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視野奏電音狂想 異質空間窺消失日常

文章日期:2024年10月11日

【明報專訊】漆黑的房間裏,你隨節拍舞動。恍惚明滅之間,你看到童年時大廳那部時而泛起雪花、時而滿屏色條的大牛龜電視豎立台上,被無情地敲打,奏出強而有力、似乎來自虛空中一瞬即逝的節拍。感覺惺忪跟隨音樂放縱,半空中那片眩目近乎科幻未來片的光芒之中,你任思緒放空、意識飄流。有那麼一瞬間,你以為自己仍舊置身在那條尚未被瓦解,下一刻霓虹燈牌即將在咫尺投向你的行人街。

東九文化中心劇場即將上演《再媒體重奏》(Remediation Ensemble),由日本聲音藝術家和田永聯同本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帶領觀眾在漆黑的異質空間中,隨霓虹炫光感受新與舊的碰撞、拆解與重生之間的吸引力,重新叩問媒體藝術本質。

瓦解、變形、再生 「再媒體」重在「再定義」

《再媒體重奏》,乍看之下有種既前瞻科幻,又復古懷舊的感覺,到底是指要將不同媒體上的奏樂重新搬到舞台上播放,還是要新瓶舊酒地把過往的東西搬到觀眾目前?不論如何從字面拆解重組語詞,似乎都無法容易地理解到背後真意,但若將目光投向其外語名稱「Remediation Ensemble」,或許就能窺見命名背後的內秘心書。林欣傑說:「Remediation(再媒體)是我們創作的方法,Ensemble(重奏)則是我們這次演出的形式。」遙隔汪洋,電腦視窗裏的林欣傑與和田永在談到演出的命名時相視而笑。談到促成這次親身合作演出的契機,二人提到他們的作品雖曾共同展出,在疫情肆虐時亦有過幾次遙距合作的機會,卻一直沒有機會親身合作。而因着林欣傑主導的「ProjectPlayaround」,和田永於去年來港與本地藝術家舉辦工作坊,二人促膝長談後,發現雖然創作表面看起來涇渭分明,但兩人的創作理念與方法其實兩相呼應——「作為創作的手法,Remediation的核心,其實正正是『再定義』」。一人嘗試在現實中重新發掘舊日電子產品的新可能,另一人則在虛擬的數碼世界中捕捉媒體變化流動的軌迹;但不論虛實動靜,都是在透過對媒介與媒體的反覆試驗,打破既有的界限以創作。為何電視不可以拿來敲打?為何霓虹燈只可以用來裝飾?要將熟悉的一切解構,然後重組以迸發出新的意義——「再媒體」便是要對我們習以為常的,重新定義。

看見聲音、聽見圖像,乃至觸碰那個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那些虛無縹緲的聲波、頻率與電磁,在兩人的創作中都變成了可以直觀地干涉、操弄的元素。和田永最為著名的,便是把如今看來「復古」的舊式家庭電器,起死回生為全新的「電磁樂器」。例如他曾把真空管電視(「大牛龜」)化作電視鼓,演奏者可透過調節熒幕上條紋的多寡改變電力波長,繼而造成音階的變化;又或以改變手掌接觸熒幕的面積調控聲量,使古老的「大牛龜」和鳴出節奏強勁而音色眩惑的電磁音樂。而當電視由單方面傳遞視聽資訊的媒介,變為人潛入與碰觸無形之界的觸媒,人也由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變為意義、信息與音樂的主動產生者。而林欣傑以往的創作,在突破人類單一感官體驗的限制之餘,也在叩問更本質的問題——「媒體是什麼」。二人這次合作,借助對既有媒介的重新「塑形」,讓人感受視與聽的界域如何相互干涉、相互梭織。

「駭入」有無之間 游走虛實界限

人類世(Anthropocene)早就進入被數碼世界的0與1淹沒的時代,能夠直接操控虛擬的駭客即掌握了通往未來的密碼,而機械、電子工藝品的美學逐漸為人遺忘,或作為「賽博龐克(Cyberpunk)」的軀殼,在新時代以另類的幽魂再生。誰能掌控虛擬的、數碼的,就能掌控「現實」。林欣傑以往予人的印象,自屬精密地操作媒體數據的魔術師;而和田永則是那個堅持使那些被淘汰的電器發出殘響、鳴奏散歌的人。有趣的是,兩人卻認為對方作為媒體藝術的行者,其實都是這個時代的駭客。和田永指自身「駭入」的,是那些可觸可感的硬件,以及內藏其中或散發其外卻不易察覺的信號和資訊;而林欣傑則是透過各種軟件,駭入虛擬領域裏的數據。「我們的創作就像『Body and soul(肉與靈)』,雖然表現的形式看起來不同,但創作的意念卻有統一性(unity)。歸根究柢,都是對現存不同形式的媒體重新作出定義,是同類創作的一體兩面。」和田永如此說道。之後又提起二人這次的其中一個目標,便是把這種統一性貫穿整場演奏——不是兩人各自為政,而是一同創造一個不同感官、緯度互相干涉的異質空間,把日常存在卻看不見的東西顯現出來,讓人沉浸其中,撩動視覺之弦,捉住聽覺之影。

二人的創作相對強調媒體藝術「物質性」的一面,如林欣傑指「大牛龜」等以模擬(analogue)技術發展的舊日科技產物,作為進行媒體藝術的媒介有兩種好處:「一來是它們不完美、失真,我們(藝術家、觀眾)才有更多介入、hack(駭入)、感受的縫隙;二來是它們可觸可聽可視可感,我們可以更直接地看到自身的介入所產生的影響。」相比能夠準確迅速執行指令的數碼技術,林欣傑認為透過加入這些以舊事物重製的樂器,觀眾不再只是觀看藝術家預先設計好的程式與運算的結果,或與虛擬的信號互動,而是能夠看見人類行為的介入,如何直接影響「演出」或「作品」展出。這種「可以觸得到」的物理變化所帶來的體驗,是數碼技術無法取代的優點,也是兩人為何要合作的原因。常規以外,除了顛覆主動、被動的主客關係,尚有什麼可能性?

電視鼓冷氣琴 「重奏」炫彩年代

和田永談起自己的創作時,曾說先進的電子產物與大量電子廢棄物,其實同是上世紀日本電子工藝黃金時代的見證。如是思索,則把廢棄家電轉換成嶄新的電磁樂器,在探索現存媒介「常規」以外的可能之餘,也是對自身歷史的回應與反思。嫁接到21世紀的香港,兩人這次選擇帶入電音狂想領域的,是霓虹燈——比起維港的幻彩詠香江,「霓虹隨處有」大概更能概括大多香港人對20世紀末、千禧年代初香港的印象。和田永指,上次來香港時打算看霓虹燈才驚覺大部分已遭拆卸,於是催生以這種香港地道材料創作的想法。隨着街道空間的進一步規管化,抬頭凌空炫彩的年代已離我們漸遠。二人將高掛路旁騎樓的霓虹燈飾,拆解為奏出聽覺盛宴的新穎樂器,則召回了這些曾經的日常,讓我們重回那條熟悉的街道。又或許,它們和那些看不見的東西一樣,一直屹立在我們身邊或記憶的某個角落而並未消亡。而在異質空間裏,我們得以在其中再次相遇。

這樣的嘗試,除了追憶往日風貌,也同樣出於媒體藝術試驗各種介質可能性的初心。林欣傑說:「我們希望大家會覺得這種樂器新穎而不是獵奇,因為即使你對它完全不熟悉,都可以自在地用自己的方式玩音樂。」除了帶來新的樂器,二人也會與日本樂手Akira Ataka、本地說唱表演者Gold Mountain及搖滾樂隊鼓手Kittlau一同演出,而林欣傑相信雖然電視鼓、冷氣琴聽上去難以「下手」,但在聲音、觸感、視覺交錯下,大家自自然然便會沉醉在音樂演奏之中。而雖然表演建基於兩人的創作,他們卻強調不希望他人視其他演出者為展現媒體藝術成果的人形展板,也不是不同專長的人各家自掃門前雪,而是同在「再媒體」所構建的世界裏、透過free jam(即興合奏)共冶一爐,「能夠容納不同形式或方法進來,才是真正的『Ensemble』」。

有調性、無調性,協和、不協和,說到底「再媒體」挑戰的不單單是媒體的定義,還有觀眾的固有認知。解開感官的閾限,才能捉住虛空中的音符,參與這場不被定義束縛的「Ensemble」。不妨像和田永、林欣傑所說的那樣,暫且拋卻繁瑣的技術性問題,「開耳」享受一場官能饗宴——如和田永所言:「Don't think, feel the electricity」。

《再媒體重奏》

時間:10月17至19日晚上8:00

10月19日下午3:00

地址:東九文化中心劇場

票價:320元、280元、200元

詳情:shorturl.at/pzb09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數碼跨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