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焦」不是壞情緒 計劃將來腦朋友

文章日期:2024年07月22日

【明報專訊】「我的情緒主控是阿焦」、「此刻的我是阿尷」……動畫《玩轉腦朋友2》上映,全新情緒角色登場,影迷間掀起討論,探索自己的大腦由哪個情緒專員掌控。

電影續集以焦慮為主角,連同本來的「腦朋友」——傷心、生氣、驚恐,一向都被認為是壞情緒,令大腦出亂子,令生活一團糟。然而,心理學家指,每種情緒都有其價值,沒有好壞,學習接受和允許所有情緒的出現,有助建立有質感、有層次的人生;即使情緒風暴襲來,都會有放晴的一日。

電影承接上集結尾,主角韋莉步入青春期,情緒專員從原本的阿樂(Joy)、阿愁(Sadness)、阿燥(Anger)、阿驚(Fear)和阿憎(Disgust),一夜間增加阿焦(Anxiety)、阿尷(Embarrassment)、阿羨(Envy)和阿厭(Ennui)。新出現的情緒專員採用與以前完全不同的方式,甚至將初始情緒專員趕走,應對青春期出現的挑戰。

情緒「有入無出」 累積成病

傷心、生氣、害怕、焦慮等向來被認為是壞情緒,它們出現時帶來身心不適;社會文化也灌輸不應表露壞情緒,久而久之令人壓抑負面情緒,以為只有開心、樂觀等正面情緒才正確。輔導心理學家吳芷嫣指,「負面情緒在人類進化過程很重要,例如當遇上獅子老虎,出現害怕情緒,就會產生戰鬥或逃走(fight or flight)的本能,保住我們的生命」。很多人認為情緒分好壞,其實是錯誤,即使是大家不喜歡的「壞情緒」都有其作用。

臨牀心理學家梁重皿說,「所有情緒都是我們生活的體驗,幫我們更認識自我,作出更貼近內心的選擇」。一味壓抑,負面情緒及其影響不會消失,反而對身心造成更大影響。負面情緒演變成情緒病,除了遺傳因素,吳芷嫣指通常因為情緒「有入無出」,不斷累積,卻沒有適合的方法管理,因而成病。

害怕令人避險 良性嫉妒生推動力

綜合吳芷嫣和梁重皿的意見,「壞情緒」其實不壞:

焦慮:有助計劃將來,產生動力準備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情况,如不想考試不及格,就會努力溫習

傷心:當面對失去時,傷心的狀態讓人收起自己,給予自己空間療傷;而流淚有如求救信號,讓他人知道你需要協助

生氣:當個人界線被踐踏、不被尊重時產生憤怒,就會為自己平反、爭取

害怕:眼前出現危險如有車撞過來,出現害怕的情緒,懂得避開

嫉妒:覺得別人表現得更好,良性的嫉妒(即羨慕)可產生推動力,讓人進步

意識「阿焦」存在 避開壓力來源

今集電影主角落在阿焦身上。焦慮是日常生活中常出現的情緒,正如電影開始時,阿焦助韋莉在新朋友面前留下好印象,但隨後壓力愈來愈大,結果暴走失控,導致韋莉在比賽期間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等恐慌徵狀。吳芷嫣說,這一幕將焦慮情緒刻劃得很好,阿焦在控制台前焦慮到瘋掉,不斷胡思亂想,動彈不得,是不少焦慮症患者發作時的寫照。「焦慮本身是幫我們計劃的情緒,但當太執著於這個做不到,那樣準備不好,有什麼差池出現,就可能出現焦慮症。」

處理負面情緒,以阿焦為例,吳芷嫣指首要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並盡量避開壓力來源,縱使無法完全不接觸,可嘗試減少接觸次數;同時留意自己會否對他人的說話和行為過分敏感或過度解讀,「多數是自己嚇自己」;另外學習放鬆身心,如韋莉出現恐慌徵狀時,透過深呼吸、伸展運動,或與他人傾訴來改善焦慮感。

分散注意力 煞停胡思亂想

面對焦慮,最難處理是胡思亂想,「很多時愈來愈焦慮,是因為腦海中出現龍捲風式的思考方法,將一個問題演變成很多個問題,但其實大部分情况根本不會出現」。要改變想法不容易,吳建議從三部曲着手。

第一、認知自己有這個思考傾向;

第二、當快要胡思亂想時,在腦海中想像一個「停止」的符號,如馬路上的停止路牌,或者上鎖的儲物櫃;

第三、分散注意力,「有研究指,分散注意力2分鐘或以上,可以截斷以往不停思考的慣性」。過程是很費力,因為當事人太習慣以往的思考方式,所以需要不停的自我提示,才可練成每當快要陷入龍捲風時,嘗試抽身離開的能力。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