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COFFEE:營養師醉心精品咖啡 啡迷變身評審 訓練「快」功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02日

【明報專訊】不少人也喜歡歎啡,但上咖啡館可能只為打卡,坐在店內仍然只顧上網。

陳勁芝(June)對咖啡卻擁有非一般的熱誠。她正職是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卸下白袍,在啡界有「六姑媽」之稱。公餘研習咖啡十數載,飽覽文獻、自家烘豆、實驗無數;由不諳品飲,修煉成專業啡客,去年考獲世界賽感官評審資格。與啡結緣,讓她開拓新知識領域,也在各種飲啡情誼中,深感見面共聚、共享之美。眼前啡友、手杯溫度、舌頭觸感,都是她喜歡咖啡的原因。

與June相約於咖啡店的早上,她步態輕鬆,帶着自家烘焙酸種麵包走來,還自備切割利落日產麵包刀。難怪她自稱「工具控」,家中咖啡冲煮、烘豆、發酵、烘焙相關的器具繁多,在日常家居做「科學實驗」。

港人對咖啡之初印象,多來自港式咖啡,June也如是。她的成長軌迹伴隨咖啡香,兒時常跟外公到樓下茶餐廳,外公一日兩杯港式咖啡,手上有煙與咖啡交織的氣味。加上受咖啡糖果、雪糕等咖啡副產品影響,形塑幾代人對「咖啡味」的牢固印象:富炭燒香、濃厚朱古力、焦糖、堅果般的奶啡感覺。她在美國留學時期始喝咖啡,人手一杯連鎖咖啡店外賣,總覺好型,「那時愛喝Mocha(朱古力咖啡),成不少人入門飲咖啡的橋樑」。回港當上營養師,着重鈣質攝取,必以脫脂牛奶冲調即溶咖啡,直至膠囊咖啡機流行,她又添置一部。這咖啡歷程似曾相識,恰似一種集體回憶。

危地馬拉手冲開啟大門

約12年前,在旺角Knockbox Coffee Company的一杯危地馬拉手冲,顛覆她對咖啡的固有印象。是次訪問選址於此,當年為她冲調的咖啡師Laughing亦在場。「那時不懂品嘗,初入口覺苦,幸虧袋裏有72%黑朱古力。」吃一口再喝,也許抵消了咖啡中的朱古力風味,櫻桃風味彈出。「那是頭一次,我嘗到咖啡中有水果味,像打開新領域。我像學霸走入精品咖啡世界,什麼都想學想試。」那年代精品咖啡風潮吹來香港,少數人靜靜愛着淺炒黑咖啡,講究品質、產地風味、處理法云云。

抱持醫學界勤奮好學的心,她涉足咖啡學,網上「爬文」、看視頻,積極蒐羅咖啡活動,報讀SCA精品咖啡協會課程,學習感官和咖啡烘焙,打好根基。遇上有興趣的杯測聚會、烘豆體驗絕不錯過。「E人」(外向)本色的她很快融入咖啡圈子,伙志同道合調配不同水質做實驗、助咖啡師於比賽擔任小助手等,見識多多。「認識不同人、獲得新資訊時,我會資料蒐集再與人討論,知識不斷鞏固。咖啡業者富熱誠、具自我要求、勇於付諸實行,在其他行業中不易找到,這是我喜歡咖啡的原因之一。」

咖啡評審:快喝、快思考、快寫

June味覺「開竅」,能辨認和闡述風味,並逐步進深。日常的咖啡慢慢歎,在比賽上當評審卻講求快速。評審須有豐富咖啡知識,熟知賽制、評分標準,亦要欣賞選手當場表現,包括冲煮技巧、飲品風味等,予以評分,並將品嘗體驗精要客觀地表述出來。「當下如電光火石,快喝、快思考、快寫,感官記憶要好強。」評審腦海裏,總備有深廣的風味詞彙與感官資料「寶庫」,靠日積月累的努力與品飲經驗練就功力。咖啡比賽評審屬專業的義務工作,付出時間與金錢,賺來體驗與見識。去年4月,June赴芝加哥考取世界咖啡師大賽(WBC)、世界咖啡冲煮大賽(WBrC)的評審資格。參加者須累積兩年地區賽評審經驗,並緊貼咖啡產業趨勢發展、比賽規則章程,通過筆試、感官考核等才能成為世界賽評審,有效期3年。根據World Coffee Championships官網資料,目前全世界分別有152和115名WBC和WBrC評審。「考試前不斷溫書、密集式練習,YouTube重看以往比賽影片,計時寫分紙;早上冲每杯咖啡,每飲一口便寫下評論。」適應這快節奏,營養師底子無形中有幫助,「營養師行業講求資訊,心算、短期記憶力要強」。

烘焙如建構咖啡「監獄」 困住好風味

她正職主理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症等,負責設計脫敏方案,「這範疇涉及食物結構知識,在研究咖啡時也連繫得到,例如烘焙咖啡時,咖啡豆結構會隨溫度改變產生變化」。她曾在文獻看到形容:「每次冲煮,就像在咖啡監獄中救人,咖啡豆磨成幼粉,如將監獄砸碎救出風味。」她則沉迷烘焙,就像在建構咖啡監獄,決定監獄結構鬆緊度、困住怎樣的好風味。營養界別裏,她常思考食物發酵過程的生物分解程序,不論咖啡生豆還是酸種麵包發酵,都有着共通處。她在「玩」咖啡與麵包時,忽然想通營養學上的事,一理通,百理融,看似不相干的點會串連成線,豐富學問。

手冲上桌,June帶領記者從顏色聯想:「你喝到裏面有水果風味嗎?是什麼顏色的水果?紅色、青色還是黃色調?」再細分水果類型,如莓果、葡萄、檸檬,繼而進一步思考味道如新鮮水果、乾果、果醬抑或水果糖等。「上感官課程是捷徑,而味覺敏銳度則須經日常訓練增進。」日常吃喝,專注用心感受,思考並記住味道。

June味覺變敏銳,口味不喜濃重,飲食漸挑剔有要求,亦學會欣賞更多食物,諸如以前不愛茶與酒,現能嘗出箇中細緻。她喜與人見面交流食物味道,在細嚼慢嚥中建立共同語言與感受,拉近關係。「人與人之間回到原初的溝通模式。」有時她以酸種麵包跟啡友「以物易物」;啡店裏一句「你在喝什麼?」開場,便交到朋友; 周末一句「老竇我回來冲咖啡」,便迎來家庭歡聚。咖啡是社交語言,是公餘減壓,是有趣知識領域,是手藝鑽研,是食物科學,是味道記憶,是她擴闊眼界、生活空間的橋樑。●

理智飲啡

June在咖啡營養上知識豐富,她發現醫學界提出適量飲用咖啡對健康帶來好處。換着是酒,對身體無益,便不會沉迷至此。

咖啡來自咖啡樹的果實咖啡櫻桃(coffee cherry),是水果的一種,果籽經處理和烘焙便是咖啡豆。咖啡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如咖啡因、氯原酸等,過往有不少研究顯示,適量飲用咖啡可減低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如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病、慢性肝病、柏金遜症、抑鬱症等。淺至中烘焙的咖啡豆含有較多抗氧化物。抗氧化物會隨時間流失,故宜密封存放於20℃以下環境,並於烘焙後6個月內飲用。

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取不超過300至400毫克咖啡因,大致等於2至3杯(240克)手冲咖啡分量。煲煮或浸泡時間較長的咖啡如港式咖啡、冷泡咖啡,咖啡因含量較高,每天飲用分量宜少於兩杯。●

文:吳穎湘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