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關於卡夫卡,最多人聽過應是《變形記》故事,故事天馬行空但其實一點都不複雜,用麥嘜式故事腔調「有一日,佢變咗一個佬」去講,就係:有一日佢瞓醒,變咗一隻蟲。前者彷彿默示一個什麼的終結,後者明顯更引人入勝,可以想像,變成一隻蟲問題就多了,跟住點樣返工?
卡夫卡也寫過對後世來說有如預言成真的小說——著名的《審判》,6月3日是他逝世百周年的日子,全球多地都在談論他的文學作品對當代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當國際社會在熱烈討論如何就AI發展擬定一個倫理限制框架,林康琪從《審判》去推敲若卡夫卡仍在生,他會寫一個怎樣的卡夫卡style的AI故事。據說Z世代都愛讀卡夫卡,彼此都過着苦悶的人生,於是又有說讀卡夫卡可以了解年輕人。
6月30日則是Beyond樂隊主音黃家駒的忌日,早前傳出他的墓遭自稱「社會破壞者」的人破壞,Z世代又是否認識已離世逾卅年的黃家駒?潘拔今期「音樂本真論」回憶當年,除那年那月的樂壇與家駒的憤怒外,還寫到音樂未曾發展至隨時隨地可網上下載那時候的那種珍罕。但有了科技,傳播便捷也帶來更多更多的故事,鄭思思訪問了經營一人兒童故事平台的「阿粒」,她在Spotify有過萬人關注,已報名等候聲演的小朋友近300個。她的故事總帶來希望。
政府宣布暫緩實施垃圾徵費後,6月開始在公共屋邨派發失去原有意義的徵費膠袋,雖然不少人慶幸可以省掉不少麻煩和金錢,但也有希冀着社會進步的小撮人因而感到苦悶,他們不一定是環保支持者,很可能只是這期間更多留意到自己的垃圾對社會造成的溢出成本的普通人,記者梁景鴻訪問了其中幾位。
這星期,感到苦悶的話可以讀卡夫卡,可以打掃可以搞靚個回收角落,也可以唱一句聖詩。
(本網刊出的文章及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