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台變前台 鹿特丹藝術倉庫大揭秘

文章日期:2024年08月16日

【明報專訊】在白色網架上,竟然密密麻麻掛着百年的古典油畫?看上去就像連鎖家俬店的示範室,推銷收納架!2021年開館的荷蘭鹿特丹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存放超過15.2萬件藏品,為全球首座恆常開放予公眾參觀的藝術倉庫,可說是震撼博物館界的大膽奇招。集儲藏、展示、工作室於一身,參觀者更可隔着玻璃一睹專業人員修復作品的過程,來一趟藝術大揭秘。打亂前台後台設定,它讓人更易親近,更想看看作品之間的對話。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強調自己「並非博物館」,它是旁邊藝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之倉庫。藝術館館藏自1849年起建立,橫跨古典油畫雕塑至當代創作,包括Jan Van Eyck、Jeroen Bosch、莫內、梵高、達利,以至Jean-Michel Basquiat和草間彌生,承載藝術史足迹。建築物主樓在1935年落成,多年來另有增建其他部分,成為鹿特丹地標之一。藝術館原有倉庫早在2000年頭面臨水浸問題,遂籌備外部倉庫,最後由著名建築師Winy Maas主理這計劃。藝術館正關門復修,Depot暫時獨自肩負起面向公眾的工作。倉庫全鏡面建築富未來感,環迴反映着鹿特丹市景,也讓遊人在走入此龐然大物前,先找到自己的身影。

一個燈掣 倉庫場景細節完勝

走進倉庫,抬頭見中央採光,中間各層由透明物料製的橋,以及樓梯交錯連接,橋身內更擺放了畫作、雕塑和設計品,作品有如飄浮半空。Depot活用倉庫本身的特質和使用習慣,例如走廊有一個又一個玻璃窗口,可窺探入面的收藏室,遊人自行按燈掣,內部便會「亮燈」一會兒。歐洲不少家居有儲物室或地下室,小小舉動足以令人憶起有關倉庫的生活經驗。各玻璃窗向外展示的藏品均經精心「策展」,擺放不一定按年份分類,而是有各樣主題,以增進跨時期、跨媒介的對話。這設計宣示這裏有別於平常的博物館,更能激起大家的好奇心。

直擊修復藝術品過程

修復當然是Depot的一大重點。倉庫嘗試揭開平日博物館保存工作的面紗,部分修復工作室同樣裝有玻璃窗,旁邊特設專區介紹更多有關修復的冷知識。例如,有指名畫《蒙娜麗莎》曾因X光造成永久傷害,界別多年來不斷研發新的掃描技術。到訪當天正好遇見專業人員拆開油畫的畫框,並抹乾淨保護玻璃面,不禁駐足凝望良久。之後發現,館方貼上告示呼籲大家拍照及錄影時避開工作人員面容,才想到他們如此被人看着工作,應該會挺不自在。

展覽畫作「露背」 跨時期對讀

話雖為倉庫,Depot亦有數個畫廊空間,現展出展覽Beloved,曬冷175年館藏。Beloved可謂最近看過最厲害的展覽,其中一個特別之處在於露出畫作背面。策展團隊參考建築師Lina Bo Bardi為巴西聖保羅藝術博物館的設計,把畫作掛在透明玻璃板上,代替白色四面牆,以挑戰畫作的「神聖」感覺。看到名畫背面不但獵奇,更為作品添回一點人情、貼地感覺,見證其經歷過長長旅途才來到此處。策展團隊更細心指點出各種痕迹,包括藝術家簽名、代理人或藏家手寫信、裱畫標籤,或是前後不同圖案的祭壇畫(altarpiece)等。

畫作一格格並列擺放,不就像倉庫,或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相簿嗎?策展團隊充分發揮現代人「一眼關七」接收大量資訊的習性,不同時期的畫作重疊眼前,刺激關聯能力。這份混雜實為經過精心策劃,形成豐富對話。例如,策展團隊把René Magritte著名畫作《禁止複製》(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1937年),與荷蘭畫家Kees Timmer繪有兩頭美洲豹的畫作Jaguars(1949至1950年),以及George Hendrik Breitner繪畫一個人站在鏡前戴耳環的The Earring(1893年)並置。3幅畫的鏡像效果誘發有關真實與虛妄的思考——我們嘗試在人前展示怎樣的個性、性別、角色等,一個人又有多認識自我呢?

如果需要一點引導,Depot的手機應用程式一改費神的長篇介紹,透過遊戲及選擇題,讓大家了解作品背景,令人更易投入其中。

走過Depot,即使它堅稱自己是倉庫,卻好好發揮了公共博物館在教育、推動對話的角色。在概念、建築設計、策展方式等方面,它展示了博物館的核心不止在於「物件」,而是「人」。藝術館有沒有花心思與人溝通,分享作品中的意義和情感,就是功夫吧。

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

開放時間:周二至日上午11:00至下午5:00

地址:Museumpark 24 3015 CX Rotterdam

票價:20歐元(約170港元)

網址:www.boijmans.nl/en

文:小東

編輯:譚雅詩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