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巨獸在倫敦:歌頌未來的機械美學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明報專訊】在過去20年間,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新建許多高樓大廈,大大改變了倫敦天際線。倫敦人戲稱為「芝士刨(Cheesegrater)」的利德賀大樓(Leadenhall Building),以及「酸瓜」瑞士再保險大廈(The Gherkin)便是新天際線的代表,亦是英國高技派(high-tech)建築運動近60年努力的成果。其中,1978年設計的油井大廈(Lloyd's Building)宛如一台機器,把工業元素引進保險交易所,變成高效能的甲級寫字樓,比英國建築大師霍朗明(Norman Foster)設計香港中環匯豐總行大廈還要早一年。

芝士刨、酸瓜、油井現金融城

高技派建築以高效能、節約材料和創新設計見稱,為工業和商業建築提供了經濟實用的設計方案。以油井大廈為例,結構以鋼鐵及輕鋁物料為主,且不加修飾地外露。此外,象徵「風火水電」的機械和管道空間(service space)會放置到可用空間(saleable area)之外,顧名思義是通常剩下來的角落,讓承保的交易場地(underwriting room)可以在不影響結構下隨意改動室內空間,以迎合時代需要。

高效能建築講求節約能源,例如為室內空間引入自然光和鮮風,在工業發達的1960年代末,深受在城市以外的偏遠地區開設廠房的工業家歡迎。霍朗明和羅傑斯(Richard Rogers)聯同Wendy Cheesman及Su Brumwell,在1963年成立Team 4建築事務所,承接各式各樣的工廠、船廠改建,以及碼頭建築項目,而他們的成名作是為英國西南部斯溫頓(Swindon)的電子製造商設計集辦公及廠房於一身的方案、如今已拆卸的Reliance Controls工廠。直至1967年兩人分家,分別成立建築事務所。1970年代盛行數碼科技業,他們打着「年輕」及「輕建築」旗號,很快受到關注,開始承接電腦及電訊業巨頭的廠房項目。

學生宿舍附設螺旋「淋浴塔」

英國建築評論家Reyner Banham認為,建築師Nicholas Grimshaw也是早期高技派建築的表表者,其1967年落成的「淋浴塔」(Service Tower)是英國首個預製組裝盒子的重要例子,遠比以日本代謝派見稱的東京中銀膠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還要早。這座建築物其實是一幢19世紀建成的學生宿舍附加物,由於入住學生人數增加,浴室不敷應用,Grimshaw想到把新塔連接在宿舍之外,並以一條螺旋斜路,把浴室膠囊盒子(capsule)集中在塔中央,令居住在宿舍上下層的學生都能沿斜路找尋閒置的浴室。可是,由於建築物外圍採用半透明的採光材料,令鄰居能在夜裏看清建築內部,特別是學生洗澡後光着身子走動的畫面,這引起街坊投訴,指摘建築設計有違公德,侵犯個人私隱。

恩師啟迪 設計「張拉」千禧巨蛋

高技派之所以在1980年代大量湧現,很大程度受太空競賽年代(space race)影響,令人對未來有憧憬,思考以什麼形式的建築物迎接千禧年代。高技派建築運動的歷史源流眾說紛紜,雖然這個派別被歸類為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建築的開端,承載批判現代主義建築的叛逆思潮,但其實受這派別影響的建築師表裏不一,形式上比現代主義建築更加「形式追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住宅更像一台機器(a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有人認為,1951年工黨舉辦的大不列顛節(Festival of Britain)對這群建築師影響深遠:舉行場地穹頂的懸浮設計,以及Skylon摩天塔所呈現的張拉整體結構(tensegrity)大大反映在羅傑斯的作品裏,如用來迎接新世紀的千禧巨蛋(Millennium Dome)。提出張拉整體結構的建築師、數學家富拿(Buckminster Fuller)是霍氏和羅氏在美國讀碩士時認識的恩師。富拿提出以三角形狀組成的圓頂(geodesic dome),更成為霍朗明在1999年為德國國會大廈(Reichstag)創作玻璃穹頂的靈感來源。

為響應6月倫敦建築藝術節,一群在英的香港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策劃了Urban House×FAAR(戰後建築研究檔案)的藝術雙周。約半個月前便發起一場關於高技派建築的散步導賞活動,吸引不少香港人參與。參加者經過芝士刨大樓,嘖嘖稱奇走上了油井大廈的台階,紛紛說似曾相識,像是勾起了到匯豐總行大廈開戶口的感覺。畢竟霍朗明因匯豐銀行而成名,1990年代起相繼負責興建赤鱲角機場、紅磡站翻新工程、西九文化區的設計方案,以及近期的美利大廈改建項目。當匯豐總行大廈外牆也開始老化,今天閱讀高技派的建築歷史,感覺像細閱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如同我們看黎明的中古和記數碼網絡廣告一樣,高技派建築似乎一直與香港人的垂直生活息息相關。

作者簡介:戰後建築研究檔案(FAAR)成員

文:袁偉然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建築]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