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轉變 題材添時事元素 上海芭蕾、評彈 走近大眾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23日

【明報專訊】原定去年底公布的《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仍在修訂中,已知藝文產業化是一大重點。藝文不似流行文化可以打江山,總在邊緣掙扎,建構好藝文產業鏈就可一勞永逸?借鑑上海,大多藝團也無法單靠市場生存,無論傳統藝術如評彈,又或已經在內地落地生根的芭蕾,背後都有官方介入支援推一把,尤其在培訓藝術人才方面。上海許多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它們如何應變以尋求當代生存空間?

芭蕾舞最早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後來在法國如日方中,於上世紀在中國大陸落地生根。內地原創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更是為人所識,被列為服膺上世紀政治需要的樣板戲。如果《紅色娘子軍》是中央芭蕾舞團的名作之一,那麼另一樣板戲《白毛女》就是上海芭蕾舞團(上芭)的代表作。

上芭落戶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該中心由官方規劃,內裏還進駐了上海歌舞團及兩家舞蹈學校,2016年方才啓用。單是上海芭蕾舞團,舞蹈中心已有數個排舞室專供使用,內有健身房、醫務室等設備,並且上芭跟區政府合作,團內舞者可以較便宜價格租住區內公寓。記者在舞蹈中心游走,不難發現團內女舞者都很纖瘦。芭蕾舞團會按身高、體型、臂展、腿長和臉形等標準篩選舞者,有得揀的前提需有足夠人才供應。

時至今日,中國芭蕾舞劇不一定服務政治,反而時有反映舞團所在地的文化氣候。上芭位處江南,芭蕾舞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便是改編自江南民間故事;又如將於本月底在香港上演的《花樣年華》,反映上海華洋文化混雜的生活。

原創舞劇 呈現舊上海情愛

香港人最熟悉的《花樣年華》當屬王家衛的電影,梁朝偉跟張曼玉演繹1960年代的香港情愛,不過芭蕾舞劇《花樣年華》跟電影無關,講述1930至1940年代上海的男歡女愛,只是兩者皆得名於周璇的歌曲《花樣的年華》。芭蕾舞劇《花樣年華》是2003至2004年中法文化年的原創舞劇,由上芭跟法國芭蕾舞家攜手創作,至今仍不時重演。

飾演男主角李先生的吳虎生在2003年加入上芭,初出茅廬時就飾演李先生,後來一直演出同一角色,李先生彷彿陪着吳虎生成長,他現在已是上芭副團長。《花樣年華》呈現那個時代上海生活的細節,吳虎生言談間充分表現對上海的文化自信,他指近月的《繁花》熱說明大眾對上海文化感興趣,「上海文化的內容我們要做得精緻,一定要精緻,一定要有高質量,然後才能吸引更多觀眾」。

《花樣年華》裏的上海正值抗戰前後,戰前歌舞昇平,當戰爭揭幕,小情小愛如何在戰火蔓延時滋長,也反映一般上海百姓的日常生活。吳虎生飾演的李先生是一名記者,閒時撰寫小說,後來結識搬到同一棟石庫門的王先生和王太太,並跟王太太特別投契。石庫門是上海特色建築之一,融合傳統江南民居和英式排屋,用磚砌成,大多只有兩三層樓高。後來上海陷入戰火,李先生發現李太太跟王先生私奔逃難,他跟王太太又被逃難人群冲散,兩人再遇已是戰後。

穿旗袍跳芭蕾 從奇怪到習慣

除了石庫門,布景參考上海著名地標百樂門舞廳和城隍廟等;天氣亦恰似現實上海,舞劇以一場人工降雨開場,也以一場人工降雨結束。舞劇還有許多舊上海生活細節——劇中角色會說上一口上海話,太太閒時相聚打麻將,還有黃包車車來車往。女舞者穿上旗袍跳舞,飾演女主角王太太的戚冰雪表示起初感覺奇怪,後來慢慢習慣。

原創芭蕾舞劇題材貼近大眾,上芭更曾辦芭蕾大師公開課,讓業餘芭蕾舞愛好者參與;至於一般不懂跳舞的公眾,舞團亦曾舉辦名為「美的一課」的導賞課,教導大眾學習欣賞芭蕾舞。

另邊廂傳統藝術更要想方設法掙扎求存,「這幾年因為傳統文化受到重視,然後傳統文化有一個可以出口的端口,原本傳統文化根本沒地方講話,因為你沒有經濟產出」,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評彈以蘇州話演出,分為評話和彈詞——評話類近說書,一名演出者只說不唱,說完一整個故事;彈詞由兩人演出,既說且唱,一人奏三弦,一人彈琵琶,同樣演說一個故事。

評彈文化亦跟江南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江南一帶有茶樓文化,廣東人一邊飲茶食包一邊聽南音,蘇州一帶是一邊喫茶吃小點一邊聽評彈。評彈藝術自明代開始發展,高博文指1960年代和文革後,評彈仍是大眾娛樂選擇。評彈茶苑在上世紀開滿上海大街小巷,廣播普及有利評彈這種傳統藝術,他笑言在電台和茶苑演出就像現在線上線下合作活動。「但是有一樣東西來了之後,迅速就把它打垮了,就是電視劇。」

記者在一個平日造訪上海評彈團的所在地鄉音書苑,發覺觀眾年齡都十分成熟。原來鄉音書苑平常在周四至日演出,平日多為年老觀眾,周末亦有年輕觀眾造訪。不難發現舞台跟觀眾的距離親密,演出者又不時與觀眾互動,所以高博文表示老觀眾跟演員大多熟絡,評彈也成為老觀眾的生活習慣,看官在鄉音書苑一邊吃一邊聽。

評彈獲官方支持 設立學校

評彈之所以成為老觀眾的生活習慣,因為過往評彈用上一兩個月才說完整個故事,觀眾需要每日入場追戲。考慮到當代觀眾需求,長篇評彈日數已經縮短,同時很難再要求觀眾一連十多日聽完一個故事,評彈還多了中篇,「中篇評彈就像一台戲、一個電影一樣,2個半小時、3個小時解決」。在評彈本身的藝術形式,即使劇目相同,每個演出者演繹亦不同,可以加入笑料和當代元素,譬如時事新聞。

高博文直言評彈在「全國的傳統戲曲當中還是活得比較好」,譬如雖然鄉音書苑難以單憑票房營運,但背後獲官方支援,另一方面官方支持也使蘇州評彈學校成立。評彈有如其他傳統戲曲,過往由老師口傳心授,評彈學校將傳統藝術傳承系統化,可是大多傳統藝術均沒有獨立學校。評彈學校自1961年成立,高博文說背後有個歷史淵源——因中共要員陳雲愛好評彈,評彈學校才得以創立。

評彈學校曾在文革期間暫停,但因陳雲之故,文革後如常復課。蘇州評彈學校每屆約有50名畢業生,但現時評彈團數目減少,高博文推算大概只有十分之一進團,其餘畢業生多為蘇州企業聘請,閒時為公司活動表演。上海評彈團成員約60多人,平均年齡30餘歲。

評彈以蘇州話演出,沒想到既是特色又是挑戰。高博文指內地推廣普及普通話太成功,即使是團內年輕的蘇州人演員,他們也會用普通話溝通,「不講蘇州話,那這就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你在說書的時候,你的語境會很生疏」。另一方面蘇州青年人的用語改變,或會融入不少網絡用語,反而不懂得蘇州話的俚語、俗語。「到底是我們來迎合現在的人,還是現在的人來迎合我們?我覺得應該是我們去迎合他們,但是迎合他們有很多語言是錯的、是不對的,那怎麼辦呢?這是個很大的矛盾。」

打破方言界限 來港演出設字幕

蘇州話被稱為吳儂軟語,蘇州話更是評彈的核心,但是方言並未限制評彈傳播,高博文表示無論到北京或香港演出,不懂蘇州話的觀眾照樣捧場,本月底他們亦會在香港演出,屆時有中文字幕。高博文認為觀眾還是對具方言特色的戲劇和文化感興趣,這對使用廣東話的香港藝術有何啓示?

第52屆香港藝術節:上海芭蕾舞團《花樣年華》

日期:3月22至23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票價:$300至$800

詳情:bit.ly/3wkcPOv

上海評彈團

日期:3月17至19日

票價:$240至$350

詳情:bit.ly/3wifs3x

文:嚴嘉栢

編輯:王翠麗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文化力場]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