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學時代:回顧3個月網學9興趣 興趣×應用自學方有所成

文章日期:2021年01月24日

【明報專訊】網學時代系列誕生於2020年暑末、第三波疫情消減之時,香港人逐漸從物資短缺與疫情擴散的恐慌之中紓解,亦開始有餘裕心力提醒彼此,要適時在苦悶中尋找快樂:有人在疫情期間學會下西洋棋、從不入廚的也學冲400次咖啡……網學時代,不用與人接觸、亦不用花費很多,學習資源就在彈指之間。於是,記者短短3個月間,極速透過網學揣摩9種興趣,實測睇片是不是真能學會一種技藝,並邀請了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訪問學者林國偉(Benny)參與這場試驗。回顧經驗,Benny總結學習從來不貴在成果,而是從過程中得到啟發,網學正正予人機會探索不同可能。他認為疫情過後,世界無可能回復正常,教育會因網學而改變,至於如何更好地迎接未來,他說政府和學校都有責任,並以新加坡經驗印證。

繼續鑽研的動力

首先回顧一下記者在本欄中學過什麼:扭計骰、手寫字、星洲炒米、倉頡輸入法、西洋棋、搖搖、粵語拼音、插畫和日文(還有一期是滑板,刊於2020年7月19日E06,實為本欄的「前傳」)。記者實測後,覺得以上全部靠睇片都能夠學識,但當時亦深明必須反覆練習才有機會成為專家。

3個月過去,記者發現,現已無法單看公式和依賴記憶順利還原扭計骰,需要重看影片一次方能完成,扭計骰和搖搖亦早被冷落在家中櫃子深處。至於星洲炒米和粵語拼音在報道刊出後再無接觸,亦無動力再做。反倒是西洋棋和日文,都因為記者分別在手機下載了遊戲app,可以時不時按入遊戲玩玩、打發時間。

至於真正變成興趣,繼續花時間鑽研的就只有滑板和倉頡輸入法。記者由於採寫本欄意外發現自己喜歡踩滑板,愛上不時拿着滑板到街上溜溜;亦因為早前強迫自己刪除手機上的速成輸入法,現在日常通訊都會用倉頡打字。

總結記者撰寫本欄的最大感受,原來在以速度標榜成就的網學時代裏,很容易成為「通才」,即每樣識少少,但每樣都只懂皮毛,感覺很空虛。唯有透過不斷練習,才能令這個興趣真正屬於自己,而要令自學有所成,最重要還是興趣和應用。

■記者實測

A、真係學得識?

在首篇簡介中,我們提出針對網學時代的兩個問題:睇片跟住做包保學識?網學時代學習會變得更容易,抑或更難?

Benny解說,首先要明白9種興趣特質不同,「學識」的定義亦不能一概而論。簡言之,學懂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是涉及技術層面,例如扭計骰、搖搖可跟從影片提供的口訣和步驟自學而成。第二個層面牽涉學習背後理念,即使在線下學習都未必能夠掌握,例如西洋棋背後要學習策略,日文背後要學習整個語言系統。「但其實可為自學日文設定一個肯定的outcome,例如學日文是為了唱一首日文歌,就能夠在短時間內成功。」

當然,學不學得識亦視乎每個人的特性。原來Benny看完記者報道後,亦買了扭計骰試玩,但他笑言跟足影片學扭一兩次都失敗,最終放棄,「我自稱是數學好叻的人,我都學不到。我想和個人有關,我本身喜歡學習一些理念性的事,如果涉及好多步驟的,反而學不到,這亦是我選擇學藝術和文化的原因,哈哈」。

最重要過程中獲啟發

雖然學識的定義各人不同,然而Benny覺得有否達成學習目的並不重要,最重要是過程中獲得啟發。「你有否覺得這三四個月內,好似識了好多東西,但又好碎片化,其實是很好玩的事,不是壞事來的。學扭計骰時,未必和扭不扭到有直接關係,但你有一番體會,得到一些看法、觀點和對人生的領會。」這令記者想起,乘車時專注學玩扭計骰,得以在繁忙的工作中清空頭腦,學會專注,當刻意識到堅持一種興趣是多麼重要。

B、比較易學?

網學如雙刃刀,雖然網絡世界什麼皆可學,而且有大量雞精秘笈提升成效。不過假資訊繁多,一旦學壞手勢,要改正或許更費時失事。Benny說不會以學習是否變得容易來形容網學時代,而是覺得網學必然提供更多學習機會,這是好事。因為有些興趣例如戲劇表演和公眾演講(public speaking),在幾年前如果不跟老師學習,根本無可能自學。

他舉例,最近輔助一名學生考獲公眾演講的LTCL演奏級資格,其教學方法包括上網觀看影片,從短片中學習公開演講說服人的技巧、手勢與發音。他以自身為例,成為學者之前,在新加坡從事劇場導演和監製10年。當年根本沒有網上影片教導劇場表演藝術,他靠在劇場環境中浸淫自學,並且花上很多時間自行排練,終考獲戲劇表演LTCL演奏級資格,他相信在網上自學成效可能更大。

新加坡vs.香港自學 星洲政府派錢鼓勵疫下網學

記者和Benny合作了3個月,但其實從未相見過,因Benny一直在新加坡,至本欄最後一個訪問他終於回港,不過仍在隔離中。他說新加坡疫情基本受控,這兩個月來每日維持一至兩宗新增個案,當地上班上學早已回復正常。今次回港為了在中大任教的碩士課程:數碼文化和社會。

問及新加坡和香港網學文化有何不同,他說兩地的社會文化其實很接近,同樣講求以最快速度達成學習目標,唯一不同的,是新加坡政府近年創造了鼓勵市民網學的機制和環境。

2002年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講述當地的高壓與填鴨式教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但Benny說,近年政府教育國策逆轉,自幾年前開始大力提倡市民不用讀大學,鼓勵市民透過自學提升技能。因此,現在新加坡學校招聘副校長時不再要求持有大學文憑;小學一至三年級學生亦不再獲發成績表,變成教師用不同角度分析學生有什麼地方需要進步和維持的意見表。

隨着國策轉變,「SkillsFuture」計劃亦在2016年誕生,與香港「持續進修基金」一生人只能申請一次、上限2萬港元不同,新加坡政府於2016年起向年滿25歲或以上的公民帳戶注資500新加坡元(約2927港元)信用額,信用額無限期。Benny說金額看來比香港計劃少,不過政府每年會加碼,金額可累積,2020年爆發疫情期間,新加坡政府更向每名上指定課程的市民派錢,「上一小時課,政府最多送11坡元(約64港元)。我有些新加坡朋友住在外國,聽到政府派錢,就算身處菲律賓、印尼都去上堂賺錢。我想說的是新加坡有一些機制鼓勵人上網自學」。

國策轉變 求學不是求分數

202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再提供一次性500坡元信用額,供市民在疫下網學。除了個別市民上課有錢收,僱主亦同樣受惠。為鼓勵受疫情影響行業的僱主在停工期間指派員工接受培訓。員工每上課一小時,政府會向僱主派發最多10坡元(約58港元)的課程費用補貼和缺勤工資。

他說,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政策對於新加坡社會而言是好事,有助紓緩學生考試壓力,不過政府巨大的思維轉變背後,其實是建基於已經達成了全國數學和科學躋身全球領導地位的成就追求,才轉而推行較溫和的政策,「如果有一日數學和科學因為這個政策而開始退步呢,我肯定政府又會有另一措施」。Benny說,從「SkillsFuture」計劃涵蓋的多元課程中,始終以編寫電腦程式課程最為熱門,可見新加坡政府其實沒有放棄追求數學和科學的學生要求,寫方程式亦是小學必修課。

【未來學習模式】

真人教學與網學融合

因為今次專欄,記者深感面對面真人授課的可貴,猶記得滑板達人馬上指出記者的錯誤姿勢;香港冠軍對西洋棋的專注;高手拋出搖搖的力度,還有每一位達人的成功背後都源於對該門興趣的熱情與熱愛,此乃隔着熒幕無法感受得到。記者說網學時代,都是疫情底下的無可奈何,希望能夠盡快回復正常。Benny卻說,已經無可能回復正常,未來的教育已經離不開網學,真人教學與網學必然融合。

微型證書興起

由於疫情之下,人們對於長時間Zoom網上學習漸感疲累,因此網上潮流興起了微型證書(micro credential),人們可在網上修讀微型課程、考試和獲得證書。Benny預計以後愈來愈多大學或高等學校要求學生在親身上課同時,在網上考取微型證書,「大學老師未來未必需要只在一間大學授課,學生亦未必去一間大學讀書,而是五六個大學的微型證書加起來成為一個大學文憑」。

他提到要達到這個未來,就必須解決「digital divide」(數碼差距,即社會上不同經濟、種族、性別等背景的人使用科技的機會有差異)問題,不止是富有和貧窮國家接觸網絡基建的問題,例如去年Benny亦曾在馬來西亞成功禮待大學學院任職,他發現當地不止學生,就連學院老師家中都未必有良好網絡上網教書,「因此政府要推廣學習,有很大責任要做到全社會公平接觸到網上學習可能,單是現在的基建並不足夠,例如馬來西亞有學校和公司合作分派一些sim card和數據給學生和老師」。

學習的當下 自己在進步

說到整個系列最驚喜的地方,意想不到Benny會答:「我其實都好surprise我自己的。」他說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他對教育很開放,非常支持不同的學習方法,自己成為學者的生涯也不靠修讀正宗大學的傳統路徑。看回這9篇報道提出的意見,偏偏是比較悲觀和保守,總是說着策略性的、語言系統的無可能透過網學時代學到。

「給你的好多看法,或被社會和學術的思維框住,可能我都受制於每個人在社會有不同的角色。好像你邀請我一齊做文化分析的時候,我以學者身分的角色,回應都稍為學術一些。」他強調,學習永遠是好事,此欄正正認證網學的好處是不管多忙,只要抽少少時間都會學到一些東西。「有心去學習很重要。不論幾個月後還記得學過什麼,起碼那個當下,自己是進步中。」

文˙ 彭麗芳

{ 圖 } 資料圖片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蔡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