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建築雖是死物,卻承載着活生生的歷史,透過歲月痕迹「說」故事。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舉辦的「2024古蹟周遊樂」以「中西薈萃」為主題,介紹11間具多元文化背景或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歷史建築和法定古蹟,各建築物於指定時間開放給公眾參觀,並設巡迴展覽、免費導賞團等活動。記者早前深入其中兩個鮮為人知的歷史建築,了解建築特色、歷史背景、社區變遷等故事,在鬧市中上了一堂歷史課。
在旅遊行程中,古蹟是熱門選擇;不管是本地遊還是海外遊,經歲月洗禮的建築總能挑起大家的好奇心。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舉辦的大型歷史活動「古蹟周遊樂」,是讓大家認識歷史建築的入門「捷徑」。今屆活動以中西薈萃為主題,在香港百多項法定古蹟和多座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中,重點介紹11座具多元文化背景或融合中西建築風格的建築。
不同角度認識多元建築風格
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表示,每次活動約在1年前開始籌備,包括設計主題、蒐集資料和挑選建築物等。當涉及私人管理的歷史建築時,則需花更多時間與業主溝通,讓他們同意開放給公眾參觀。「我們以中西薈萃為主題,選擇位於市區且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建築。」他指出,香港位於中國南部,自古以來就是商船的重要補給中心,吸引來自不同國家、宗教和背景的人士定居,逐漸形成多元社群,並與本地文化交流,使香港成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這次選擇了富有文化色彩的建築,例如曾是葡國人學校的前賈梅士學校,以及不同宗教的建築,如天主教的基督君王小堂(聖保祿修院)、跑馬地的印度廟及回教清真禮拜總堂等。他補充:「這些建築現在仍較少公眾接觸。公眾可以藉着活動,了解不同種族的思維,並感受到他們對參觀和交流的開放態度。」蔣志豪強調,公眾在參觀歷史建築時,能以不同角度認識其歷史、工藝和文化層面。「我們盡量不會在幾年內揀選重複的建築。」
活動重頭戲落在10至11月舉行的導賞團,「這些資料都比較硬,如何將它轉化成軟性資料,導賞團形式能夠讓市民更容易吸收」。為了立體地呈現歷史建築背後的故事,蔣志豪指他們做了大量資料蒐集,從歷史建築角度協助訓練導賞員。印度廟等有宗教背景的歷史建築則會自行安排導賞員,更能向公眾深入地介紹建築。今年推介之一是首度參與活動的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亦為前賈梅士學校。
玻璃天花板成亮點 保留拱形窗框結構
前賈梅士學校於1902至1903年間興建,原為私人住宅。1912年被政府購入,改為九廣鐵路公司經理住宅。1928年改建為九龍英童學校,1954年則改為葡國人學校「賈梅士學校」校舍,提供幼稚園和小學教育服務,葡人或華人均可入讀。1997年交還政府,改由保良局辦校至2021年。2019年被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2021年動工活化成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2024年正式啟用,繼續肩負教育責任。
這座活化建築位置隱蔽,位於佐敦覺士道,被高樓大廈重重包圍,在街上看不見蹤影。由港鐵佐敦站B出口向覺士道方向步行約3分鐘,轉入嘉文花園與御景臺之間的小巷再搭升降機,便看到一座黃澄澄、樓高3層的舊式建築,乍看還以為來到澳門老街,讓人產生穿越時空的錯覺。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主管周昭倫(Mike)分享,校舍外觀沒有變動,例如正門保留了1954年校舍以葡萄牙詩人賈梅士命名的名字。牆上重新髹上原有明亮的黃色,輔以白色線條,充滿葡式建築特色。內部翻新原則是不破壞能夠保留的地方,盡量原汁原味,樓梯加建了可拆式黑色扶手。
頂樓保留拱形窗框結構,並將窗更換成雙重隔音玻璃。Mike分享活化的另一亮點,是樓梯上的屋頂部分改為玻璃天花板。由於屋頂經歷二戰嚴重損毁,故改用玻璃,令陽光射進建築物內更加明亮。記者只劇透這麼多,其他留待導賞員詳細分享。活動的導賞員部分是來自賈梅士學校的校友,他們最初因母校被活化,遂報讀話劇課程,後來得知母校獲選參與古蹟周遊樂,均想成為導賞員出一分力。由他們分享的導賞更加立體和富人情味。Mike分享:「有個賈梅士學校的校友,特地找來以前在學校、舊操場的老榕樹前拍的照片,希望與參加者分享母校點點滴滴!」
簡潔現代建築×鮮明印度色彩
另一座設導賞團的建築是位於跑馬地、毗鄰養和醫院的香港印度廟。印度廟位於黃泥涌道當眼位置,卻鮮有華人進內,充滿神秘感。就連印度廟委員會成員之一Ravinder Singhal也說,他在2000年來到香港,一直不知道這家印度廟,幾年後與朋友聚會才得知,可見多神秘。自此他每周日均前來祭拜聚會,後來更成為委員會成員。「所有成員皆是義務參與,就連廟宇營運的費用、騁請祭司費用都是由我們負責。」Ravinder指,廟宇後方有一個印度墳場,是政府於1920年代分配給印度教,以西式土葬形式紀念為保衛香港在戰爭中犧牲的印度教、錫克教和尼泊爾士兵。但由於印度教傳統以火葬為主,對土葬需求不大,後來政府批准香港印度教協會在1953年墳場批地興建印度廟,成為本港首間及全港最大的印度廟宇,廟內的2樓後方有條樓梯可直達墳場。
建築採用西方簡潔現代建築特色,同時融入鮮明顏色等印度色彩。進入正門,行樓梯至2樓便看到拜祭的殿堂。此處樓底挑高,地面鋪了紅色地氈,進入前須脫鞋和穿著莊重。Ravinder滔滔分享印度教的種種,例如創造神和水神等不同神明、歷史、以梵文撰寫的《吠陀經》、祭拜的方式和供品、冥想的方法等。「這裏有張長櫈只有祭司才能坐,就算我是他的僱主也不能坐!」他笑說坊間的印度廟宇規模可繁可簡,有些簡單至只有《吠陀經》及虔誠的心便可以。印度廟一般在周日舉行拜祭儀式。這裏亦是印度教族群慶祝節日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今年10月12日舉行十勝節(Dussehra,每年舉行日子不同)。如你對印度廟感興趣的話,Ravinder歡迎公眾於每日早上8時至下午1時,以及下午4時至晚上7時前來參觀了解。
免費導賞團均須經網上報名,如報名人數超出名額,將以抽籤形式抽出參加者。現時11月份的導賞團(除猶太教莉亞堂導賞團外)仍接受報名,報名日期至10月18日。
「2024古蹟周遊樂」免費導賞團
日期:11月2至30日內指定日子
截止報名日期:10月18日
網址:bit.ly/3Y9zxEF(抽籤抽出參加者,10月25日公布結果)
香港話劇團教育中心
地址:佐敦覺士道7號
查詢:3103 5910
印度廟
地點:灣仔跑馬地黃泥涌道1號B
註:應穿著端莊服飾入廟,避免穿短褲、背心等過於暴露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