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874年4月15日晚上8時,一場改變藝術史的展覽揭幕。莫內、塞尚、雷諾阿等在官方沙龍展落選的年輕畫家,自組首屆「印象派畫展」。展場不大,酒紅色牆身上疏落有致地懸掛起《印象.日出》、《巴黎女人》、《現代奧林匹亞》等名作。然而當晚觀展人流不多,甚至遭評論家揶揄批評,不過一眾畫家卻顯得不太在乎,莫內還氣定神閒地提着煙斗,笑說準備好跟評論家唇槍舌劍一番。
為什麼我會知道這些細節?因為當晚我也「在場」,透過VR裝置「穿越」到這歷史一夜……
法國奧賽博物館聯合製作
去年是印象派誕生的150周年,法國沉浸式體驗開發商Excurio和GEDEON Experiences聯同法國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製作「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透過虛擬實境(VR)和3D再現(3D reconstruction)技術,重現出當年的印象派展覽及多個對印象派運動重要的場景。觀眾身在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的展覽館,戴上VR裝置後,就可穿越到19世紀法國,從巴黎躍到諾曼第,從展覽當晚時光倒流至畫家創作一刻,「親身」在歷史場景走一回。
與莫內、雷諾阿戶外寫生
旅程從攝影師納達爾(Nadar)的工作室開始,畫家們擔任展覽私人嚮導,親自解說作品。隨着印象派代表畫作逐一登場,大家慢慢移步至工作室外,走訪其他印象派運動的重要場景:例如到訪巴齊耶的工作室參與這班年輕畫家的聚會,見證他們在體制外自組展覽的決心;一起搭上火車,到巴黎近郊青蛙潭(La Grenouillère)與莫內和雷諾阿在戶外寫生,近距離觀察兩名畫家如何捕捉光影變化。最動人一刻莫過於在露台見證莫內繪下《印象.日出》,破曉之時天色曚曨曖昧,唯有橙紅日光點亮天空、倒映水面上,那鑲嵌在畫框中的夢幻景色,就在眼前。
42分鐘游走逾千呎空間
「很多人即使未曾到過美術館,都認識這些畫家,認得他們的作品,卻未必清楚畫家間的關係、他們的情感。」GEDEON Experiences總經理兼製片人Agnès Garaudel說,所以展覽不止聚焦在印象派起源的歷史,還着墨畫家間的聯繫與互動,他們會互相調侃,互相鼓勵,展現人性化的一面。整個VR之旅長42分鐘,游走在逾千呎看似空蕩蕩的展覽空間,其實牆身、地板、天花板都佈滿標記,指引參加者走到系統指定範圍;偶爾與其他參加者擦身而過,畫面會顯示附近身影,避免碰撞。當偏離路線,VR裝置亦會有指引重回正軌。
蒐集資料達2年 還原納達爾工作室
虛擬之旅內的19世紀巴黎街道、首個印象派展覽場地,畫家們的說話口脗、性格形象,全部有根有據,背後有大量歷史資料和文獻支持。GEDEON Experiences編輯及創意開發部Alizé Lecuivre指出,前期單是蒐集資料已用上2年,最大挑戰是重現展覽場地納達爾工作室。「當時關於印象派首個展覽僅有小量文字資料,沒有相關影像,因此需花時間從畫家書信、其他照片、評論、工作室舊地圖,甚至(街景)俯視圖等,拼湊出工作室內外」,例如建築風格、室內擺設,甚至連牆紙顏色、質地、光澤等,都盡量還原。
雖然建築本身與整個印象派運動未有直接關連,但為了讓參加者更好地理解首個印象派展覽,感受當下氣氛,團隊毫不馬虎,從展覽場地光線、畫與畫之間的距離、懸掛位置等,都一一講究。「當時官方沙龍展的展覽空間很大,但所有畫作都放得很擠迫。而在這次展覽,印象派畫家決定給予畫作更多空間,是當時嶄新的呈現方式。」Agnès表示,這些都在VR畫面中忠實地呈現出來。Excurio運營發展部主管Julien Badon亦補充,團隊在製作過程與奧賽博物館保持溝通,無論是歷史內容、美學展現,都得到博物館認證,盡量貼近真實。表面看來是個虛擬展覽,但他們對細節的執著,實際上就像還原一場實體展覽。
沉浸體驗印象更深
印象派畫作對香港的藝術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香港藝術館亦正舉行印象派畫家塞尚和雷諾阿的展覽,但以VR形式再說這段故事,是一個嶄新的體驗。「VR有趣之處在於可以身歷其境,比起只是被動地觀看,印象會更加深刻。」Agnès說。這趟印象派之旅,不單讓大家走入畫中,親眼目睹畫中美景,遊歷過程還會與角色並肩同行,感受他們的情緒,又會搭升降機、走獨木橋、踩上斜板,雖然只是VR畫面,但沉浸式體驗讓人不由得跟着體驗縮起身子,或邁着細碎步伐走動,猶如置身其中。Julien續指:「VR是個說故事很強的工具,與看一部紀錄片不同,你是真的感受到沉浸其中。在奧賽博物館舉辦這個VR體驗時,有些參加者脫下VR裝置後非常感動,甚至流淚,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我們不止想教育公眾,提供關於這場藝術運動的另一視角,還想透過情感,連結觀眾的心。」
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一場沉浸式探索虛擬之旅
日期:即日至5月11日(周二休館)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8:00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香港知專設計學院d-mart
票價:$80
預訂網址:bit.ly/40LwX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