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法國,我們擁有很多權利。」由2022年10月起籌辦2024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及閉幕典禮的藝術總監Thomas Jolly(下稱TJ),經歷一年半的創作、半年的綵排,在奧運會開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來自法國諾曼第的TJ,强調法國人在法國,有權利按自己的意願彼此相愛、有權利與任何他們想愛的人在一起、有權利相信和不相信任何事物。法國革命精神「自由、平等、博愛」,不但出自TJ口中,更在巴黎奧運會的開幕典禮上呼之欲出。自由觀看、自由思考與想像法國人的創作自由,是觀賞巴黎奧運會開幕禮的莫大樂趣。
國家圖書館上演 借鑑《祖與占》
TJ本是戲劇演員、導演、La Piccola Familia劇團創辦人兼藝術總監,喜愛在詩歌與戲劇中汲取創作養分,尤其受英國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1564-1616)、法國的繆塞(Musset,1810-1857)及拉辛(Racine,1639-1699)戲劇的影響。法國劇作兼小說家馬里沃(Marivaux,1688-1763)的獨幕劇《愛情使哈樂根變成雅人》(Arlequin poli par l’amour,1720)是他第一部導演的作品。2010至2014年間,TJ在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連續並完整地上演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三部曲,劇長18小時,技驚四座。TJ鍾情英法經典戲劇文學,導演構思與手法卻十分新穎,着重視覺效果。巴黎奧運會開幕禮上,我們不難發現衝擊視覺的,往往是混合法國傳統文化與嶄新藝術手法和科技的演出,猶似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高達(Godard,1930-2022)的《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1964)中,高達前妻卡里娜(Karina,1940-2019)飾演的女主角所說的「所有新的事物,也必然是傳統的」。
對1982年出生的TJ來說,巴黎永遠年輕有活力:「巴黎是一個故事,一個自我建造、自我解構,又自我重建再造的故事。」TJ述說花都與奧運的故事意念,十分切合高達「經典=現代」的概念,亦彰顯了奧運承載的精神。不知道TJ與高達會否投契,但兩位都是有野心、想革新的創造者。明顯地,開幕典禮第3幕「自由」(LIBERTÉ) 裏,在經歷10年維修、2022年才重啓的法國國家圖書館黎塞留館中述說的「愛情故事」,不但借鑑於(可以說是「改編」) 杜魯福(Truffaut,1932-1984)的《祖與占》(Jules et Jim,1962)與高達的第7部長片《法外之徒》,相信還糅合了高達《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1961)的某些電影情節與手法來重塑巴黎的愛情故事。
引9法國文學巨著
「自由」環節裏的愛情,與這3部1960年代初的電影一樣,都是兩男一女的糾纏。杜魯福之所以拍《祖與占》,是因為他鍾情於原著作者Henri-Pierre Roché於1953出版的半自傳體小說,文字既純真又簡單,而且當時電影界裏從無一個女子一輩子在肉體及精神上同時愛上兩個男人,又不作任何評論的情節。採用拍攝「閱讀」的手法,杜魯福要呈現文字裏的影像畫面。在「自由」環節的兩男一女,則曖昧地暗示同性與跨性別一體之愛,還添加色彩:創造『黑白』男女配對與男男雙親之愛,白人年輕女子卻對對面閱讀中的黑人男子一見鍾情,眉目傳情,繼而以書本封面的作品名稱傳達愛意。「眉目傳情」的戲碼與特寫鏡頭,像極了《法外之徒》裏,女角受壞男角挑逗的表達,以及高達那種强調「看」與目光的拍攝手法。至於圖書館愛情故事中拿書本名稱來「調情」的影像橋段,其實早在高達的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女人就是女人》中用過:卡里娜飾演的20多歲女子,想生孩子來滿足「造人」的女性欲望,可是男朋友卻不合作,二人因而作無聲的吵架,晚上點燈找尋書架上的書本,用封面名字的讀音與詞義來「沉默」對駡,造成奇特微妙的畫面效果。
「自由」環節中用來傳情的法國文學及戲劇作品,成功引來觀眾的目光,以下是屏幕上順序出現的9本著作:
- Romance sans paroles(《無詞浪漫曲》,1874):法國印象主義重要詩人保羅.魏爾倫(Paul Verlaine,1844-1896)詩集
- On ne badine pas avec l’amour(《愛情不可兒戲》或譯《勿以愛情為戲》,1834):劇作家阿爾弗雷德.德.繆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的三幕劇
- Passion simple(《簡單的激情》,1991):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小說家安妮.艾諾(Annie Ernaux,1940- )的自傳體小說
- Bel-ami(《漂亮朋友》或譯《俊友》,1885):短編小說王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的長篇小說
- Sexe et mensonges:La vie sexuelle au Maroc(《性與謊言:摩洛哥的性生活》,2020):原籍摩洛哥記者兼小說家蕾拉.司利馬尼(Leïla Slimani,1981- )糅合真實訪談與情感的非虛構作品。作家曾憑2016年出版的小說Chanson douce(《溫柔之歌》),獲得法國最優秀文學獎項龔固爾獎(Prix Goncourt)
- Le diable au corps(《魔鬼附身》或譯《肉體的惡魔》,1923):早夭天才雷蒙.哈狄格(Raymond Radiguet,1903-1923)的半自傳體小說
- Les liaisons dangereuses(《危險關係》,1782):德.拉克洛(Pierre Choderlos de Laclos,1741-1803)的書信體小說
- Les amants magnifiques(《華麗的情人》,1670) :劇作家莫里哀(Molière,1622-1673)在凡爾賽宮初演的喜劇
- Le Triomphe de l’amour(《愛情的勝利》,1732):劇作家德.馬里沃(Pierre de Marivaux,1688-1763)以易裝為主題的戲劇
其他名著為何不用?以書名傳情
有人說,這9本書是法國愛情文學的清單,也有人驚訝從這些作品裏「看到了」法國文學的「博大精深」……如果說,幾分鐘的影像與幾本跨時代寫情感的著作能呈現整個文化強國幾百年來的文學狀况,這個「強國」未免太勉「强」了;我們未免太單純了;全球矚目的奧運藝術總監,也未免眼高手低了……一如法國朋友圈質疑為什麼典禮出現的是LV,而不是有錢也不一定跟你合作的Hermès?我們會問影像裏為什麼沒有地位如法國《紅樓夢》的《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普魯斯特於1906-1922年間寫作,1913-1927出版)?沒有波特萊爾(Baudelaire,1821-1867)那影響世界現代詩歌極深遠的《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1857)?沒有福樓拜(Flaubert,1821-1880)被評擊傷風敗俗、被禁又被多次改編成優秀電影的紅杏出牆故事《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1856)?也沒有比聖經更廣為翻譯聖修伯里(Saint-Exupéry,1900-1944)的《小王子》(Le petit prince,1943)?
答案顯然易見,奧運開幕是全世界一同「觀看」與「感受」的盛事,視覺創造自然集中在讓你能夠從看與聽中聯想的功能,法國國家圖書館愛情戲裏所出現畫面的著作,除了個人品味以外,大抵多取其字面意義,就像高達《女人就是女人》那場點燈尋書,用書名讀音與詞義來做「對話」傳情的手法相似:
- 當在圖書館看書的白人女子偶然發現對面俊美的黑人男子,春心蕩漾,便藏在《無詞浪漫曲》書本後偷看男子(畫面上呈現了沒有對白而超越語言的浪漫故事開端)
- 頓然發覺被偷看的男子輕笑,拿起《愛情不可兒戲》來側看女子作回應
- 女子含羞地在面上舉起《簡單的激情》來表白
- 黑人男子那個說不出是混血還是有點女性氣質的年輕男性朋友,發現好朋友與女子調情,從遠處回到朋友身邊,在其桌上丟出《俊友》一書(曖昧地道出兩人同性的情誼,提醒男朋友)
- 黑人男子於是微笑着把《性與謊言》推給在身旁坐下的男友
- 女子意味深長地,在對面看着兩人。
當原籍瑞士的女高音Marina Viotti唱起「如果你不愛我,我愛你……」的聲音愈來愈高昂,女子毅然站起身,黑人男子隨後起來,男性朋友也立刻跟來。Viotti的歌聲停下,變奏音樂響起,在連串的搖擺慢鏡頭裏,3人跑到樓上書架裏尋書。
- 女子拉出《魔鬼附身》(又譯《肉體的惡魔》,講述15歲少年與18歲已婚女子的情欲與愛,這可影射到圖書館女子被黑人男子的情欲吸引,大於介意他已有男伴)
- 男朋友則找來《危險關係》一書(這可能又一次提醒黑人男子多元性愛的危險)
- 最後黑人男子回首找出《華麗的情人》(這或可呈現男主角接納多元性愛的心態)
加插走鋼絲表演 形容人物心態
3人找出書後,黑人男子先把書頁往上撒,女子也隨即把手上的撒到空氣中。低角度慢鏡呈現3人笑看飛絮紙張的情緒,接着畫面跳到巴黎新橋上,雜技團與馬戲團表演空中走鋼絲及在桅杆上搖擺舞動。故事不斷以跳接或平行剪接方式,插敘新橋上各種舞動姿態與畫面,描述故事情感或人物的心理狀態,豐富了畫面美感及意義。鏡頭拉回圖書館時,女子領着男子們跑出街上時經過放着《愛情的勝利》的桌子。
法國國家圖書館這場跨膚色與性別的愛情故事,以書本名字傳意。故事中被置之腦後的散落書頁、跑出「象牙塔」的意象,不難令人「看到」走出世俗眼光、追求自由愛戀與性別平權的開放信息。至於3個角色在街上奔跑,再跑入家裏,妖媚地關上門「一家親」,有多少受《祖與占》中女性追求性別平等而不作任何評論敘事手法的影響?有多少弦外之音?或只是表象?想像或查探法國文化底蘊,豐儉由人,而優秀多元的藝術文化創作,能讓人看到無限風光,樂在其中感受、思考、想像,甚至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