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知識渴求融入德國生活

文章日期:2020年08月25日

【明報專訊】各位好嗎?華德媽留意香港的新聞,學校受疫情影響,就算開學了也未能面授,同學們不能一同學習,教師也只能對空氣講課。這的確很難適應,但大家也只能盡量配合。換個角度來看,也許這也是一個反思「學習」的時機,究竟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否不能取代?學校又是為着什麼而存在的呢?

學習應源自知識渴求

不少如華德媽已為人父母者,以往都一直受填鴨教育薰陶,大概都習慣了在學校聽書、回家做功課的學習模式。華德媽在新界某中學讀書時,偶然遇到一位曾經在港島名校任教的老師,他對我和同班同學說:「以往都是他坐着,由學生一個一個的去他身邊提問,他解答;現在來到這學校,同學只是木訥地等着他講課,兩種學習文化大不相同。」這番說話帶給我一番啟發,學習應源自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而非為完成功課或考試而被迫由早到晚坐在課室裏被動地接收信息。來到德國生活後,這類的學習更是融入生活當中:火車上閱讀報刊、飯後的問答遊戲或其他富深度的電視節目等,居德6年的我漸漸明白到,德國人之所以看似高傲和嚴謹,某程度上源自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和批判。

開學「文具甜筒」 送給小一學生

雖然這類學習文化強調自主,但任由小朋友自主就容易走偏了,試問哪個小朋友不想純玩樂呢?大概只有幼稚園能讓小朋友無功課地在遊戲中學習了。我們家的華德哥哥來年就會入讀小學,要正式開始跟隨導師學習不同科目的知識,每次問他來年入小學有什麼感受,他都表現得非常期待。其實由一年前開始,爺爺奶奶就會引以為傲的對華德說「大個仔了」、「來年入小學」等說話,日子有功,令到哥哥也非常期待成為一個小學生。

剛剛過了的8月中是德國的開學日,在那天的小一學生,都會拿着一個大雪糕筒形狀的開學甜筒(schultüte),裏面放了文具、筆袋、糖果等,通常由父母親自準備,送給初初入學的小朋友。較早前的文章我也分享過德國社會已於6月頭全面復蘇,大家戴口罩和保持距離,生活如常。考慮到哥哥來年就入學了,我們接下來也要去不同小學參觀一下,為他準備一個美滿的開學日。下次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