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代精神:AI永遠無法取代的事

文章日期:2020年02月03日

【明報專訊】人工智能炙手可熱,已成為科技發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現在許多不同形式的人工智能應用,不單用在工業生產、金融服務,甚至融入家居,開始商品化。一些智能系統除了在應用層面,更開始模擬人類感情反應,以提高趣味,令使用者更投入,甚至視之為家庭一分子。

對於複雜的運算,人腦已經被機器遠遠拋離。例如2016年AlphaGo擊敗了韓國職業九段棋士李世乭,便是藉着深度學習不同棋譜中多達3000萬步棋着,和數百萬次自我對弈的神經網絡運算,來建立一套下棋法則。在對弈過程中,人類會顧慮成敗得失而受情緒影響,相對機器在運算上只是純粹為求結果,更突顯人機之別:撇開勝負,機器在情感連接、模糊配對,甚至潛意識聯動上仍未能突破,更遑論對「意義」一類人文概念之理解。

生活經歷 轉化「情緒記憶」防衛

人類大腦有着強大的情緒中心,將日常生活遇到的體驗,當中的情緒感覺編譯成「情緒記憶」,儲存在腦內的「杏仁核」(Amygdala)。我們的主要情緒,包括喜悅、憤怒、哀傷、恐懼、厭惡、驚奇、擔憂、窘迫、嫉妒、自豪、慚愧、羞恥等,當中大部分都屬於負面,這可能源於在進化過程中,為求生存而採取保守的防衛法則。

依靠情緒記憶系統,人類能因應過往經驗,迅速地就環境中的蛛絲馬迹作出即時反應,利用比如恐懼、厭惡等情緒來保護自己,增加了大腦對信息處理的效率。可是,這種迅速反應的代價,卻犧牲了精確性,導致偶然會出現「杯弓蛇影」的現象;以至驚恐、創傷後遺症等,亦是因為這個系統因超越了負荷而出現毛病,而令人變得過敏,成為「驚弓之鳥」。

負面情緒記憶也是力量來源

不過,負面的情緒記憶亦是力量的來源。比如憤怒時產生的攻擊性、擔憂時發揮的思考能力,和恐懼時為求生而逃跑的反應,往往會令人發揮無限潛能。最重要的是,無論正面抑或負面的情緒,一些經歷都賦予我們生存的意義,讓我們細味到生活的甜酸苦辣,學會盼望、懂得珍惜。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的情緒,或許就是進化出來的一種優勢。我們更應該珍惜擁有機器所欠缺的,主動體會他人的感受,讓彼此藉着共情而變得更和諧、更團結,而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