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敘利亞領袖阿薩德(Hafez al-Assad)1971年起鐵腕統治敘利亞,被稱為「永遠的領袖」,但最終還是逝世;其子巴沙爾(Bashar al-Assad)2000年繼位延續獨裁統治,2011年殘酷鎮壓反政府示威,隨後爆發內戰。當敘利亞內戰早已近乎被人遺忘之際,叛軍卻在12月8日攻入大馬士革,巴沙爾倉皇出逃俄羅斯,50多年的阿薩德政權突然倒下。近日敘利亞街頭響起口號:「永遠已經結束了,敘利亞長存,阿薩德倒台了!」捱過近14年內戰的敘利亞,今後往哪兒去?
巴沙爾倒台之快令世界震驚。畢竟,2011年開始的敘利亞內戰就算如何殘酷,導致敘利亞全國近三分之一人口流離失所,2015年的敘利亞難民潮更衝擊歐盟,雖然敘利亞早就國不成國,但巴沙爾在俄羅斯、伊朗和真主黨扶持下屹立不倒,近日還重返國際舞台,出席阿拉伯峰會,還試圖游說歐盟解除制裁。但一切只消幾天便然煙消雲散。
敘利亞前途未卜
這幾天發生什麼事尚待弄明白,不過,無論是身處國內還是離散的敘利亞人都為「永遠」的阿薩德政權終成過去歡天喜地。流亡法國的敘利亞著名異見人士薩利赫(Yassin al-Haj Saleh)對美國網媒「Democracy Now!」說:「我們被各種情緒淹沒,跟其他人一樣,我在哭、笑、呼吸。那是一個罕有的悲喜交集時刻,我感覺自己還活着。」他形容幾乎一生都活在阿薩德政權下,像是被人一直緊緊扼着脖子,但這一天終於恢復了呼吸。
薩利赫的經歷可以說是敘利亞人的縮影,敘利亞受的苦難除了阿薩德政權,還有各極端勢力。薩利赫在1980至1996年被監禁16年,2011年反政府示威爆發,薩利赫立即加入。2013年,他的妻子Samira等人在當時被叛軍控制的大馬士革郊區遭伊斯蘭組織綁架,至今下落不明;薩利赫也另有兄弟遭伊斯蘭國(ISIS)擄走。攻佔大馬士革的沙姆解放組織(HTS)源於蓋達分支。薩利赫在訪問中提到,對敘利亞前景不無擔心,除了HTS,還有阿薩德政權的宗派主義及安全架構是否可以根絕、以色列對敘利亞虎視眈眈。但無論如何,敘利亞歷史新一頁已展開。
跟不少中東國家一樣,敘利亞一戰後才成立,歷史向來複雜。要追究敘利亞為何弄得如此田地,固然可以扯出百年恩怨和不同外部勢力,但無論如何,1971年起獨裁統治的阿薩德父子要負上最大責任。阿薩德家族所屬的Alawite是少數派,只佔10%,卻手握政治經濟大權。巴沙爾本來一心做眼科醫生,留學英國過着公子哥兒的生活,但因兄長1994年逝世,他被急召回國接班。2000年阿薩德逝世,巴沙爾繼位,精心營造開明專制領袖的形象,釋放部分政治犯,又推行經濟改革,廣開言路,令敘利亞知識分子憧憬「大馬士革之春」。不過,巴沙爾愛的只是權力,很快再次打壓批評聲音。他對外一邊以開明形象示人,一邊利用西方對極端伊斯蘭主義者的恐懼,拉攏西方,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和法國前總統薩爾科齊都曾給予禮遇。
示威源於一幅塗鴉
2010年底的阿拉伯之春示威浪潮先後將突尼斯及埃及統治多年的專制領袖拉倒,早就經濟破落的敘利亞也受風潮影響。據敘利亞反對派的說法,一切源於一幅塗鴉。敘利亞南部德拉一間學校有天牆上出現「醫生,輪到你了」的字句,有何暗示可謂昭然若揭。當地安全局長是巴沙爾的表親,立即隨意抓了10多個少年嚴刑逼供。少年父母前往求情,卻遭侮辱,叫他們忘記那些被捕少年,回去再生過。這番話觸怒了一直忍辱負重的居民,3月15日發起首次示威,其他城市陸續響應,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巴沙爾將所有示威者一概視為「伊斯蘭恐怖分子」,殘酷鎮壓,結果令示威者更趨激進,反抗規模也愈來愈大。
西方雖然支持敘利亞反對派,但一直猶豫不決。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曾把敘利亞使用化武定為紅線,2013年8月大馬士革郊區古塔(Ghouta)遭沙林毒氣襲擊,近千人死亡。奧巴馬準備導彈攻擊,但臨時改變主意,聲言要把決定權交給國會,後來跟俄羅斯就銷毁敘利亞化武達成協議。奧巴馬的決定相信是為了避免美國再次陷入第二個伊拉克泥沼,一直惹來不少批評。
為了自保,巴沙爾積極拉攏俄羅斯及伊朗,敘利亞變成「俄羅斯—伊朗保護國」。敘利亞也四分五裂,據聯合國,敘利亞內戰各方都有侵犯人權的劣行。北部是土耳其支持的「敘利亞國民軍」(SNA),東部則是美國支持、以庫爾德武裝為主的「敘利亞民主軍」(SDF);還有跟蓋達有聯繫的伊斯蘭主義者盤踞西北部的伊德利卜。ISIS趁政治真空崛起亦令西方頭痛,美俄一直轟炸ISIS據點,直至12月9日,美國仍然在空襲ISIS據點。
倒台伏線
在俄伊支持下,巴沙爾撐住了,甚至收復部分失地,但沒有想過如何重建國家,也沒有想過如何修補國家裂痕。敘利亞經濟本已千瘡百孔,內戰更加速經濟崩潰,人民苦不堪言。敘利亞鎊暴跌、基本商品價格飈升,政府削減對麵包、燃料和天然氣的補貼;麵包店和加油站外大排長龍。不過巴沙爾一家的奢侈生活還是絲毫無損,民間愈來愈不滿,連政權的傳統基石Alawite社群亦心生怨恨,埋下倒台伏線。
14年內戰對敘利亞留下深刻的影響。據總部設在英國的「敘利亞人權觀察站」(Syrian Observatory for Human Rights)今年初稱,內戰已造成超過50萬人死亡,其中16.4萬人是平民。內戰令敘利亞經濟萎縮85%。巴沙爾把經濟崩潰歸咎西方制裁,但其經濟決策混亂也是一大因素。政府因為欠債纍纍,國家不少資產被迫變賣。敘利亞僅存的經濟功能似乎只剩下製造和出口毒品Captagon。世銀估計,該毒品每年市值介乎19億至50億美元,而敘利亞的GDP估計只不過90億美元。
能否走出暴力循環?
巴沙爾倒台,跟不少國際大事發生後,不少分析都在看誰是贏家輸家。支持叛軍的土耳其、趁機「先發制人」的以色列都算贏家;支持巴沙爾的伊朗和俄羅斯當然是輸家。不過,這些說法對敘利亞人意義何在?敘利亞仍然危機四伏,掌權的HTS是何方神聖固然惹人憂慮,土耳其支持的SNA跟美國支持的SDF近日在衝突,以色列則持續轟炸敘利亞。聯合國12月13日稱,自叛軍11月27日發動反攻以來近110萬人流離失所。西方似乎不想多理,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表示美國不應捲入,聽任局勢發展。至於那些收容敘利亞難民的國家則急不及待,英、法、德等歐洲國家12月9日先後宣布,開始暫停處理敘利亞難民的庇護申請。奧地利更表明正制定遣返和驅逐敘利亞難民的計劃。
永遠已經結束了,但敘利亞能否走出暴力循環,仍然是一大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