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現今香港,60歲早已不是高齡。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2023年香港男女平均預期壽命分別是82.5年和87.9年。對許多人來說,60歲遠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黃金歲月的開始。身體尚且硬朗,又有儲蓄和時間自由,正是享受生活的時期。惟對很多精神復元人士來說,年近花甲所帶來的擔憂多過期待,活着往往變成只為生存,沒有了生活。
「現在真的很開心,不過好日子可能就這幾年了……未來?不敢想……」說出這番話的阿康(化名)是精神復元人士,幼時為了養家,早早離開校園投入工作;中年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因病情反覆時常出入醫院,多年來輾轉於中途宿舍和輔助宿舍(詳見「知多啲」)居住。過了今年生日,阿康就要「登六」了。近年,他的膝關節疼痛逐漸加重,每周數天往返庇護工場,追巴士時尤其辛苦。因日常行動不便,他更不願做任何運動。除了關節不適,阿康還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等幾種慢性病,加上精神科藥物,每天要服用藥物逾10種。
周身病痛 常為住處擔憂
由於宿舍不能長期居住,父母已離世,兄弟姊妹各自成家,沒有組建家庭的阿康時常為住處擔憂。心情煩悶時,唯有靠吸煙解憂。阿康僅有的社交活動是和以前的舍友偶爾出去飲茶,但覺得自己大男人一個,很少在聚會中傾吐心聲。在輪候政府資助宿舍過程中,阿康住過私人院舍,親眼見過行動能力受限的年長舍友尊嚴受損,自己則出入自由受限,飲咖啡不被允許,連冲涼有時都要由職員處理。阿康覺得,自己明明還有自理能力,卻好像只有生存、沒有了生活。
這樣的日子,阿康實在不想過第二次。但無奈沒有租屋的經濟能力,日常生活也確實需要他人協助。下次離開宿舍時,轉入受政府資助或私營長期護理院、長者院舍,可能就是阿康人生下半程的歸宿。
難結交朋友 病情影響就學就業
研究指出,精神復元人士會比一般人更早面臨身體老化(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如同阿康,很多復元人士在不足60歲時,已經周身病痛、不良於行,有很多地方需要支援。但在主流社會服務框架內,他們的實際年齡尚未達到長者的定義,不夠資格使用相關服務。加上精神復元人士常常缺少親朋戚友的支持,因為精神疾病的影響,他們和原生家庭關係疏離,較難結交朋友及人生伴侶。多年病情反覆也容易對就學、就業產生負面影響,令到精神復元人士在晚年缺少照顧自己所需的經濟能力和生活技能。
當精神復元人士老去,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比一般人多,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只能夠「生存」而不能「生活」。過好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年長精神復元人士也不例外。阿康也有自己的喜好和願望,偶爾飲杯咖啡,有出門自由,在健康允許時自理起居,閒時和朋友相聚飲茶。而協助精神復元人士過上想要的生活,應是社會各界共同承擔的責任、共同努力的方向。
物理治療減痛 社交維持認知能力
在年長時仍然能過想要的生活,既需要精神復元人士發展自身能力,同時離不開外在環境的適切支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eing)戰略框架內,提出功能能力(functional ability)的理念,即所有人都能夠實踐他們所重視的事情,維護健康老年生活。功能能力是個體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和所處外在環境,兩者的互動結果。簡單而言,雖然身體能力會隨衰老而減損,但可以通過外部條件來補足,以保障功能能力的實現。
年長精神復元人士需要鍛煉自己的內在能力;包括身體能力和精神能力,例如活動能力、視力、聽力、思考和記憶力等。就阿康身體情况而言,為了保持和提升活動能力,可以嘗試院舍、醫院或其他服務機構提供的物理治療服務,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緩解膝蓋痛楚,重拾適合現階段身體狀况的運動習慣。定期和朋友飲茶,有助維持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阿康亦可嘗試多與朋友傾訴分享,參加正向積極的文娛、義工活動,代替吸煙等不健康的排憂方法。
促進友好社會氛圍
同時,社會支援對精神復元人士的健康老齡化也至關重要。這種支援不單是提供醫療、住宿、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專業服務,或是坡道、扶手等健康設施,更重要是提供有利於健康老化的機會,並促進友好的社會氛圍。實際上,很多精神困擾從萌生到復元,絕不單純是個人問題,資源與機會是重要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nts)。例如,如果阿康的貧困家庭可獲更多經濟支援,讓他毋須犧牲自己的受教育機會來幫補家計,少年阿康可能有機會選擇更健康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會降低他應對多種壓力而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如果潛在僱主能減少對處於復元中的阿康的歧視,社會各界能多一點精神健康的知識普及,中年阿康可能會有更多社會參與機會,能更充分地發展自身能力、發揮個人價值,從而減少在年長時陷入困境的風險。
現在阿康老了,社會帶來補救服務的同時,應該積極為復元人士提供更多元的安老選擇,令精神復元人士更有信心在社區安老。當我們老去,不再為生存而焦慮,過上輕鬆又有尊嚴生活。希望這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能實現的權利。
註:本文涉及的研究項目,受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計劃資助(項目編號:CUHK 24619023)
文: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