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香港】策展主義

文章日期:2025年02月07日

【明報專訊】摩理臣山的麻石牆被漆上一笪一笪色塊後,署方推了個無名的「專業策展人」出來扛責任。社區工程也有策展人啊?先轉這一念。大衛.巴爾澤10年前戲謔發明的「curationism」(策展主義)語彙10年後依然應驗——「策展主義反映了人們20世紀初以來對各種主義(-ism)、陣營、範例的迷戀;在網絡年代裏,策展成了個人品牌化(personal branding)的延伸」,「我們對策展人作為『價值賦予者』的癡迷,已影響藝術圈內外」。

雖則「策展」一詞不像英文語境裏的「curate」被廣義挪用(歌單、菜單、衣著都要curate),但見着「策展人」頭銜曖昧現於大大小小展覽活動裏,多少有種心的癢刺刺感。從拉丁文字根cura延衍的「照顧者」意味,去到羅馬帝國的牧師、官僚、精神病看護等代稱,現當代的「策展人/curator」性質愈為駁雜——是展擺品味的鑑賞家,是博物館的國家喉舌,也是主張「為藝術而藝術」、替作品全方位加值(特別在形式上和概念上)的先鋒派。沒受過當代策展訓練的策展人,撇開這長串意涵,終如何理解這崗位?於是上周去找N。「是不是掛名呢……不想用大佬的角色去領導,只是(展覽)需要一個人去聯絡、整理,了解各人的進度」,她略為靦腆地說。我們坐在室外的椅,邊談,邊看着隆冬的光穿過一整塊玻璃窗,投進那個列着攝影、油畫、陶瓷等媒介的展覽空間裏——剛從視覺藝術系畢業的N,初次策展,便已在7人聯展中疊着藝術家、策展人、行政人員的三重身分。「其實有時候『真係會癲癲哋』,既要發展自己的創作,又要照顧每一位藝術家的想法,又要宏觀一點,抽離地想怎樣令觀眾投入,還要處理瑣碎的文書工作。」

談得愈久,一下一下的踩空感就愈強烈。究竟這個展覽需要執頭執尾執漏的策劃人,還是創造全新價值的策展人?似乎N都不清楚。名為「以角落作為房子的形狀」的展場裏,「角落」此關鍵詞在作品主體裏時隱時現甚至消失(N解說是概念上的轉換、游移);而「角落」作為「兩堵牆相交內角」的現實定義亦被忽略(僅寥寥作品依此調整安裝佈局),並不是指場域限定的展示狀態為必然,但那非白盒的複式空間,實在有太多不得不注視的奇趣角落,落地大窗邊、樓梯口、走廊……就像見面那天,伏貼牆角,躲在凹處,N完全無法覺察我的存在,那般趣味盎然。半推半就的策展人,總夾在什麼兩端之間的詮釋困窘,似乎皆印證巴爾澤的論調:人們渴求更多更多的「意義」和「價值」,迷戀使物增值的「策展」,即便那顯得勉強而餘剩。

傑瑞.薩爾滋在〈策展的煉金術〉一評論裏寫,讓藝術品宛如一加一等於三的策展煉金術,確有,惟極少,「當策展人試圖讓一切都說得通時,或許策展的首要規條應為『停止說通一切』」。失準的語言只是雜音。

文:吳騫桐

(寫字的人當藝術行政)

IG@odeng____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