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倫敦到高雄有多遠?一萬公里,兩條海峽,整片歐亞大陸。倫敦到高雄有多近?一場展覽,兩座城市,在繪畫與攝影中跨越萬水千山。位於台灣的高雄市立美術館正舉行年度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作為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特展Capturing The Moment的唯一海外展出站,高美館共展出55幅20世紀繪畫與攝影作品,讓觀者在繪畫與攝影的互動中,穿梭瞬間、探問歷史。
「從今天起,繪畫已死(From today, painting is dead)。」攝影技術發明後,法國畫家保羅.德拉羅什(Paul Delaroche)如是說。攝影技術的發明,對繪畫造成極大衝擊——寫實與客觀記錄不再是繪畫的第一要務,畫家費心半生鑽研透視、結構,也不及快門按下的一個瞬間來得精確。同時,攝影普及也讓藝術變得更加「親民」:原本富裕家庭與貴族才能擁有的肖像,隨着相機普及而變得大眾化。不少人認為,圖像變得廉價和可複製,降低了藝術價值。
然而,亦有人說,攝影的出現,推動繪畫走向新的高度——拋下「真實」的枷鎖後,畫家將重心放在如何透過繪畫傳遞意向、表達情感,許多新的繪畫風格和流派自此誕生: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普普藝術、超現實主義……攝影帶來的藝術大眾化,改變了社會對美的定義與認知,讓藝術走下神壇,走入生活,在日常中無處不在。
「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覽策展人葛雷格.謬爾(Gregor Muir)受訪時表示,攝影與繪畫存在千絲萬縷的共同點,「無論是畫家還是攝影師,他們都試圖定格某個特定的時刻」。畢竟,攝影與繪畫都是表達形式,傳遞情感才是藝術家最終目的。因此,謬爾希望透過展覽,展示藝術家如何在畫筆和鏡頭間選擇,以定格特定的情感。
展覽引用美國作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之言:「畫家創造世界,攝影師揭露世界。」從攝影與繪畫的關係切入,將展品分為「攝影時代的繪畫」、「如畫的場景」及「融合新境」等6大主題,邀請觀眾從不同角度回看攝影與繪畫歷史上的重要作品,思考攝影與繪畫的關係,看見其帶來的影響力。「這種關係最終定義了整個20世紀的現當代藝術。」謬爾說。
預設場景「失真」惹爭議
展場中,最能體現攝影與繪畫間的模糊邊界,當屬加拿大攝影師傑夫.沃爾(Jeff Wall)的作品。展覽第3部分「如畫的場景」展出他最廣為人知的攝影作品《突如其來的一陣風(借鑑葛飾北齋)》。畫面中,平坦開闊的田野上忽然颳起一陣風,相中4人或是緊緊護帽、或是抬頭仰望天空,還有人手中文件被風吹散,伴隨繽紛落英飄揚空中。乍看之下,會以為相中場景不過是攝影師捕捉的風起瞬間。然而,相中的場景、人物動作,乃至樹木彎曲的弧度、文件飛起的姿態,全部來自攝影師的提前編排。沃爾以日本畫家葛飾北齋著名畫作《富嶽三十六景‧駿州江尻》為參考,預設場景、燈光和人物的位置及動作,耗費一年多時間,前後拍攝百餘張相片,並運用數碼技術疊加相片中的元素,才完成對畫作的演繹。
不少人曾質疑沃爾這幅作品:當相片經過綵排和場景調度,能否視作對「真實」的再現?當失去「真實」這一屬性,攝影應該何去何從?沃爾曾回答,攝影其實是一門藝術。在他看來,他的作品並不是對繪畫的模仿和還原,而是捕捉腦海中對畫的記憶,再重新演繹。因此,他認為攝影目的不止是再現真實,而是跟繪畫一樣,是一種創作的藝術。
電影化成畫 色彩筆觸營造緊張
沃爾用攝影繪下記憶的創作方式,被稱為「電影式攝影」(cinematography)。其實,在攝影師從繪畫借鏡、創造如電影般具有故事的相片同時,畫家亦常在電影中提取靈感。在「融合新境」展區,有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畫作《獨木舟湖》。畫中,湖水青綠,遠處是葱鬱的密林,女子孤身坐在獨木舟,隨流水漂動,她的一隻手臂無力垂靠在舟側。畫面靜謐,卻令人感到隱隱不安,彷彿有什麼東西即將躍出水面。原來,畫家的創作靈感源自著名恐怖片《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畫中場景,正是電影尾聲時,倖存女子氣若游絲等待救援的場景;而下一刻,殺人魔傑森將突然出現,殺害女子。繪畫雖不如電影場景般逼真,但藝術家運用色彩、筆觸,將緊張氛圍藏入畫中,引發觀眾聯想,更添幾分不寒而慄。
從攝影技術發明那刻,攝影與繪畫糾纏的關係便隨之誕生。有人認為攝影方可記錄真實,有人斷定繪畫才是藝術創作。但在兩者互相借鑑、相互推動的過程中,歷史的瞬間得以凝成藝術的永恆。在策展人謬爾眼中,攝影與繪畫均是「非凡的藝術作品」,兩者相輔相成,用各自的方式將歷史定格。若想一窺藝術之非凡,不如走入高美館,穿越繪畫與攝影,凝視經典瞬間。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
日期:即日至11月17日
時間:周二至日上午9:30至下午5:30
地址:台灣高雄市鼓山區美術館路80號高雄市立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