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兒子升讀中一,學校指定要讀楊振中編著的《歷代文言小故事(一)》(有為書店),剛巧這本書家裏有,於是暑假開始,就是親子共讀文言文時間。
廣東人讀文言文有個好處,因為有些中文字,文言文和廣東口語相通,例如廣東話的「走」字與文言相通,即現代白話「奔跑」的意思,又如廣東話的「行」字亦與文言文相通,即現代白話「走路 / 步行」的意思。
閱讀需要勇於猜想
不過,親子共讀文言文之際,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文言中因為用字精煉,作者或有心或無意,字裏行間,每有「留白」。這可能是孩子閱讀文言文時摸不着頭腦的地方,偏偏卻是喜歡閱讀的人覺得有趣和可堪玩味之處。
譬如說,有一篇文章節錄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及顏回,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白話語譯為: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對我更親近。可是,為什麼門人會更親近孔子呢?後文再沒有論及。這成了一個「留白」,讀者必須在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推論和猜想填補進去,才能「讀通」文章。也許,是顏回人緣很好,同門都以他為榜樣,看他很喜歡親近孔子,也就自自然然和他一樣喜歡親近孔子?也許,是門人從顏回和孔子互動之中,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於是更明白孔子是一位既可敬又可親近的老師?
沒有標準答案,卻留下更多思考空間。
未必正確 但必然印象深刻
又譬如說,另一篇文章節錄自《荀子.解蔽》,提到有個叫做涓蜀梁的人,「其為人也,愚而善畏」(又蠢又怕死),一天,夜行,在月光之下,「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為立魅也」(低頭見影,以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頭看見自己垂下的頭髮,又以為是站起來的鬼),於是大驚,「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最後一句,白話翻譯為「轉過身奔跑,等到回到他家中時,就斷氣而死了」。可是,「背而走」一定是轉身逃跑的意思嗎?古人惜字如金,上文用一個「走」字就可以了,何必強調「背而走」?譬如《孟子.梁惠王》有「棄甲曳兵而走」一句,慌忙逃跑,根本不用加上「背而」兩字,如果作者故意加上「背而」二字,很可能特指某一種跑法,就好像《漢書.枚乘傳》有「人性有畏其景(影)而惡其跡(腳印)者,卻背而走」一句,「卻背而走」正是「倒着跑」的意思。假設上文的涓蜀梁先生,正是嚇得不敢轉身,一邊後退,一邊看着亦步亦趨的「鬼影」,自己後退得愈快,眼前鬼影追得愈快;那麼,以這種不正常的「倒後跑法」,一路跑回家中,眼前鬼影卻一直擺脫不了,情景既詭異又滑稽無比,最後回到家中「失氣而死」,想來比正正常常轉身逃跑至死更為「合理」。
以上所講,純為個人猜想,聊為閱讀自添趣味,貽笑大方,不足為訓。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