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發展生態康樂 開發棲息地 南大嶼動物鄉關何處?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25日

【明報專訊】「嚟到南大嶼,你想點玩?」政府「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網頁向公眾提問。土木工程拓展署已有答案:可以來露營、划獨木舟、衝浪和漫步沙灘。大嶼山的水牛看不懂中文,無緣參與署方諮詢;人類要怎樣衡量玩樂的心?該不該用其他動物持份者的生境奉陪?走廊尚未動工,新圍村「牛居民」到濕地吃草,已被私家地圍起的鐵網陣阻去路;遊人留在沙灘的垃圾沉沒貝澳河底,與屢禁不止的泥頭山,亦成為兩道大嶼奇觀。

行人步道踩入水牛棲息範圍

發展局今年5月在立法會簡介「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研究建議,指按「北發展、南保育」規劃原則,提升南大嶼海岸「生態康樂」潛力。「南大嶼」的講法,是指政府2020年制定的《大嶼山保育及康樂總綱圖》中,由東向西數起,涵蓋芝麻灣半島、貝澳、長沙、水口和石壁。

發展局指已在多方面完成初步評估,並確定走廊計劃「不會為南大嶼造成不良影響」。但每天照料貝澳、梅窩、拾塱等地水牛的「牛媽」,身兼嶼南水牛學會創辦人梁韶華不敢苟同:「再唔嘈,啲牛就真係冇生存空間。」

當局打算在有水牛群、牛背鷺等動物棲息的貝澳興建行人步道,讓遊客近距離觀看樹林生態,遠看貝澳灣和芝麻灣風景;又計劃在山坡上發展「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營地,給喜愛深度探索大自然的訪客多元體驗。但即使「可持續大嶼發展處」曾專文介紹此地「形影不離的水牛與牛背鷺」,今次計劃隻字未提已在此繁衍數代的水牛。「貝澳啲牛中午會去貝澳泳灘休息,將近黃昏返嚟,夜晚再搵位睡覺。」牛媽說,走廊計劃要建的行人步道,很大可能被牛踩爛,甚至把牛弄傷。

貝澳近羅屋村的一塊濕地,現被改作私人營地,但因土地水平較低,常被雨水淹沒。牛媽指要在這裏發展旅遊,要先平整土地,但工程又會破壞濕地,恐得不償失。她認為破壞濕地不論範圍多小,都易釀成危機,「是意識問題」。

新圍村水牛每走幾步就被私家地圍着的鐵網阻擋,原本濕地嬉戲變障礙賽。據牛媽與地主的交涉經驗,部分地主因怕被逆權侵佔,且近年看到土地升值、用途放寬的潛力,正待鄰近地帶發展,以土地牟利。在牛媽央求下,部分地主才願意打開缺口,讓牛入內吃草。

南大嶼居民與水牛的關係複雜,有些嫌牛阻埞,怕牠們撞人、拉一大坨糞或吃掉農作物;亦有不少人視牛為社區一部分,出門遛狗會帶香蕉給牛吃;也有人把拜神用的水果送給牛媽。比起興建新設施,牛媽建議政府做好貝澳泳灘清潔。現時垃圾清理不徹底,有罐頭把牛腳割傷,也有些漂到貝澳河牀底。針對牛糞、人牛衝突,她說招募數名義工,或聘請人員為牛打點,有助解決問題。

不反對生態遊 反對破壞

梅窩居民、永耕教育社區Ark Eden創辦人Jenny Quinton自35年前定居香港,一直復育大嶼山生態,植樹近4萬棵。她說:「大嶼山所擁有的、未被污染的自然淨土,是讓香港成為亞洲最佳城市的關鍵。」

Quinton不反對發展旅遊,但認為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做:「不一定要去倒水泥。生態旅遊應是幫助復育,遊客可以貢獻,不是破壞。」她指整個走廊計劃的框架「老掉牙」,相識的大嶼居民,都因為計劃而沮喪,「因為他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有人為大嶼山作畫、寫詩,亦有人記錄口述歷史,Quinton嘆道:「即使港人經歷了這麼多,一批批移民,他們仍然留守,不應被辜負。」

當局於2021年發布《貝澳、水口、大澳及其鄰近地區的生態研究 - 可行性研究》,顯示貝澳有130個具重要保育價值的物種、水口有84個、石壁則有15個。文件指出,貝澳濕地、河溪和林地的生物多樣性高、相互連繫,孕育稀有植物,對多種鳥類、兩棲動物和魚類尤為重要。而這裏的水牛是濕地生境「管理員」,牠們在沼澤中覓食,讓牛背鷺和其他在水牛群附近覓食的水鳥受惠。

長沙對出一帶海域,本來有瀕危絕種的江豚和中華白海豚生活。長沙泳灘是全港最長沙灘,長達3公里。當局想在長沙建水上活動及康樂中心,供繩索歷奇、水上衝浪、登山吊椅及度假住宿等活動體驗,再增建碼頭連接市區。碼頭工程如何避免污水、噪音污染影響海豚,仍是未知之數。

水口的潮間帶沙坪,孕育獨有的生物群落,虎紋蛙、長趾蛙、盧氏小樹蛙等稀有生物在此棲息。政府打算在水口設立一所教育中心以推動保育工作,以及在靠岸位置設步道。遠足資訊網「綠洲」創辦人羅榮輝指,保育難達預期成效,因現時假日到水口泥灘掘蜆的人數眾多,「夏天一日可以有幾百人」,再推此處旅遊,可令蜆群受害。當局2022年的基線調查指,假期日均約2700人到訪貝澳、長沙、水口和石壁,走廊設施建成後,預計增至每天最多約8700人。

至於石壁,該處本有石壁鄉,因建水塘,村落成為水底遺蹟。當局計劃在水塘旁設文物徑及露天博物館。羅榮輝估計沿路只能看到石壁石刻和紀念碑,吸引力不大;他提醒文物徑緊貼郊野公園,呼籲當局注意生態影響。

建議善用已有資源、特色

雖然對走廊計劃感沮喪,但Quinton指走廊計劃是一次契機,讓香港人重新思考,想要怎樣的將來;除了完全反對計劃和完全支持計劃,她說還有「第三條路」,「發展旅遊,不必然要發展土地」。她認為大眾旅遊無法長遠盈利,並反問:「南大嶼的水牛好有型,為什麼不讓村民帶隊,發展水牛導賞團?不必到越南,都可以看到水牛!還可以賣水牛T恤和帽!」

若能充分利用南大嶼潛力,還可以創造綠色工作機會,包括戶外生態導遊、植樹教練、園藝手工藝老師。Quinton續指,梅窩已廢棄的中學適合作南大嶼生態教育、綠色職業訓練中心,「不必建什麼賺不到錢的遊客、保育中心」。而本身已有本地人在營運水上運動場地,她建議當局必須向他們諮詢相關知識,如在哪裏滑浪才不會太危險,並應在走廊計劃優先聘請本地人。

Quinton認為,未來南大嶼發展應採用「再生原則」,如必須建碼頭的話,只能選在東邊下長沙一帶,限制船隻大小和行駛速度,減少影響江豚等生物;亦可趁機會重新規劃港澳高速渡輪航線,免讓中華白海豚絕迹。

羅榮輝說走廊計劃有不少「建設型」的規劃,會為生態帶來負面影響,亦沒有重視南大嶼真正的吸引力。「好似是覺得這裏未開發,對遊客不夠吸引,所以要起所謂新穎的設施——山徑、中心、吊椅,吸引人來,看不見原有的特色。」當局承諾「北發展、南保育」,但現在是「北發展,南都要發展」。「起碼頭、在郊野公園起路、起樹頂步道,又搞露營,一定有污水、廢物。怎麼補償?以前發展北大嶼都試過補償(設立)海岸公園,但海豚已經死了,你怎補回來?」

考慮生態承載力 宜分段發展

已在梅窩駐紮7年的品牌「好老土」,則表示發展南大嶼必須考慮脈絡。品牌所屬機構「土地教育基金」的總幹事龍子維撰文指出,發掘令地區自豪的特色產品,連結社區,是更可持續的方向。他們近年推廣梅窩「雞心黃皮」及「香水蜜糖菠蘿」,供全港市民訂購;曾獲政府「大嶼山保育基金」支持。高級項目經理伍雋穎不解道:「政府資助多個項目,不少都有成果,但又沒把它納入發展藍圖。」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陳宗誠指出,從目前走廊計劃資訊來看,第一項規劃原則為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是正面的導向,未來能否持守原則十分關鍵。當局需就開發對陸地和海岸的生態影響,作發展前後不同階段的評估,並收集生物多樣性數據,設立指標以監測。

另外,陳宗誠強調發展範圍不能與郊野公園和海岸公園等保護地衝突,對從評估得知的重點生物生境,必需加強保護,例如禁止任意起建築物或旅遊活動、使用可持續基礎設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等。他發現走廊計劃中,預計到訪的遊客數字或對生態造成壓力,當局卻未交代有否進行相關承載力研究。他建議計劃分階段發展,而非直接大規模開發,而且要讓不同持份者參與,包括在公眾諮詢環節(已在上月底完結)以外設更深度的參與途徑。

土拓署:年底或完成諮詢報告

記者就走廊計劃是否真如文件所述「不會為南大嶼造成不良影響」,向土拓署查詢。署方回覆指,已初步擬定措施,以避免、減低及/或彌補計劃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未來發展會否涵蓋梅窩等地社區特色,署方指正在梅窩分階段推展改善工程及康樂設施。署方未回覆公眾諮詢時收到多少人支持或反對計劃,只說在處理數據,預計相關報告在今年年底完成,但未說明會否公布。記者問署方,預料計劃吸引的會是本地、內地還是海外遊客,會否包括高消費力人群,署方未正面回覆。

本土研究社研究員陳劍青去年底隨村民走訪南大嶼,見到不少「泥頭山」,也有工地堆積儲存泥頭。他指非法倒泥頭是南大嶼屢禁不止的環境污染,政府應設法避免未來發展加劇問題。「在這些地方倒泥都是違規的,但政府部門僅有在海岸保護區、綠化帶和自然保育區有足夠執法能力。」對走廊計劃,他指政府問市民「想點玩?」之前,應該交代更多資料,「要有詳細生態評估資料,公眾才會知道這樣發展值不值得」。

【南大嶼發展篇】

文˙ 梁景鴻

{ 圖 } 梁景鴻、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