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明代馮夢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到後來田漢改編的京劇《白蛇傳》,許仙與白素貞的情緣歷來不乏改編。而來周由粵劇名家阮兆輝任藝術總監的《粵韻崑風.白蛇傳》,糅合粵劇與崑曲後,又會為許白情事帶出怎樣的况味?
由《雙蛇鬥》中青蛇因鬥法時不敵追求對象白素貞而化為女身相伴其右,到川劇中許仙因與白素貞相戀而由桂枝羅漢被貶為凡人等前情,本次演出的藝術總監、粵劇名家阮兆輝指出,《白蛇傳》原為民間故事,因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塔而衍生、流傳,後方演化為不同文本。當中某些版本雖具戲劇性但失感性,部分着重感性卻未合情理,而本次由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主辦的演出則取用了由新進劇作家鄭淦文改編的版本,以許仙與白素貞的情緣為重心,剔除繁瑣情節,只保留最基礎的故事;但同時亦增修了小量細節,為整齣戲增添了不少情感。如新編本別具匠心地在第二場〈端陽〉前段中加入了白素貞懷想屈原的橋段;看似輕描淡寫帶過,實則是深遠的隱筆——白素貞自入塵間與凡人相戀,本對戀情有無限憧憬,卻未料古時屈原因懷王猜忌自投汨羅江,今日自身卻亦遭愛人許仙懷疑,以酒相逼驗真身。千古相隔,卻同樣觸及信任的永恆課題。
粵體為主 納崑之美
雖名「粵韻崑風」,但在阮兆輝看來,中國戲曲本為一家,只因方言、歷史因素而發展出不同的唱腔與表演體系。他提到較長時間於宮廷發展、為往日士大夫所愛的京、崑,於美學方面或更為仔細,但起源民間的粵劇則貴於「真率」,而本次則引入崑曲的美學使粵劇再添新暉。他提到,不少粵劇演員也曾學習京崑,而本次將兩個「兄弟劇種」融和為一,目的「並非要分高低優劣,而是崑曲有些部分比較『美』,所以我們便嘗試學習、把它吸納進來」。如在第三、四場〈盜草〉、〈水鬥〉便採用了崑曲的安排,亦找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崑曲名家林為林和邢金沙按崑曲曲牌設計身段,在上演時則換以汲取了崑曲元素的粵劇曲牌體為主,由配樂到語言皆以熟悉架構演出。「演出入面都會有鑼鼓等粵樂,故雖然融入了崑曲的元素,但觀眾不會覺得完全是『崑』」,絕非單純粵、崑割裂地交替演唱,而是粵劇底子與崑曲美學兩相互容。
樸實表達 直抵人心
本次演出堅持以中州韻(官話)上演最後一場〈祭塔〉,突顯自早期粵劇保存至今,繼承自以往中原戲曲文化的元素。「真正的戲是自中原而來的,保留至今以中州韻出演的方式,也是廣東戲的賣點。」阮兆輝提到廣東古時被中原視為南蠻,及至韓愈、蘇軾被貶時將中原文化帶來廣東,但相對於中原政權、文化不斷更迭,這些珍貴的文化卻因此在廣東一直保存至今。阮兆輝更指《白蛇傳》曾為白雪仙等多位名伶息演之作,幾近是所有花旦夢寐以求的劇目,別具意義。是次既將粵崑混合,又保留以官話演出的傳統,除見證粵劇如何傳承及保留前人美學之餘,也可見其如何為代代名家「加工」改良至如今。
阮兆輝自幼入戲班,見盡不同《白蛇傳》,如某些版本會將法海描繪為蜈蚣精,為其滅殺白素貞加上額外的理由,甚至要以扯線木偶表現精怪對打的場景,但這些神話元素與舞台效果更多的版本卻始終未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最喜歡反而是「冇好多嘢、純粹講兩個人感情」的版本,認為許白故事本身已「足夠人情味」引起觀眾反思。在阮兆輝心中,戲曲的最大任務正是引起反思,在普及教育時更擔任情感教化的作用。相比起後來成為案頭文學、文辭華麗的明清雜劇,字淺的粵劇以樸實的表達直抵人心;甚至會「老土」地忠奸分明,將情節攤在觀眾眼前,讓觀眾在觀賞時專注感受,直至散場後再思考劇中人物的遭遇,在餘韻中哺育感性。
〈祭塔〉收場 更見原意
這次演出以〈祭塔〉收場,描繪白素貞雖見證兒子高中狀元,卻仍需重返雷峰塔、永鎮其下的悲劇命運。「白蛇本無過,何以無辜受困?」——阮兆輝指這樣的結局比起部分版本中破塔重圓的結局,更見原意。若觀眾在看充滿鬱結但人性化的故事後,替白素貞感到冤屈,也會反思類似情况是否發生於自己身上,而自己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默默細思,許、白二人情事何嘗不是無數關係的縮影?
《粵韻崑風‧白蛇傳》
日期:1月10日(周五)
時間:晚上7:15
地點: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大劇院
票價:680元、480元、280元、200元
備註:表演為籌款活動,受惠單位為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慈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