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在港大醫學院工作不知不覺已32年,很榮幸能與一班「亦師亦友」的好前輩、好同事、好團隊一起推動學院不斷向前發展。其中兩位令人敬佩的教授——楊紫芝及袁國勇,相繼於今年出版自傳,分享其豐富的人生閱歷。這兩位杏林精英對港大醫學院、香港大學以至整個社會均有卓越貢獻,我相信無論醫學院的同事、學生、校友或廣大讀者,都可從他們的故事中獲得啟迪與裨益。
楊紫芝教授是港大醫學院傑出校友、全球內分泌學研究先驅兼權威人物。她於1953年畢業,1959年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因心繫母校,一直留在醫學院任教,1983年成為醫學院歷史上第一位女院長,及後更擔任港大副校長及高級副校長的重要職務。楊教授出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動盪時代,其人生轉折反映了香港歷史起伏跌宕,當年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女性仍屬少數,能夠上大學、做醫生的更如鳳毛麟角。
楊教授對醫學教育充滿熱誠,數十年來誨人不倦,不少名醫和教授都曾是她的學生,至今仍堅持每周工作6天,除離港公幹或外遊,從不缺席醫學院畢業典禮、內科學系會議等。我自己有時或因工作繁忙而略現疲態,但楊教授永遠精神奕奕、頭腦清晰,我實在自愧不如。
服務社會熱忱 數十年如一日
袁國勇教授是舉世知名的微生物學家,在研究SARS、中東呼吸綜合徵,以至新冠肺炎等新發傳染病方面厥功至偉,被譽為「醫學界的福爾摩斯」。我閱讀他的自傳時,不禁憶起跟他初次見面的情景。
我在1992年從蘇格蘭回港,加入港大醫學院,同時在瑪麗醫院診症。某天傍晚,急症室接收一名發高燒、雙膝紅腫病人,情况相當危急。我初步估計他受淋球菌感染,即從病人身上提取關節液樣本,趕快拿到實驗室做檢測求證。當時早已過了下班時間,我本以為實驗室裏空無一人,誰知角落裏坐着一位身穿白袍的科學家正埋首工作。我跟他說明來意,他毫不猶豫地答應幫忙,沒多久就有檢測結果,證實了我的推斷——果然是淋球菌感染。袁不僅沒介意我打斷了他的工作,更給我治療建議。
當時我對袁教授的勤快和熱心,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憑着對知識的渴求與實事求是的信念,在醫學研究上取得多項對全球公共衛生影響深遠的成果。
總括而言,楊、袁兩位教授努力不懈、服務社會的熱忱,數十年如一日,實在值得我們借鏡與學習。我衷心推薦他們的自傳,希望給大家——尤其身處逆境的朋友,帶來鼓勵和啟發。
文:劉澤星(港大醫學院院長)
(港大醫學院院長劉澤星專欄「澤星寄語」,分享醫人醫事,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