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西九設擺錘裝置 男女老幼躲避中忘憂

文章日期:2021年07月09日

【明報專訊】編舞非舞。穿梭於國際級編舞家威廉.科西設計的擺錘裝置,為了避開擺錘,觀眾走動,卻不是舞動……記者發現當希望在裝置之間展現舞姿,反會被擺錘撞到;而若一心一意避開擺錘,卻可在如同捉迷藏的過程中,享受到身體的活動。科西認為,編舞和舞蹈有何分別?另一邊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譚兆民透露,接下來表演藝術部門有機會與M+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

由國際級編舞家威廉.科西(William Forsythe)設計的《無處又遍處》系列,到過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威尼斯雙年展。而《無處又遍處(二)》在亞洲的第一站,來到香港西九文化區。威廉.科西在編舞界活躍了45年,最初他在芭蕾舞團起步,後來創立科西舞蹈團且獲獎無數。這位芭蕾舞者,努力將傳統古典芭蕾舞重塑成21世紀的藝術形式,專注研究舞蹈的基本原則,配合裝置、錄像及數碼科技創作。

「編舞是關於例外的」

科西認為學習芭蕾舞的過程非常重要,他說︰「在學院學習芭蕾舞,就像學習語言的語法一樣。我們能夠說話,是因為我們都經歷了學語言的過程,當你能夠處理那個語言時,也就能夠操控它。」從芭蕾舞到編舞,科西覺得就像是由閱讀和學習,到寫字的過程。他續道︰「你會抽取不同的元素,重新編排,讓它們達到你的目標,或符合你使用它們的情境。」在學院學習芭蕾舞,給予科西良好的編舞框架。

科西強調,不能混淆經典舞目和創作。古典時期有那時期創作的舞目,帶着自己的歷史底蘊,並且因舞目的編舞在當時是出色的,所以累積了影響力,成為後世模範。人們在學院學習這些舞目,就像在學校認識不同的作家,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作家。學院的訓練是讓學生了解和學習舞蹈最基本的原則。「編舞是關於例外的」,編舞的特別之處,在於尋找規則之中的例外。

數百懸浮擺錘按程式擺動

今次西九文化區安排了約6000平方呎的空間,設置《無處又遍處(二)》裝置,空間中有數百個懸浮擺錘,由預設電腦程式控制擺動,幅度可大可小,節奏可快可慢。科西給觀眾的指示是穿梭於懸浮擺錘間而不要碰到擺錘。記者發現穿梭其中並非特別困難,陣中部分位置在特定時機是「安全」的,沒有擺錘會觸碰得到,只要小心留意擺動模式,就能好好避開。

在傳媒專場觀察,記者發現小朋友和老人家玩得特別開心。小朋友當作玩障礙賽,又像是要避開特務片中的紅線,盡情走、跳、遊戲。老人家起初小心翼翼地走入裝置中,發覺躲避擺錘並非太難後,也躍躍欲試,一步步走,步伐逐漸輕盈起來。在外面看着多個擺錘擺動,有莫名的治癒感;置身其中更可暫忘煩憂,專心思考如何在空間中走動,有一刻看見一堆擺錘正要向自己盪過來,想着如何避開,也不可說不刺激。

「編舞物件」引導身體活動

作品名為《無處又遍處(二)》,並以數字命名,因為作品有數個不同版本。首個版本《無處又遍處(一)》,是由一名舞者,在40多個擺錘之間表演。後來科西認為觀眾的參與在節目中非常重要,所以就設計了(二)這個更著名的版本。科西說選擇這個版本在香港上演,主要因為西九大盒的空間夠大。

科西說編舞不是跳舞,需要分開兩個概念,「編舞不止組織舞蹈……編舞不一定以舞蹈為媒介,編舞可以令人跳舞,可以製造舞蹈。」在空間中的觀眾並非舞者,他們是成就整個編舞作品的主體。他的這個作品,是「能夠編舞的物件」,即Choreographic Objects。借用藝評人李海燕在「香港舞蹈研究」刊登的文章〈在「視藝」和「舞蹈」之間,需要什麼連接詞?〉,Choreographic Objects可稱為「引導身體活動的物件」,注重身體經驗感受藝術品,她從科西的著作Choreographic Objects中引文,說是「作為理解由活動到靜止如何被煽動和組織的另類場域」。如同訪問中,科西說這件「編舞物件」會塑造龐大的系統,觀眾一旦選擇走入系統,就要面對干擾系統的可能,並找到應對方式。這就是科西「編舞物件」好玩的地方。

博物館跨界合辦藝術節目

在傳媒專場後的訪問中,譚兆民表示是次作品即使出現在視覺文化博物館M+,也非常合適,所以當今的表演藝術是橫跨視覺藝術等不同藝術界別的,博物館之間可以互相合作。未來有機會與M+合作,播放更多藝術電影;年底亦可能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辦音樂節目。另外,今年西九文化區首辦表演藝術季,譚兆民稱反應甚佳,4至5個節目的早鳥票已經售罄。

●《無處又遍處(二)》

日期︰即日至7月19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 自由空間大盒及盒仔

票價︰$150

網址︰bit.ly/3xeKlBt

文:胡筱雯

編輯:王素怡

美術:謝偉豪

相關字詞﹕無處又遍處 芭蕾 譚兆民 西九文化區 舞蹈 勞力士 威廉.科西 編舞家 編舞 每日明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