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沙丘之旅 探索人與自然距離

文章日期:2022年04月22日

【明報專訊】敞開門,午後陽光爬進,一個個小沙丘驟現眼前。難道因為防疫措施令海灘一度關閉,讓人在鬧市中遇上海市蜃樓?位於上環的藝術空間The Catalyst近日舉行的展覽「沙」,為兩名任教大學的建築師聯手,將近約20噸白沙注滿展場,成為不斷演變的有機空間作品。除了沙,仍是沙,他們謙遜地呈現一片淨,讓人思考跟自然環境的距離。

「回想小時候,在幼稚園及公園,就一定想到在沙池玩沙。但長大後,或是現在的社會,我們會認為沙很污穢,碰了之後要洗手。即是,我們愈來愈少機會從大自然身上學習。」藝術家進士渉(Wataru Shinji)分享說。他與張徑(Lily Zhang)的聯展「沙」,把展場地面變成沙陣。開幕首周藝術家把沙疊出超過500個圓錐丘,中間找不到去路或腳印。他們在展覽期間每周把沙陣重塑一次,形成高低起伏及不同圖案。沙陣「一時一樣」,有時如山脈,有時如浪紋,有時向下凹猶如火山口。大自然的風及地心吸力把沙丘形成順滑的線條,靠人手及簡單工具可不那麼容易。記者在展場試着弄一個圓錐,盡見粗糙。二人邀請學生參與,合力製造一片片神奇風景,實在少點耐性及耐力也不行。

是山脈也是海浪 沙丘每周轉陣

張徑說他們一直對沙感到興趣:「沙不起眼,但它無處不在。它謙卑地存在,我們想實驗一下它可有的形態。」二人為多次獲獎的建築師,曾在美國、荷蘭、俄羅斯、日本、中國大陸、泰國等地主理建築項目及計劃,並於2020年來到香港,現任教港大及中大建築課程。他們指出,沙是建築物料中的原材料,今次展覽欲呈現沙的美態,充分表現創作是一個過程,即使再美仍不會長久。

作為專業建築師,他們也把自己領域的知識帶到展場,包括先了解整幢建築物的負重,計算可以放置的沙量。他們相當注重物料、空間及人的關係,透過建築師之眼看出其美麗。他們教路說:「展場有打燈,可以留意一下沙丘不同光影映照出的紋路。其實跟我們做建築設計及建模型時的思考很似,什麼面向有陽光、通風、視野,而人如何穿梭其中,均是人與所在環境產生的互動。」城市森林的建築總給人抵禦自然、將內外劃分的感覺,空間被人為控制。二人卻利用自己的知識,營造一個充滿感性的空間。

不用禁止牌 以設計引導遊人

「沙是地球的皮膚,而石及地質就如骨頭。」進士渉說。展覽2樓設有關於沙的知識展出,較為教育面向,並展出藝術家從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沙樣本,包括本港、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地,有各種種類、顏色,拼成如七彩繽紛的顏料盤。綠砂及藍色較為罕見;在香港東部的紅石門則是一片赤紅地景,源自氧化鐵與岩石礦物。除了自然環境,張徑提醒沙其實是很多人類文明產物及現代社會日常用品的原材料,包括鋪路建屋的水泥、玻璃,甚至每個人口袋中的智能電話。沙是世界上開採度第二大的自然資源,受全球化影響運輸至各地,需求亦不斷增加,引發過度開發的憂慮,影響海岸及相關生態。沙是手捉不緊的,人類利用工具把它盛載,發明方法把它凝固,得以成為另一工具。張徑說:「人類有很多可能,人可以創造,亦可以帶來摧毁。」

張徑和進士渉一直關注人與自然的關係,銳意將建築概念與自然融合。2011至2018年,進士渉為荷蘭一個擁有250年歷史的公園Park Vijversburg設計遊客中心,為了不影響歷史悠久的園林地景或破壞植物,建築的設計沿昔日三岔口大路而建,像水流一般注於樹木之間。去年,他們設計及建造中大建築學院的天台花園,並用上自然之法。首先,他們於不同位置分別種植草及各高度的植物,再用幼竹枝在花園上空搭出竹棚,竹棚如波浪有高有低。張徑解釋,竹棚低的位置,下方就是一些供欣賞的植物,遊人自然不會彎身走入去,而選擇坐到草地上去。不用一個「嚴禁」的牌子,不用建圍欄,空間設計引導遊人留意四周,避免破壞踐踏。

讓觀眾找尋互動方法

「Care(照料、關心、在意),是這個展覽想分享的理念吧,不止是被動地看大自然的美。這也令我想到自身可做的事,也是如何用設計去令人對自然pay more attention,活現人類及自然的力量及可能。」張徑進一步說。當然,他們在轉變沙陣時,亦加入自己的佈局,例如加入一些平坦的小徑。有觀眾來到會很興奮地觸碰沙,有觀眾曾不發一言,坐到沙中沉思,有觀眾踢到沙丘後很緊張,亦見有不少人在沙陣中拍照。然而,展場中沒有禁止標示,他們邀請觀眾以自己的方法進入空間,與沙顆互動。這個作品似乎想令觀眾更敏感地對待身邊的環境及他人,重要是更耐心地問一問自己希望如何介入此個空間。卻步抑或不如放膽嘗試?留下或不留下什麼樣的痕迹?有什麼感受及表達的可能?最後只靠自己回答,全都反映在沙子上的每一步,讓人想到共存的問題。

展場周一、二休息,藝術家趁這段時間轉沙陣,周三往往能看到沒有觀眾痕迹的畫面。沙丘慢慢「瓦解」,作為創作者,張徑坦言「會傷心」,但亦如生命給她的感受。經歷變更,他們又動手做新的,或者就是一片未竟之丘。張徑說:「即使一個足印,它也改變了整個景觀,令它不一再一樣。這是我們每天也在學習的事情,就是任何事都會改變,每一秒。」●

展覽「沙」

日期:即日至4月30日

時間:周三至日下午12:30至晚上6:30

地點:上環普仁街2號地下The Catalyst

門票:免費(需預約)

查詢:www.xevarion.org/sand-chi

備註:因應政府防疫措施,展覽開放時間以官方公布為準

文:劉彤茵

編輯:蔡曉彤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相關字詞﹕展覽 文化力場 每日明報-文化

RELATED