客源大有不同;他曾每天等學生返學、辦公族返工,再待他們吃午飯、放工放學和買菜。電車自1963年每天約有52萬人次的客流高峰,駛到今年每天僅約15萬人次乘搭,是香港變了,還是電車變了?
【時地。人物】
地點:大屈地街電車廠、石塘嘴電車總站
考題:電車只剩下遊客打卡功能?
【實地考現】
路軌不夠平整 影響乘客體驗
隨着祥哥進入屈地街電車廠,我們看到超過十輛電車停泊在廠。記者以為祥哥見到舊日工作的機械伙伴會很興奮,他卻當頭棒喝道:「你睇吓,咁多車停晒喺到,以前只可以有7架!其他車要出去做生意的,唔出車班次點會夠密?」
祥哥在1965年入行,跟着母親到洗車部做夜更兼職。後來受資深車長指點,學會駕駛技術,一步步晉升到車長、稽查員、教官和高級稽查員,到近年才退休。雖然對電車有多年回憶,但他不抗拒公司以廣告收益,以及靠遊客幫襯來幫補生意:「多人打卡,是因為全世界只有香港還在用雙層電車。現在法國人(法資公司RATP Dev Asia)主理,多新想法去推廣,舊時九龍倉、怡和做老闆,只管簡單營運,不會搞這麼多活動。」
退休稽查員嘆人才流失
不過,看到廠內一條路軌接駁位置不夠平整,他馬上分享近年坐電車的感受:「撉(dan3)到發瘟!」他說若路軌接駁得不好,不論是在轉彎位置或直路的駁口出現不水平,或沒有對齊的狀况,電車駛過就會上下搖晃,影響乘客體驗。「以前怎麼會這樣?都會打磨得很好。而且,現在電車公司用再多的新儀器都沒有用,如果路軌唔掂,儀器撉得多就壞。」
58年前入行時,就算是洗車部,祥哥也有10個同事;教授他駕駛電車的師父們,更都是有10多年經驗的資深員工。祥哥指操作電車的技術易學難精,如要在下雨天時過彎後停車,必須先慢慢減速,再大力煞停,不然將跣轆撞車;又如路面突發事故,要一眼關七,掉頭前也要人手處理車頂近300磅的「拖里桿」。然而,若考慮到物價增幅,他說以往電車司機的薪酬比現在好,多數司機會做到退休,不像現在人才流失快。
人手不足的情况,一度讓電車難以維持頻密服務班次。他憶述,曾經試過等待超過10分鐘,仍未等到一架電車,幸好近來情况有改善。「成日等得耐都未有車,客就會走,不如去搭巴士、地鐵。」從前跟熟客互相期待在車上相遇,現在常客已經不在。祥哥感嘆,即使受遊客歡迎,公司也要維持服務質素,不能讓有人情味的電車文化消失。
【諗計突圍】
港島漫遊宣傳 受廣告客戶歡迎
祥哥憶述,1985年港島綫首段地鐵線路(金鐘至柴灣)通車後,電車客源不單沒有減少,反而比之前的生意更好。據《由電線車說起:駛過百年的軌跡》的作者、香港電車文化保育學會會長謝耀漢統計,1985年電車的年載客人次是1.2億,往後幾年數字繼續上升,到1988年有1.3億人次。謝耀漢和祥哥都認為,電車客量減少,不是因為港鐵搶客。祥哥說:「更多人發現地鐵的出口距離目的地遠,所以搭地鐵和電車是沒有衝突的,反而曾帶動乘電車人次。」他把電車客量減少的原因總結為:人手短缺,使班次過於疏落,加上硬件失修,讓乘客體驗欠佳。
與巴士互補 推轉乘優惠
對於人員流失率高的問題,香港電車董事總經理Paul Tirvaudey回應指,電車公司已在努力改善員工待遇,在過去一年已經提升員工的薪酬,希望能留住人才,也吸引年輕人入行;今年度已經把前線車長和技工的數目提升4%。查看電車公司的車長招聘廣告,車長每周要工作6天,月薪是1.9萬元起。相比之下,九巴司機5天工作,也有相若的平均收入;電車公司在勞工市場的吸引力還有欠缺。
Paul坦言,在講求效率的香港,要持續營運電車,要面對很多挑戰。首先,雙層電車的零件供應商有限,目前電車公司依靠一班熟手技工自行組裝,維持運作,必須要把技術傳承下去。其二,要解決人手問題,必須為收入開源。他說廣告仍是最有效提高收益的方法,電車的低車速,在不少企業客戶眼中是優點,能夠盡情使用香港中心地帶的宣傳空間。他透露,今年度電車公司的收入來源比例,一半是廣告和活動收益,另一半是車費收入;10年前前者約佔三成,後者則是七成。
他續指,電車公司不曾視其他交通工具為競爭對手,反而把目標放在爭取互補的空間,例如跟九巴合作促成轉乘優惠。他強調,現時每天約15萬人次的載客量,與其他地區的電車市場比起來,其實並不低,當中更有約80%乘客是本地客。
【獨特優勢】
電車站就腳 惟欠配套規劃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Sunny Choi曾與研究團隊在石塘嘴總站至銅鑼灣總站實地考察,發現超過九成半電車乘客的車程,都不多於9個站,約等於1至2個港鐵站的距離,而在港鐵站附近的電車站會有更多人上落。她認為電車正發揮與港鐵、巴士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功能。
雖然港鐵港島線平均列車時速達33公里,遠超平均時速只有8公里的電車,但在港島市區,人們需要用10至25分鐘才能到達附近的港鐵站,而到最近的電車站普遍不消10分鐘,是更好的短途交通工具。不過,Sunny說電車的潛能還未被充分利用。
「現在的電車服務不夠方便。如果車站在行人路旁就最好,但我們發現不少車站是在路中央,有些更需要從行人路走30至65米,透過天橋才能到達。」Sunny指出,幾十年來,香港的街道變了、人口增加了,但電車的規劃卻沒有怎麼改變。
發展局長甯漢豪近月表示,要在北部都會區設計一個「15分鐘生活圈」,期望鐵路或公共交通樞紐在居民主要的活動範圍500米內。Sunny就說,如果在電車站的配套規劃上能做得更好,比如拆掉一些阻礙行人到達車站的欄杆,或為車站重新劃位,港島市區甚至能做到「1分鐘生活圈」。
【大膽建議】
當港島係主題公園
祥哥說,舊日電車的鼎盛時期,在中環畢打街、雪廠街,都需要有稽查員維持爆滿人流的秩序,但現在已經不需要。若香港失去電車,香港會再失去一種獨特文化。但要有意義地留下電車,除了需要更前瞻的規劃思維,還需要取捨。對於保育人士謝耀漢來說,木製、雙層車廂等傳統元素,是電車的標誌特徵,不能輕言捨棄。另一邊廂,Sunny和祥哥則對電車革新持更開放的態度。
祥哥說,若各方能夠突破規劃上的限制,不妨用新款輕鐵代替電車,讓維修和更換零件更簡便,節省營運成本。Sunny就提議,香港可以參考德國的架空電車設計,毋須佔用路面空間。而在澳洲墨爾本,人們能很自在地走在電車路上,香港雖有類似情况,但不夠普及。
實地玩電車版大富翁
在北角春秧街,Sunny觀察到小販、家庭主婦、送貨工人、街頭表演者和遊客等,都在共享電車路軌的空間。前幾年的街頭示威中,Sunny更見過示威者貼着電車來遊行,車長也淡定地慢慢往前駕駛,人車不需要爭路。她說,如果香港要成為一個適於步行和生活的城市(walkable and livable city),電車路可以發揮多元功能,希望政府不要唯港鐵和私家車獨尊,規劃更多行人不能利用的空間。
至於車費以外的廣告和活動收益,Sunny亦建議電車公司可以做得更進取。可以利用電車系統,把港島塑造為一個主題公園,舉辦電車電影文化遊,將電車變為實地玩大富翁的空間,甚或將車廂變為商品陳列箱(showcase)。她期待各方合作,將電車融入港島的地理環境,不要浪費這顆滄海遺珠(hidden gem),僅僅保留文物的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